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說起東京、北京、南京,大家都很熟悉。然而,按照東西南北來排的話,我們會愕然地發現唯獨少了一個西京。那么,西京又去哪里了呢?其實,歷史上是有西京的,而且有一個地方曾兩次被認定為西京,那就是如今的山西大同。 遼、金時期,大同作為陪都被命名為“西京”,是中世紀史上大同的一個黃金時期。其中,尤以遼金巨構聞名于世,在中國現存8座遼代木構建筑中,大同占了兩座,它們就是今天的主角——華嚴寺和善化寺。 梁思成先在《 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中的記述: “ 大同古雁門地,北魏時號平城……,梵剎名藍,遺留至今,有華嚴善化二寺馳名遐邇。”因此,我就一直希望能親眼看看華嚴寺和善化寺的西京風骨。 【途】大同古城參觀完大同博物館,我們驅車趕往大同古城,那里才是我們能親手觸摸到大同文脈的地方。 ![]() 驅車駛過御河,穿過城門,便正式進入大同古城。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大同古城,是2008年依照梁思成留下的資料,在原來的基礎上修舊如舊,原樣恢復復建起來的。 ![]() 盡管正月十五已過,但古城內的節日燈飾依然還在,也為高聳巍峨的一座座古城門增添了一抹溫柔的色彩。 ![]() ![]() 我們預定的瑞天祥客棧,就在鼓樓附近的華嚴廣場旁。車停在地下停車場,乘電梯可直達客棧房間。房間寬敞明亮,特別是午后的陽光直射進房間內,透著一股暖陽陽的慵懶,給人以家的感覺。 ![]() 放下行李,我們便迫不及待地來到華嚴廣場,第一眼便被大氣、典雅的一組宏偉巨構的建筑所吸引,這就是被梁思成先生譽為“海內孤品"的重樓式壁藏和天宮樓閣的放大仿古版。 【游】華嚴寺大同古寺眾多,我們決定跟隨梁思成的腳步,鎖定梁思成大同古建調研時的第一站:華嚴寺,去觸摸西京大同的文脈與風骨。
![]() 穿過華嚴廣場,便是和國內大多數佛教寺廟坐北朝南的走向不同,遵循遼代契丹族“以東為尊,逐日而居”的習俗,坐西朝東而建的華嚴寺。 ![]() 著名的遼金古剎華嚴寺,原稱“大華嚴寺”,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始建于遼,重建于金,是一處典型的漢文化和遼金文化相結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是全國唯一一座遼金皇家家廟,是我國遼金時期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重要寺廟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木結構佛殿之一。 ![]() 千年華嚴寺,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有兩處院落,俗稱上寺和下寺,是我國目前遼金古建保有量最多的古寺,堪稱遼金古建博物館。 ![]() 中軸線上,前院氣勢宏偉的主建筑普光明殿,建在高高的月臺之上,前方探出一個亭式抱廈,房脊兩邊有鴟吻,中間是喇嘛塔,整個殿宇是環繞回廊式大出檐結構。 ![]() 雖然普光明殿是2009年復建的,但既有著深刻的遼代特色,又彰顯出濃郁的漢風。 ![]() ![]() 復建是遵循著原有的式樣,采用全木榫鉚結構,木料也做了恰當的仿舊處理。 ![]() 普光明殿內供奉的毗盧遮那佛,左側為文殊菩薩 ,右側為普賢菩薩 ,塑像繼承了遼代造像藝術風格。 ![]() ![]() ![]() ![]() 殿內的壁畫精美異常,絕對是上品,是由中央美院150多名師生,歷時3年,繪制完成的工筆重彩壁畫。 ![]() 現在的華嚴寺分為上華嚴和下華嚴,兩院同在一寺之中,有月門相通。 ![]() 紅底金粉的“上華嚴寺”匾額十分打眼,精雕細琢的木門罩異常精美,臺階下還端坐著兩只石獅,典型的的中式建筑風格。 ![]() 整個木雕門罩的雕刻精美而細膩,并施以彩繪,無聲地傾訴著古寺所經歷的千年風霜雨雪。 ![]() ![]() 上華嚴寺山門內兩尊金剛,形象生動,活靈活現,且與平日里見到的金剛有著很大的不同。
![]() 大雄寶殿是上華嚴寺的核心。來到第二進院,只見一座氣勢雄渾的大殿矗立在4米多高的月臺上,四周巨樹蒼松,枝葉繁茂。 ![]() ![]() 月臺石級南北兩側鑲嵌著唐代禪師永嘉和黃蘗的語錄,均為126字,是清代書法家崔卿云所書。 ![]() ![]() 登上幾十級臺階,只見月臺上左右各有一座角亭,它們分別是明代增建的鐘亭子和鼓亭,襯托著中間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 ![]() 華嚴寺最值得看的就是這座全國八大遼構之首的大雄寶殿。它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教殿堂,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的古代遺存。 這時我們才發現,大雄寶殿的體量很大,在月臺之上,根本拍攝不到大殿的全景。 ![]() 這是我們站在華嚴寶塔上,俯拍的大雄寶殿全貌。只見大殿巍峨聳立在高高的月臺之上,傲視群雄”,真實體現了其至高無上的顯赫地位。
![]() 站在月臺上,抬頭仰望,只見大雄寶殿正脊兩側是一對碩大的琉璃鴟(chī)吻,氣吞之勢,正顯大氣。它們一改前朝魚尾造型,更貼近龍狀,且高達4.5米,由8塊琉璃構件組成,已超故宮太和殿上的鴟吻,是中國現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獸。 一南一北,一對鴟吻,造型不一,對立而坐,相映成趣。 ![]() 北端的鴟吻,為金代遺物,琉璃雖有些褪色,卻難抵時光的珍貴,被人們稱之為“天下第一鴟吻”。 ![]() 南端的鴟吻,則是明代修葺補制的,雖然也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色澤依舊亮麗。 ![]() 大雄寶殿中間懸有匾額兩塊,一豎匾書“大雄寶殿”;一橫匾書“調御丈夫”。 ![]() 邁過壺門,走進大雄寶殿,殿中端坐五尊遍體金色的大佛,被稱為“五方佛”,意為教化大千世界的東、西、南、北、中各方位。五方佛中間的的三尊佛像為明代木塑造像,另外兩尊為后來補塑的泥塑佛像。 ![]() 五方佛兩側立有20尊護法神,稱為二十諸天。神像身體微微前傾,不僅能夠充分顯示護法天王的威嚴和氣度,同時還拉近了和膜拜者的距離,可謂用心良苦。 ![]() 殿內四壁,有21幅清代巨型壁畫,瀝粉貼金,畫工精細,色彩鮮艷如初,保存完好,講述的是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成佛的故事。壁畫面積之大僅次于永樂宮壁畫。 ![]() 仔細端詳大雄寶殿的殿頂發現,這里的殿頂與我們看慣了的明清建筑完全不同,天花板上每一個方格描畫的圖案都不樣,且絕不重樣。 ![]() 上寺在北,下寺在南,一墻以隔。雪后初晴的冬日里,金燦燦的陽光照射在雪地、紅墻旁的蒼松上,給人以暖陽陽感覺,令人流連。 ![]() 漫步于冬日暖陽的古剎中,處處可聽到風過檐下的風鈴之聲。佛教中有一首風鈴偈:渾身似口掛虛空,不論東西南北風;一律為他說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
![]() 做行前攻略時得知,下華嚴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但沒有想到,薄伽教藏殿的山門竟然這么小。 ![]() 站在小小的拱門處,眺望小院,正中是一小而精致的經幢,經幢之后又是月臺,月臺正中是一座木牌樓。 ![]() 朱紅色的木牌坊上,寫有“梵王宮”三個大字,即佛居住的宮殿。 ![]() 牌樓后是下寺的主殿,專門存放佛經的薄伽教藏殿,為遼代木結構建筑的典型代表。 ![]() 古味濃郁、森嚴肅穆的薄伽教藏殿,創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代比上寺的大雄寶殿還要古老,是華嚴寺資格最老的大殿和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教藏殿。 ![]() 大殿右門之上的“古剎重新”匾,據說是雍正的墨寶。
![]() 殿內寬闊的佛壇上供奉著保存完好的31尊遼代彩塑,或立、或坐、或正、或側,體態優美,容貌豐滿,表情生動,是國內遼代彩塑中少見的精品。 ![]() 殿內的四大菩薩無論是面相,還是裝飾均深受唐代的影響,面容豐腴飽滿,身材曼妙婀娜,肅穆莊嚴,菩薩神情清凈優雅,姿態優美飄逸。 ![]() 其中,觀音菩薩頭戴高冠,闊袖,胸飾腰結,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認為,這尊菩薩彩塑為遼代雕塑的精品。(網圖) ![]() 文殊菩薩頭戴花冠,神態祥和悲憫,胸飾腰結,超然端坐于蓮臺,佛座下方還有雙跪前蹄且身披彩緞的駿馬。這種造像風格與漢地截然不同,是十分典型的遼代契丹游牧民族的特點。(網圖) ![]() 最著名的要數這尊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上身微裸,體型豐滿,線條流暢,雙手合十,置于胸前,好似一個立于蓮花之上的翩翩少女,被鄭振鐸先生驚嘆為“東方維納斯”。 ![]() ![]() 殿內彩塑無論是面相,還是裝飾均深受唐代的影響,面容豐腴飽滿,身材曼妙婀娜,在服飾細節上均為寶冠高聳,其天衣纏身飄逸垂落,衣著華美精致。(網圖) ![]() 這些佛教彩塑不僅全面體現了遼代彩塑的藝術風格特征和佛教神韻,而且也是遼代社會審美情趣和雕塑水平的典型體現,更是現今遺存遼代佛教塑像的重要藝術瑰寶。 一眼望去,我們瞬間就感受到了一種神圣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心立刻靜了下來,深深地沉浸在佛國凈土的世界里。
![]() 更為神奇的是,在殿內后窗處,還雪藏著一座依想象中的天宮式樣所打造的天宮樓閣,以拱橋形式跨越窗戶使天宮樓閣5間相連,頗為精巧,我國現存唯一的遼代建筑模型,是中國古代按照《營造法式》完成的小木作實物的典范,代表了11世紀中國建筑藝術的最高水平,被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海內孤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