全國名中醫丁鍔乃系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學識淵博,臨床經驗豐富,尤其擅長治療骨傷科一些疑難雜癥。有幸跟隨丁鍔臨證,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獨特,具有療效顯著、費用低廉等特點,現總結介紹如下。 辨病與辨證結合 丁鍔認為強直性脊柱炎(AS)起病多數隱匿,應注意辨病準確,強調與外傷、腫瘤、感染、骨質疏松、腰椎間盤病、腰肌勞損、類風濕關節炎、肌筋膜炎、滑膜炎等相鑒別。慢性下腰背痛、晨僵常是AS早期首發癥狀,患者漸現腰背部或骶骼部疼痛,疼痛的特點是休息、靜止時加重,活動后減輕,因而夜間疼痛明顯,翻身困難,甚至影響睡眠,晨起或久坐后腰部僵痛。有的患者感臀部鈍痛,可向周邊放射。AS早期疼痛多在一側且呈間斷性,數月后疼痛多在雙側,呈持續性。隨病情進展,由腰椎向胸頸部脊椎發展,出現相應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或脊柱畸形,非對稱性、少數關節或單關節及下肢大關節的關節炎為本病外周關節炎的特征,少數患者可首發于髖、膝、踝、肩等關節。附著點炎癥也可累及足跟、胸肋連接、大轉子、坐骨結節疼痛;骶髂關節是其受累最早的部位,所以骶髂關節擠壓痛是本病的重要體征。本病的全身表現不明顯,少數重癥者有發熱、疲倦、消瘦、貧血或葡萄膜炎或虹膜炎,甚至累及心、肺、腎、神經等關節外器官和組織。 AS關節強直以脊柱為主,初為活動受限,漸至功能完全喪失,是本病發展至后期的體征。AS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如骶髂關節X線片、CT、MRI等。丁鍔強調骶髂關節MRI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能顯示關節和骨質的水腫、脂肪變性等急慢性病變,比CT更早期發現骶髂關節炎。凡腰骶疼痛、晨僵達3個月以上,腰背及胸肋活動受限,影像學顯示雙側或單側骶髂關節炎者,即可作出本病的診斷。由于正常人群的HLA-B27陽性率可達4%~8%,故HLA-B27陽性雖可作為診斷AS的重要支持性證據,但無確診診斷意義,陰性時并不能排除診斷。在診斷AS時必須排除與骶髂關節炎相關的脊柱關節病,如與銀屑病性關節炎、賴特綜合征、致密骶髂關節炎相鑒別。 丁鍔在診治AS的過程中,根據臨證表現不同分為腎虛寒濕證、濕熱痹阻證、氣血虧虛證和風陽上擾證4個證候,同時強調瘀血痹阻與以上證候兼夾出現,符合現代基礎醫學研究成果。現代研究發現,多數AS患者具有纖溶系統功能紊亂,血小板計數增高,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等特征,臨證治療AS時不忘“活血化瘀通絡貫穿始終”的治療原則。 分型論治 AS的治療,歷代醫家多補肝腎強督,或祛外感六淫邪氣,或從氣滯、痰濕、瘀血論治。丁鍔認為腎虛邪痹是AS的基本病機,自擬養血益腎、祛邪通絡為基本法則,確立“強脊舒”和“脊舒散”為治療本病主方。AS在病程演變中可出現以下4種見證,注意抓住疾病某個階段的某個特殊表現即主要矛盾,或主寒,或主熱,或主痰,或主瘀,有針對性地辨證治療,活血化瘀通絡貫穿始終。 腎虛寒濕型 下腰背或骶髂、膝、脊背冷痛,酸軟無力,晨僵,甚腫脹,痛有定處,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陰雨寒涼加劇,畏寒肢冷,得熱則舒,耳鳴,身重,口不渴,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男子陰囊寒冷,女子白帶寒滑,舌淡暗或青,苔白膩,脈沉弦細濡,尺脈弱。治宜溫腎強督、益氣養血、祛風通絡為主。方藥: ①脊舒散:黃芪60g,當歸30g,白芍20g,雷公藤30g(去皮、根),青風藤20g,蜈蚣30條,烏梢蛇30g,威靈仙20g,細辛6g,狗脊40g,肉桂10g,冰片6g。共研細末,日服2次,每次5g。 ②桂附苓術湯:桂枝10g,制附片10g,茯苓12g,白術10g,澤瀉10g,補骨脂10g,仙靈脾10g,山萸肉10g,巴戟天10g。水煎服,每日1劑。 濕熱痹阻型 腰骶或髖部疼痛明顯,晨僵,多處骨附著點疼痛,痛不可觸,關節紅腫熱痛,或身熱,得冷稍舒,肢體沉重,口干咽燥,五心煩熱,大便干,小便黃,舌紅或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弦數。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增高,X線片見骶髂關節侵蝕、間隙模糊等。常見AS患者炎癥急性活動期,治宜清熱化濕,通絡止痛。內外同治。方藥: ①新加黃柏蒼術湯:黃柏10g,蒼術10g,制南星10g,防己10g,威靈仙20g,薏苡仁20g,蜈蚣2條,雷公藤10g(去根、皮,先煎),海風藤10g,絡石藤15g,追地風10g,制乳香10g,制沒藥10g和忍冬藤10g等。水煎服,每日1劑。 ②丁桂消痛散:丁香12g,肉桂12g,生南星50g,芒硝100g,白礬100g,樟腦50g等,共研細末,每次10~15g,飴糖或蜂蜜調膏外敷,日1次。 氣血虧虛型 病程冗長,反復纏綿,病情較重,隱痛僵凝,勞累后加重,肢體困重、乏力、麻木,神疲倦怠,少氣懶言,面白無華,唇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眼花,納呆,婦女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脈虛細無力。治則為健脾腎、益氣血、祛風通絡。方藥: ①強脊舒散:黃芪20g,當歸10g,白芍15g,雷公藤10g(去皮、根,先煎),青風藤10g,海風藤30g,雞血藤30g,忍冬藤25g,蜈蚣2條,清全蝎6g,狗脊10g,生地10g,熟地10g,水煎服,日1劑。 ②左歸丸加減:熟地10g,山藥12g,山萸肉10g,枸杞10g,仙靈脾10g,鹿角膠10g,龜板10g,黃芪15g,白術10g,陳皮10g等。水煎服,日1劑。 風陽上擾型 AS并發有鞏膜睫狀體炎或虹膜炎。典型癥狀多為急性發病,眼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角膜充血、鞏膜水腫,頭暈,肢體麻木,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治宜疏風瀉熱、清肝明目。方藥:疏風明目湯: 荊芥10g,防風10g,水牛角10g,白蒺藜10g,夏枯草10g,桑葉10g,雷公藤10g(去皮、根,先煎),忍冬藤15g,青風藤10g,蜈蚣2條,全蝎6g,僵蠶10g等。水煎服,日1劑。 除藥物治療外,丁鍔特別強調AS患者需要進行長期的、規律的功能鍛煉,以促進關節及肢體功能的改善,增強體質,防止外感而誘發或加重本病。保持正確的生活習慣和適當的飲食調節,也是AS治療、護理的重要內容。(諶曦 唐昆 周正新 劉安平 王峰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