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把人類社會比喻為一個100米的跑道,這100米也就是100萬年的人類歷史。 前面99米人類一直是狩獵采集模式,在99米的時候莫名其妙進入了農業社會。再往前跑,跑到99.97米的時候,人類社會發生了工業革命。所以工業革命離我們并不遙遠,也就是說大量的時間是過去的時代。從99米到99.97米之間,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很低,這個階段我們把它叫做“馬爾薩斯陷阱”,也就說當時的人類都生活在馬爾薩斯貧困陷阱的漫漫長夜中。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有人說農業革命后物質水平提高,生產力提高了,甚至現在能夠吃飽穿暖。 但也有人說私有制的農業革命使人類產生了階級,總有大多數人被少數人壓迫奴役。甚至還有人說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騙局,很簡單的道理就是,農業革命后的人類未必有人數極少并且資源充足的采集狩獵者過的開心快樂。農業革命后,工業革命前的這一段時間,人類進入了“馬爾薩斯貧困陷阱”。這個階段的人口是按照指數增長,而生存資源卻是線性增長。 多余的人口總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比如饑荒、戰爭、瘟疫等等。思考一下,人類90%的煩惱是不是來自于不停生孩子?狗頭保命。 工業革命后,人類發展其實有個“大分流過程”。有些人走上工業化道路,擺脫貧困,稱王稱霸。有些人仍然走農業老路,被殖民被侵略,被迫也走上工業化道路。也就是說“馬爾薩斯陷阱”是人口和生存資源的矛盾。但是工業革命后,資源可以大量創造,所以人口會激增。但是人口指數增速比生存資源線性增速快,人類社會進入到“格爾茨的內卷化”階段。對,這個“內卷”就是你想的那個內卷。 這個階段類似于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格爾茨的內卷化”階段的核心是在低水平的狀態下,慢慢會有一些發展。因此人口也會逐漸加快,并且積累出剩余勞動力。那個內卷的時代,在內部不斷精細化的情況下,出現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化大革命也不足為奇。 有些人比較聰明說:“你們卷吧,我進城打工去”。于是,出現了浩浩蕩蕩的“民工潮”。“二元經濟發展”總共有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勞動力無限供給,此時勞動力過剩。有點像中國改革開放到2004年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下,大量的人口(一般是農民工),就業沒啥問題,但是工資只取決于維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資源的價值。也就說這個階段,社會賜你溫飽。但別對生活具有美好向往啦,不可能的。但是呢,這個階段也是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對窮人或者底層人民比較友好,因為好就業,沒有壓力,至少能溫飽。 這個階段勞動力短缺,農業的剩余勞動力被現代工業吸收完。此時,工人工資取決于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邊際生產力通俗來說就是最后投入的一份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量。在這個階段,投入一份勞動,會獲取較大的產量,所以邊際生產力就比較大,工人的工資也會提高很多。也就是說從2010年后,中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其實就處于“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的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轉折點,我們稱之為“劉易斯轉折點”。隨著工人工資越來越高,人工成本的增加,制造業不再大量招人,能用機器代替人工的就用機器代替。在這個階段,雖然工人工資在提高,但是就業更加困難。 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一般會掉隊。靠政府的福利制度兜底,勉強維持生存。在這個時代,不能說是最艱苦的時代,但至少也是壓力最大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勞動的力量很弱小,反而資本的力量變強大。在這個時代,如果頂不住壓力的話,有些人會選擇“躺平”。在這個時代,奮斗是很不值錢的時代。總之,即便如此,大家還得繼續加油努力了,要不然真的會被淘汰的。 我平時喜歡讀一些哲學的書,因為哲學會告訴我意義。不會因為這些絕對的歷史宿命而感到絕望,從而走偏。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把哲學放在經濟學、心理學、組織學等這些學科的前面。哲學可以像一盞啟明燈,指明你前進的路。 繼續回到原來的話題。社會繼續發展的話,就到了“索洛新古典增長模型”。隨著邊際生產力遞減,勞動、資本與技術相互混雜。此時,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儲蓄率不斷提升,資本折舊也在提升,最終兩者達到平衡,經濟不再增長。所以從長期來看,只有技術進步才是經濟增長的唯一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