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北京中南海菊香書屋溫馨明亮,毛主席點燃一支香煙,愜意地靠在沙發上,美國記者斯諾坐在主席旁邊的沙發上,飛快地在本子上記錄著什么。 斯諾問道:“您這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這個問題很犀利,毛主席的回答也非常引人深思…… 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穿越戰火,從舊社會的深淵中爬了上來,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不論什么驚濤駭浪,主席都經歷過,“黑暗的時刻”更是經歷過無數次,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至于“最黑暗的時刻”,毛主席是這么回答的:“1935年長征途中,過草地的時候與張國燾的斗爭,那段時間是中國革命最黑暗的時刻……” 1935年9月的一天,張國燾突然電令陳昌浩,要求他帶領部隊南下,妄想通過這種方式“搞分裂”。 不要小看短短的“南下”兩字,這個命令直接否定了毛兒蓋會議以來中央所有關于紅軍前途的決定,數萬紅軍指戰員穿越草地時的巨大犧牲也被抹殺。 在中央紅軍生死的關鍵時刻,張國燾卻利用職權,突然發難,他的這一番操作,很有可能導致一場紅軍隊伍內部的“大分裂”! 幸好,右路軍參謀長葉劍英看到了這封情報,并且迅速報告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第一時間先是找到陳昌浩,詢問他關于隊伍北上還是南下的意見,陳昌浩認為既然張國燾都下達了南下的命令,那就南下嘛! 毛澤東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只是說道:“周恩來和王稼祥同志還在三軍團治療,我叫他們一起開個會吧!” 第二天凌晨,毛主席就出發去三軍團駐地了,沒想到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抵達三軍團駐地后,毛主席、張聞天、周恩來等人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想盡一切辦法規避這場即將發生的沖突,最終決定軍委縱隊一部和紅三軍團率先北上,向紅一軍團靠攏。 這一天晚上起了風,葉劍英牽著一頭騾子,穿越晨霧,急匆匆地走了過來。 早已等候多時的毛主席快步走上前,一把握住葉劍英的手,說道:“辛苦了!” 葉劍英從懷中拿出一個卷軸,毛主席打開一看,是一張十萬分之一的甘肅地圖。有了這張地圖,北上的路就好走多了。 每次提起這件事,毛主席總要說一句:“葉劍英同志在關鍵時刻立了大功,如果沒有他,我就沒有腦袋了!” 就這樣,毛主席帶著不足8000人的隊伍北上了,一路上危機重重,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才取得了長征的勝利,主席一直將這段驚險的經歷視為“最黑暗的時刻”。 革命這么多年,毛主席無數次面臨險境,常年與比我們強大數倍的敵人交手,都未曾感到“黑暗”,內部人的一次“背叛”,卻讓主席心有余悸,背后寓意引人深思啊…… |
|
來自: liuhuirong > 《毛澤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