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紅打卡地之三 穿越千年歷史文化長廊~~龍門石窟
引 子
旅行是一場心靈的閱讀,我曾到過擁有“千手觀音”的世界八大石窯之一的重慶大足石刻去打卡,這次河南游,我又來到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龍門石窯,猶如進入一條穿越千年的歷史文化長廊。在伊河對岸遠遠望去,千龕飾壁、峰房燕窩的龍門石窟壯麗景觀令人嘆為觀止,讓你感到對心靈有一種活生生的震撼力。
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刻寶庫之一
據導游介紹,在中國,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并稱為我國四大石刻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南郊13公里處,東西兩山對峙,伊水中流。望之若厥,故又稱伊厥。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四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開鑿于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之際,即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諸朝,營造時間長達400余年。而在400余年中,龍門石窟經歷了二次營造高潮。 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時期為第一次,唐太宗、高宗、武則天及玄宗四帝時期為第二次,二次營造高潮共計110年。從而在這里形成了南北長達一公里、具有2000余座窟龕和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龍門石窟遺存。龍門石窟以窟龕造像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富而蜚聲中外。 在這歷時400余年的營造過程中,包含著北魏和盛唐這兩個造像的高潮階段。至今,保存在伊闕兩山的這些數以千計的像龕,絕大多數都是這兩個時期所營造的。 其中北魏石窟約占30%,唐代約占60%,其他時期窟龕約占10%。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潛寺等最有代表價值。 如今的龍門石窯還開設有“夜游龍門”“特窟游”等項目,使游客的個性化體驗得到滿足,龍門古街、城市書房等配套服務日趨完善。 景區游客接待量從2000年的45萬逐步增長到2019年的417.18萬,旅游總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2000萬元增長到2019年的4.55億元,逐步實現了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觀光型旅游向綜合體驗型旅游轉變、單一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
龍門石窯的代表作奉先寺
自從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白園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又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從此,世界的眼光聚焦龍門,洛陽的龍門走向了世界。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的那樣:“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翔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窯的代表作是規模最大,而又最為輝煌的奉先寺。當你來到龍門石窟,登上百余級臺階后,一座氣勢瑰麗磅礴的佛龕一定會令你驚嘆不已,它就是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典范之作的奉先寺。 奉先寺,即奉祀祖先的意思,它是唐高宗為唐太宗追福所營造的,規模之大超過了龍門石窟中的其他洞窟。為了開鑿奉先寺,武則天還曾專門捐贈脂粉錢兩萬貫資助建造。在宋代時,為了保護窟內的佛像,曾加蓋了九間木構屋檐式建筑。所以奉先寺又有“九間房”的稱謂。 歷時四年時間修建的奉先寺,其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堪稱第一。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盧舍那像龕一組尺度宏偉的藝術群雕最為著名,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奉先寺整個佛龕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共計九尊雕像。 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 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 前突。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圣潔,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容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可以說是龍門石窟最具代表性、反映盛唐強大國力和高超雕刻技藝的杰作。奉先寺的石像群雕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雕像逼真,技藝精湛,是龍門石窟中最為雄偉的摩崖像龕,也最能反映出我國古代在石雕造詣上空前絕后的風格和藝術。 龍門石窟密布于伊水河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這是我從伊河對岸拍過來的奉先寺。
萬佛洞、蓮花洞與最小佛像
萬佛洞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因洞內南北兩壁雕刻的1.5萬多尊高約4厘米小佛像而得名,這萬佛洞的1.5萬多尊小佛,把整個萬佛洞裝點成西方佛國中。中佛祖弘揚護法、眾生虔誠聆聽的場面,被謄為“萬眾成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在窯頂,碑刻題記的是臨空飄舞的飛天,這些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與其對應的是窯內南北兩壁壁基下部的伎樂人。 窯門外南壁上還刻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像。面部豐潤、體態建美,左手提凈瓶,右臂向上彎曲持佛塵搭于右肩,她那扭動的身材,微斜的頭頸,豐滿的胸部,形成了優美的曲線。顯得含蓄、端莊,是唐朝觀音菩薩的杰作。 從整體上看,萬佛洞雕刻細膩、紋路清晰、刀法簡潔,不愧為唐紀年窟的典型代表。此洞窟雕刻手法采用唐代盛行的圓刀刻法,更襯托出主尊阿彌陀佛的豐滿圓潤,安詳靜穆。主佛座臺上有四個肩負仰蓮的力士浮雕,那雄健而奮力的姿態與主佛形成了一靜一動的鮮明對比。 龍門石窟還有一個北魏時期的蓮花洞值得一看。 蓮花作為佛教的圣物,在佛教中幾乎無處不在。在龍門石窟,隨處可見的蓮花雕刻,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將“寶花降祥,蔽五云之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蓮花洞是龍門石窟內的洞窟之一,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頂刻有一朵巨大的蓮花而得名。據導游介紹,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上陽宮觀風殿頂部藻井都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佛陀降生、步步生蓮的佛傳故事,也可以看到端坐蓮花寶座、頭戴蓮花寶冠的菩薩和手捧蓮花的供養人像。 蓮花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可以說,龍門石窟將蓮花之美麗和圣潔用藝術的語言作了完美的解讀。在佛教石窟寺藝術中,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龍門石窟蓮花洞里這樣碩大精美(直徑3.60米,厚0.35米)的高浮雕蓮花圖案卻是極為罕見的。
古陽洞與龍門二十品及賓陽三洞
龍門石窟景區位于古都洛陽城南。這里香山與龍門山,東西對峙,伊河于山間北流,遠望猶如一天然門闕,史稱“伊闕”。 隋朝建都洛陽,因伊闕正對隋代東都外郭城的南正門定鼎門,恰似定鼎門前的天闕,而古代帝王又總是自喻為“龍”,故而隋煬帝就把伊闕改稱為龍門。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大佛姿態也由云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這里還有豐富的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都集中在這里。 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被書法藝術界譽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巔峰。 龍門石窟的三座主要洞窯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洞從公元500年魏宣武帝時開始開鑿,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人,是龍門石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賓陽三洞內有11尊大佛像。北魏時期的賓陽中洞內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杰作。 賓陽中洞,被稱為皇家第一窟。這里是北魏玄武帝為他的父親孝文帝所開鑿的功德窟。從公元500年到523年,根據史料記載,此窟共計使用人工802366人天。也就是說當年在這么一個洞窟中,每天同時有90多人在工作,這樣持續了24年。 賓陽中洞的雕刻崇尚和吸收南朝士大夫那種“清談”風尚,“秀骨清像”的風姿,這種因政治上的強化和對漢民族文化傳統的崇尚,便形成了北魏中期以來的獨特造像風格。在佛教藝術方面,變北魏早期那種威嚴神秘、棱角分明、衣紋貼體,帶有印度犍陀羅和秣菟羅等外來藝術風格的造像為寬袍大袖、表情溫和,面容可親、瀟灑飄逸、秀骨清像、衣紋圓滑流暢的造型,使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佛教造像發生了不同于平城云岡石窟造像風格的變化,從而在龍門石窟開創了一種新的造像風格,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這樣就開始了佛教傳入中土后造像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進程。 賓陽中洞內有一幅文昭皇太后禮佛儀仗圖。說起插花,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東傳,中國的原始插花與佛前供花禮儀相結合,人們已經從靜態的賞花發展至動態的插花,增添了生活情趣。在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前壁第三層南側的文昭皇太后禮佛儀仗圖浮雕中,北側的第一位女供養人,頭戴高冠,立于文昭皇太后右側,手持三枝不同形態的蓮花,做出即將插入面前侍女所持圓形淺口花器的動作,據專家推斷,這應該是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插花圖像。 其實這個窟還有歷史上最美的一套帝后禮佛圖,可惜外國人收購時,被砸碎了。原址只剩盜鑿后的石坑,現在也不知道真跡怎么樣了。據說實在太碎,根本沒法復原,琉璃廠的師傅弄了套假的,賣給美國博物館,反正是毀了。 賓陽北洞正壁圓雕造像一鋪五尊,阿彌陀佛居中,身著褒衣袈裟,衣褶舒朗,左肩衣褶繞過胸部搭在右肘上,背光為蓮瓣形,外飾火焰紋,直達穹頂。佛像左手下垂,右手向前伸出三根手指,呈現出來的手勢像極了人們現在拍照時伸出的“剪刀手”。被網友發到網上后,徹底走紅,被冠以“史上最萌佛像”的稱號。 在龍門石窟旅游中心,我特地買下一本《龍門百問》的旅游書和龍門石窟紀念章作為留念。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中國網紅打卡地系列報道目錄 1,中國網紅打卡地之一 2020年冬季到郭亮村看第一場雪 2,中國網紅打卡地之二 尋訪電影《少林寺》背后的故事 3,中國網紅打卡地之三 穿越千年歷史文化長廊~~龍門石窟 |
|
來自: 大海中的一葉... > 《風光(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