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3年5月23日 每當我提起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就不得不想到當時的越王勾踐。《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范蠡對勾踐的評價:“可與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越王勾踐的故事我就不想多說了,但有一點是要說明的,就是越王勾踐,如果沒有范蠡和文種二人的謀劃相助,是成不了王事的。 史書上說得十分明確,在范蠡和文種二人的謀劃相助之下,勾踐成就王事、振興霸業以后,該論功封賞,并在朝堂之上,繼續重用有功之臣。然而,勾踐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將陰森的目光投向了范蠡和文種。 這是不是就叫做功高震主,勾踐思來想去,范蠡和文種二人屢屢在關鍵時刻做出了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正確決定,這樣的人物一旦起了異心,自己肯定無法應對。 到的是聰明之人,范蠡十分精明,早就察覺出了異樣。于是他率先溜之大吉,這才得以幸免于難。而文種的命運卻與范蠡截然不同,文種在吳王圍困勾踐的時候,主動進言勾踐:《左傳》記載中,在危難時期的勾踐對于文種極為信賴,文種用商人在不同的時期提前積累不同的貨物的例子,來指出勾踐戰前的謀劃不足。但是聽到這番言辭的勾踐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拉著文種的手與他一同商量對策,并派出文種與吳王和談。文種憑自己的聰明才智挽救了越國,拯救了勾踐。但是辛辛苦苦為勾踐賣命的文種,在越國政朝穩定后,落得個被勾踐賜死的下場。 這就說明了,勾踐的心胸狹隘,容不得人,這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玩法差不多,生怕自己得來的江山,被他人算計而去,所以,帶來了第二個問題,就是濫殺功臣。 可是勾踐還與別的君王不同的是,有些事做得令人毛骨悚然。勾踐在與闔閭對戰時,組織了一批越國死士,在開戰前,站在軍陣最前面集體拔刀自刎,用這種殘酷的場面恐嚇闔閭,從而擊潰了闔閭大軍的心理防線。這些死士并不是自愿的,勾踐用其家人的生命來脅迫這些死士加入敢死隊。 (越王勾踐范蠡和文種) 勾踐是一個地道的心胸狹窄,忘恩負義,可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之人。縱觀史實,證明了他是一個不輕言放棄能忍受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一個對自己狠對別人絕的君王。 你想想,越國戰敗后,勾踐甘愿到吳國為吳王牽馬墜蹬,品嘗吳王大便,并把自己的妻子送給了吳王。當越國遭遇天災,糧食幾乎顆粒無收,吳王夫差恪守“不困兇”的人道,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勾踐借種子的要求,幫越國度過了難關。但當吳國也遇到了同樣的災害時,勾踐之惡毒就顯現了出來,他將稻米種子煮熟后給了吳國。結果讓吳國的老百姓拿去種,最后導致顆粒無收!可以說是慘無人道!他恩將仇報逼死功臣文種等。范蠡帶著西施走了,投身商海,成了一方巨賈,我們現在所供的財神就有范蠡。歷史中說,范蠡臨走前還勸了文種,你也走吧,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可文種是吃了秤砣的,鐵了心要跟勾踐一起享福對范蠡說:“不行,我好不容易吃了這么多苦,還沒享受的半點榮華富貴呢!要走你走?” 這樣文種留了下來。沒過多久,勾踐看文種一點不識相,就送給他一把寶劍,說:“要我動手,還是你自己給自己一個痛快,我會好好厚葬你的!”文種大夫無奈之下,只好選擇自殺,死前留下了千古名句:絞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然后,嗚呼哀哉! 真正的有氣量,有才華,有威望的國君是很講究規則的,特別是在做人上,不奸猾,講仁義和信譽,比如與敵國不加喪、不困兇,不加喪是指如果敵對國處于國君去世,局勢之際,不能發動對該國的戰爭;不困兇:是說敵對國家遭逢災年,不能對其用兵。敵國如果遇到了天災,還應對其進行救助,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就是現在所說的人道主義。比如當年秦晉兩國常年打仗,可秦國鬧災荒時,晉國就運送大批糧食給秦國,以助其脫困。看起來迂腐不堪的行為,卻是當時約定俗成的傳統。 (勾踐賜文種死) 還可以說,勾踐是個內心變態的人,長相也十分“怪異”。范蠡說他“長頸鳥喙”,就是長著個長脖子,嘴尖尖的像鳥嘴——尖嘴猴腮的樣子,極為丑陋。長得丑,心也壞,為達到目的,勾踐就沒有不敢做、不能做的事。 如今,很多人只記住了吳王沉湎酒色而亡國,越王忍辱負重而東山再起,卻沒有人關注他們成敗背后的真相,人們津津樂道于勾踐的隱忍和頑強,把他的陰險無恥稱作機智靈活,卻不指責他違背道義,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不一定非得用毀滅他人的方法,勾踐之成功,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不可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