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個性指標分類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反映財政支出績效總體現象的特定概念和具體數值,是衡量、監測和評價財政支出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財政支出存在問題的重要量化手段;是根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分類標準,對財政支出內容和評價對象進行科學合理、層次清晰、實用可行的分類形成的指標體系。基本指標包括基本財務指標、國家(國際)通行指標、公眾關注指標等被廣泛應用在綜合性績效評價及公共支出項目績效評價的指標。個性指標包括績效指標和修正指標,是在確定具體評價對象后,通過了解、收集相關資料、信息,結合評價對象不同特點和財政支出具體設定目標來設置(選定)特定的指標。其中績效指標按照使用的財政經費,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劃分為十三大類。定性指標指無法通過數量計算分析評價內容,而采取對評價對象進行客觀描述和分析來反映評價結果的指標。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共同構成財政支出對象的評價指標體系。體系是動態的,可擴充的,具體體現在所選用的指標既可從每類指標和備選指標庫中選取,也可以根據評價對象的特性設置指標,從而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真實性。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見下圖:(一)基本(通用)指標。主要評價財政支出效益的共性方面,它是每個評價對象都必須采用的指標。包括資金到位率、資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項指標構成,其公式如下: 其中:(1)目標效益是指項目申報時,可行性分析報告中明確提出所要達到的效益。 (2)實際達到的效果是項目完成后實際達到的效益。當效益是可以量化的數額時,采用相應的數額;當效益不可量化時,可采用專家評議、委托中介機構問卷調查、涉及對象評議等方法,得出結論。具體如下:評議分為優、良、中、低、差五等,目標效益為100。當采用一種以上調查方法(Zi),其通用公式為:(二)績效指標。績效指標是評價財政支出效益的核心指標。按照財政支出的功能,分為九類指標,每一類指標又由若干個明細指標構成。經濟建設支出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包括很多。財政經濟建設支出績效指標包括直接效益指標、資金利稅率、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項目建成投產率、基建投資回報率、投資效益系數、配套資金到位率和其他評價指標八類。(8)就業效益指標。目前一般采用單位百萬投資就業人數計算。單位百萬投資就業人數=×100%(9)資源利用指標。投資項目進行社會效益評價設置的各項節約資源指標,主要包括: (10)環境影響指標。評價項目實施對環境影響的后果,以全面反映項目的社會效益與影響,促進投資建設項目對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視。主要用環境質量指數反映環境影響情況,還可按項目實際情況增加植被覆蓋率、土壤改良、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態效益指標。說明:工程質量的檢驗應嚴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的規定,劃分為各個單項工程驗收。工程質量合格(優良)品率是合格(優良)單項工程占全部單項工程的比重,其評價標準參照同類工程。工程提前(延期)完成時間=工程計劃完成時間-工程實際完成時間(16)實際投資回收期。是指用項目投產后所取得的年純收益(含折舊)抵償項目建設總投資所經歷的時間,集中反映了建設項目實際綜合投資效果。支農支出指標包括支持農村建設、支持和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三類,每類又分若干指標,具體情況如下:(16)減少水土流失面積=完成植樹造林后年水土流失面積-植樹造林前年水土流失面積(17)森林覆蓋面積提高(百分點)=完成植樹造林后森林覆蓋率-植樹造林前森林覆蓋率(18)木材蓄積量增加(萬立方米)=完成植樹造林后木材蓄積量-植樹造林前木材蓄積量(19)貧困人口減少進度。反映各貧困人口地區在評價年度內減少貧困人口的進度情況。計算方法如下:首先,以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為準計算各地區評價年度減少貧困人口比例。其次,對各地區評價年度內貧困人口減少比例按降序排列,并以每五地區為一組,對序列進行分組,同時賦予相應指標值。因災出現返貧因素根據統計部門統計情況予以剔除。教育支出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包括教育事業費等。教育支出指標由投入資金分析、財政資金產出效益、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和發展潛力四類組成,每類又包括若干指標。(9)業務費、設備購置費占公用經費比例=×100%對基礎教育投入總量進行評價,主要分析基礎教育投入總量的規模和結構是否合理,是否滿足了區域社會經濟和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主要包括:基礎教育投入總量占GDP比例,財政基礎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基礎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基礎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比例,生均經費增長率,生均公用經費增長率,教育人員經費占教育支出比重,公用經費占教育支出比重,創收能力,資產負債率,人文發展指數(由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和醫療水平三部分組成的一項綜合性的生活質量指標)等指標。評價基礎教育投入增長速度是否達到法律、政策的規定,基礎教育支出的增長是否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反映國家和地方對基礎教育投入的保障程度。主要包括:基礎教育財政撥款增長率,財政基礎教育支出增長速度,三年財政基礎教育支出平均增長率,生均基礎教育支出增長率,生均公用支出,人均基礎教育支出,總資產增長率等指標。評價基礎教育投入的分配是否合理,財政教育資源對各級各類學生分配的公平性等。主要包括:財政基礎教育支出與財政基礎教育基建支出的配置比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中的基建投入水平,基礎教育支出中人員支出所占比例,基礎教育支出中公用支出所占比例,基礎教育事業的辦事效率,特殊教育、中學、小學、學前教育占教育支出中的比例,中學教育支出占基礎教育支出比例,民辦學校占公辦學校比例,各級基礎教育生均教育支出等指標。主要包括:畢業率,升學率,統考合格率,入學率(包括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輟學率,脫育率等指標。其中:評價學校對教師、行政人員、工勤人員等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包括:師資隊伍培訓率,專任教師占教職工比例,教師職稱合格率,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比例,教師結構比例等指標。評價基礎教育財力、物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包括:項目實施合格率,新增教室面積,新增教學設備,新增容納學生入學人數,固定資產增長率、生均固定資產額,教學設備利用率,教學設備完好率,固定資產收益率,事業收入增長率,學校經費自給率,學校密度,在校學生人數等指標。其中:(21)基礎教育科研成果指標。主要包括:當年教師人均發表論文數,學校(教師)當年出版的教學專著等指標。(22)教學設施、設備指標。主要包括:學校建筑總面積,學校占地面積,校舍面積,實訓場地建筑面積,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實驗室或實訓室,校外實習場所,教學用計算機,校園網絡條件,數控設備,實驗實訓設備總值,設備配置數量等指標。(23)師資配備指標。主要包括:專業教師(含兼職教師和實習實驗指導教師),高級技工和技師人數占教師人數比例等指標。(24)辦學方向指標。主要包括:服務對象,人才需求,就業導向[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含升入高一級學校)及專業對口就業情況],合作辦學情況等指標。(25)專業基本情況指標。主要包括:專業設置情況,學歷教育學生數及年培訓人次,師資結構與水平,各專業擁有相關專業技師(軟件工程師、建筑工程師、護師)人數等指標。(26)教學基礎、教學改革和管理水平指標。主要包括:辦學條件與教學質量(示范作用,雙證書制度、就業率、職業資格鑒定、國際合作與交流),教學模式與教改成績,課程改革(職業教育理念,課程內容,課程結構等),專業建設和教材建設(教材選用及開發等),教學制度改革(學習制度、學分制管理、教學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人事制度改革,實驗實習管理水平,實訓條件及基地管理等指標。(27)政府重視和投入情況。主要包括:合理定位,地區政策支持、保障,地區經費支持、投入保障等指標。管理機制:教學文件齊備,教學制度、設備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相關專業工藝守則等規章制度健全,教學質量有效監控,實訓教學安排科學、合理,中、高職院校、企業、社會培訓機構廣泛參與實訓基地的管理,實訓基地運行有專項資金保障,為企業提供的配套生產服務可滿足正常實訓消耗與日常運行管理費用等。共享機制:面向社會開放,實訓基地共享院校數量,實訓設備滿足中、高職院校的實訓要求等。產學結合:產學合作教育,資源共享,互利雙贏,良性發展;打破行業界限,重視發揮行業辦職業教育的優勢作用;支持多種形式職業教育發展,參股、合資、合作辦學等。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企業參與專業建設,開展“訂單”培養,學校為企業服務等。社會服務:主動面向市場,開展社會培訓、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多類型、多層次培訓,每年培訓人數達到一定規模;為社會提供配套技術服務,與相關企業有穩定的聯合生產訂單和產品研發項目等。科技支出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包括科學事業費等。科技支出指標由投入資金分析、財政資金產出效益、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和發展潛力四類組成,每類又包括若干指標。(12)應用研究在國際國內的先進性:由專家評議確定。(14)其他評價指標。主要有:科技投入新增加產值,科技投入新增加銷售額,科技投入新增加利稅額,科技投入新增加社會就業人數,科技投入新增加出口創匯及出口貿易總額,成果轉讓項次等指標。文化體育支出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包括文體廣播事業費等。文化體育支出指標由投入資金分析、財政資金產出效益、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和發展潛力四類組成,每類又包括若干指標。(10)等級運動員人數:運動員等級分為國際級運動健將、運動健將、一級運動員、二級運動員、三級運動員、少年級運動員。該指標指經考核正式批準授予等級運動員稱號的人數,主要反映運動員隊伍的技術質量水平。(11)體育場數量:指有400米跑道(中心含足球場),有固定道牙,跑道6條以上,并有固定看臺的室外田徑場地。體育場按看臺容納觀眾人數分為:甲級25000人以上,乙級15000-25000人,丙級5000-15000人,丁級5000人以下。該指標主要反映大中型體育場數量水平。(12)體育館數量:指有固定看臺,可供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體操等項目訓練比賽活動用的室內運動場地。體育館按看臺容納觀眾人數分為:甲級6000人以上,乙級4000-6000人,丙級2000-4000人,丁級2000人以下。該指標主要反映大中型體育館數量水平。(13)破全國及世界紀錄次數,取得國家、亞洲及世界冠軍、奧運獎牌數量。(14)藝術表演團體數量:指從事戲曲、音樂、舞蹈、雜技等專業藝術表演,有獨立賬戶的單位,不包括半工半藝、半農半藝和民間職業劇團。該指標主要反映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發展規模水平。(15)藝術表演觀眾人數(人次):指售票、包場演出或民族地區免費演出的藝術表演觀眾人次數,不包括彩排審查和內部觀摩演出的觀看人次數。(16)其他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文體產業增加值(億元),文體產業年均增長率,年文體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文體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文體產業拉動GDP增長(百分點),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數量,藝術表演場數,廣播電臺、電視臺數量,有線電視用戶數,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自制與合制生產電視劇數量,全年出版報紙、各類期刊、圖書數量。衛生支出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包括衛生經費等。衛生支出指標由投入資金分析、財政資金產出效益、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和發展潛力四類組成,每類又包括若干指標。(6)農村衛生和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的完善性:由專家評定。(7)治愈率=×100%,該指標還可以根據具體病種細化。(8)社會公眾滿意率:可以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確定。(12)醫療機構診療人次:指所有診療工作的總人次數。包括病人來院就診的門診、急診人次數,出診、下地段、赴家庭病床、到工廠、農村、工地、會議、集體活動等外出診療的人次數,以及外出進行的單項健康檢查及健康咨詢指導人次數等。(13)住院病人手術人次數:指有正規手術單和麻醉單施行手術的住院病人總數(包括產科手術病人數)。(14)住院危重病人搶救成功次數:危重病人經搶救后,治愈、好轉或病情穩定的人次。(15)其他評價指標。主要有:年醫療機構數,醫院等級結構,年醫療機構床位數,醫院主要醫用設備臺數,醫院主要醫用設備擁有率,衛生人員數,中高級衛生技術人員數,衛生總費用,衛生事業費和衛生基建投資,綜合醫院年收入(包括醫療收入、藥品收入、其他收入),綜合醫院年支出(包括醫療支出、藥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醫院門診病人人均醫療費用,醫院出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醫院、衛生院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新法接生及住院分娩率,監測地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及死亡率,一歲兒童計劃免疫報告接種率等指標。計劃生育支出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很多,該類支出以控制人口為主要目標,其績效指標體系:環境保護支出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包括各類針對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噪音、生態環境、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等多種支出,每類又包括若干指標。(3)城鎮生活污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城鎮生活污水中COD產生系數×城鎮非農業人口數×365(4)工業廢氣排放量。該指標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企業廠區內燃料燃燒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排入大氣的含有污染物的氣體的總量,以標準狀態(273K,101325Pa)計算。計算公式為:工業廢氣排放量=燃料燃燒過程中廢氣排放量 生產工藝過程中廢氣排放量(5)生活及其他SO2排放量=生活及其他煤炭消費量×含硫量×0.8×2(7)“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該指標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利用“三廢”作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產品價值(現行價);已經銷售或準備銷售的應計算產品價值,留作生產自用的不應計算產品價值。(9)城市環境噪音達標區面積。該指標指的是在城市轄區內噪音控制在國家相關標準以內的區域面積總和。(12)發生地質災害起數。該指標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某地區轄區內所發生的地質災害次數,反映當地最基本的自然災害發生情況。(13)森林火災受災面積。該指標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某地區轄區內所發生的森林火災受災面積,反映當地火災發生情況。(15)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該指標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某地區轄區內由于違反環境保護法規的經濟、社會活動與行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響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致使環境受到污染,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受到破壞,人體健康受到危害,社會經濟和人民財產受到損失,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突發性事件數。(16)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該指標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某地區轄區內由于環境受到污染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總額。(17)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的比重=×100%(18)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額。該指標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某地區轄區內工業污染源治理的投資總額。城市公用事業支出包括城市建設、城市供水、燃氣及集中供熱,城市市政設施、城市公共交通、城市綠化和園林、城市環境衛生等方面的財政支出,每類又包括若干指標。公檢法支出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包括公安機關、檢察院以及法院三類。每類又包括若干指標。(3)交通事故發生數。該指標指的是一定時期內某地區轄區內所發生的交通事故數,反映了該地區交通安全情況。(4)罪犯家屬對監獄的滿意率。該指標綜合反映了監獄的管理水平,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得這一指標。社會保障支出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包括社會保障補助支出等。社會保障支出指標包括國有企業失業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線、財政資金落實情況和社會穩定評估等七類指標。(12)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使用農村勞動力-聘用離退休人員-聘用港澳臺及外方人員 不在崗職工 城鎮私營業主 城鎮個體戶主 城鎮私營企業及個體就業人員 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00%(13)平均工資: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表明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14)平均工資指數:是反映不同時期職工貨幣工資水平變動情況的相對數。 (15)平均實際工資指數:職工平均實際工資是指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后的職工平均工資。職工平均實際工資指數是反映實際工資變動情況的相對數,表明職工實際工資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程度。失業就業方面。主要有:國有企業(含國有聯營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下崗職工(萬人),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下崗職工(萬人),城鄉就業人員(萬人),鎮新增就業人員(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萬人)等指標。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方面。主要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增加人數,參加醫療保險增加人數,全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及支出額(億元),增長率,年末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累計結存(其中統籌基金結存,個人賬戶積累),參加失業保險增加人數,年末參加工傷保險人數以及比上年末增加人數,全年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人數以及比上年增加人數,年末參加生育保險人數以及比上年末增加人數,全年享受了生育保險待遇人次以及比上年增加人次,全年生育保險基金收入及支出額,年末生育保險基金累計結存額等指標。最低生活保障線方面。主要有: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其中在職人員、下崗人員、退休人員、失業人員、“三無”人員、其他人員),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數(戶),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額,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其中五保戶、其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準,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補差金額,農村定期救濟人數,農村定期救濟戶數(其中五保戶、其他),農村定期救濟支出等指標。其他方面: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人數,本年累計安置義務兵、士官等總數,本年累計接收軍隊離退休干部人數等。政府采購支出指標涉及到大部分財政支出科目。政府采購支出指標包括政府采購支出占同期財政支出比重、政府采購覆蓋面、政府采購節支率、政府采購的商品或勞務質量及其他等五個指標,具體情況如表12所示。(4)政府采購商品或勞務質量:由專家評定或采用問卷調查涉及對象滿意程度確定。政府運轉支出指標包括趨勢分析指標、結構性指標和定額指標三類。每類指標又由若干個指標組成。涉及的財政支出科目包括行政管理費、公檢法司支出和其他部門事業費等。政府運轉經費支出增長與財政支出增長的比例= ×100%政府運轉經費支出增長與GDP增長的比例= ×100%政府運轉經費支出占同期財政支出的比重= ×100%會議、培訓、招待費占公用經費支出比重= ×100%(三)修正指標。主要是根據所處的環境、行業的特點,對環境、社會發展、長期體現的效益的影響來對評價結果作出修正。該類指標包括通貨膨脹率影響因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因素、所處行業的特殊性因素、對環境的影響因素、對社會發展影響因素、長期效益影響因素等五項指標。定性指標是用于評價財政支出項目涉及政治影響、社會穩定、改革與發展、資源配置狀況、服務態度和質量等非定量指標因素,是對定量指標的進一步補充。通過對定性指標各項定性因素的分析判斷,對定量指標評價結果進行全面的校驗、修正和完善,形成財政支出項目績效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結論。由于定性指標無法量化的自身特點,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定性指標主要由財政支出項目預定目標規劃、執行情況、項目單位公務員(在崗職工)素質、支出項目的管理水平、項目的發展創新能力與戰略、服務硬環境與服務滿意度、綜合社會貢獻等6項非定量指標構成。指財政支出項目單位申請支出項目時,對預定目標的設定、規劃和執行基本情況是否合理、能否體現支出績效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以及單位的組織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等因素。指財政支出項目部門和單位的公務員及在崗職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準、專業技能、組織紀律、參與社會建設事業的積極性及愛崗敬業精神等方面的綜合因素。指財政支出項目部門和單位按照國家政策法規規定和本單位實際情況,在事業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和運用的維系單位正常運作及生存與發展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各項基礎管理制度、激勵與約束機制、信息支持系統、依法行政、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建設及貫徹執行狀況。指部門和單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和目標,不斷根據外部環境進行的結構調整和創新的能力。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觀念創新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在發展戰略方面包括科技投入、市場開拓、項目規劃、資源配置、資本籌措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謀劃和策略。指部門和單位辦公條件和主要專用設備的先進程度,以及適用性、技術水平、使用及閑置狀況、更新改造情況、技術投入水平和采用環保技術措施等情況。在推動事業改革和發展中,服務的種類、速度、方便程度、服務態度和質量,以及群眾接受服務的心理滿足程度等。指部門和單位對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綜合影響。主要包括對國民經濟及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提供就業和再就業機會、履行社會責任與義務以及信用操守情況、對財政稅收的貢獻和對環境的保護影響等等。對定性指標的設定,可從以下方面取得判斷基礎或依據:一是專家經驗判斷。專家憑借自己的經驗,綜合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形勢,以及以往年份同類項目、單位或部門使用同類資金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結合一定的經驗,對該項財政資金的支出績效做出經驗判斷。二是問卷測試。對于一些涉及公眾滿意度.應達到的支出目標等指標,通過公眾評判的方式建立定性標準。三是橫向比較。綜合比較同類財政支出績效所達到的結果作出判斷。四是“一票否決”法。通常運用在項目或單位使用的財政資金上行為違法違規時,評價采取“一票否決”法作出評判,確認該資金的使用績效為最差。定性指標測定通常是上述四種方法的綜合運用,采取模糊學的隸屬因子賦予法對不同的等級賦予相應的等級參數,形成若干個從高到低有檔次的評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依據層次分析法設定不同層次指標的權重,然后采用綜合指數法根據各項指標的權數進行加權匯總得出量化的評價結果。6項定性指標的權重如下: 當評價對象確定后,將從指標體系中選取基本指標、績效指標中的一種(根據評價對象的財政支出類別確定)、修正指標和定性指標,同時根據評價對象的特性,再從選定的績效指標、修正指標和備選指標庫中分別選擇若干個指標或添加反映其特性的指標,構成評價對象的一套完整指標。 就整體而言,定量指標占整個指標體系的80%,定性指標(W)占20%。定量指標中的權重又可以細分為:基本指標(A)占20%,績效指標(B)占50%,修正指標(C)占30%。每類指標總分都為100分,根據其明細指標的得分(Pi)和設定的權重(Ii)計算出得分(也可以采用平均分),再將每類指標的得分與權重的乘積加總,得出評價分數(S)。其通用公式為: S=(A×20% B×50% C×30%)×80% W×20%Ii:根據評定對象的性質,對所選指標設定相應的權重。評價結果分為優、良、中、低、差五等,根據計算結果的分值,確定評價對象最后達到的檔次。具體見下圖: 項目 分值 | 優 | 良 | 中 | 低 | 差 | ≥90 | (90,80] | (80,70] | (70,60] | <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