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一酷暑,歲歲尋涼府。到了如今的盛夏,北京就酷暑難耐,熱得不行。不是說從前的盛夏不熱,而是說從前的盛夏沒有如今這么熱。盛夏出京尋涼快我常是往西走,什么蔚縣、赤城、五臺山那些地方。今年我一直再往西走,一直走到了山西大同。據說古時候周口店的那些北京人就是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去了大同,可惜我這一路并沒發現他們的足跡。到了大同,周口店北京人住過的店肯定關張了,我住了一家新店,叫做霍華德·約翰遜酒店Howard Johnson。一進門,前臺就送一塊甜餅和一袋杏干,酸甜都有,誰來住都適合吃。這酒店服務好,餐廳也好,飯菜做得非常好吃,還便宜。不僅山西過油肉好,淮陽的開水白菜也做得好吃。有一次夜游回來晚了,餐廳已經打烊,我去前臺討飯,經理給了幾塊甜餅,頗充饑。 周口店的北京人在大同住下來之后,就在這里生活和戰斗。生活好說,就是自己過日子。那戰斗是和誰呢?當然是和北面的胡人,秦時明月漢時關,這里算是北方前線。一直到西晉時期,代有飛將鎮三關,胡馬終未度陰山。這些胡人都是些什么人?先是有北狄,后來就是被秦始皇的蒙恬大軍擊潰的匈奴。到西晉時,大同以北是鮮卑人居住。西晉末年,朝廷腐敗,鬧出八王之亂,致中原天下大亂,北方五胡群起亂華。五胡都有誰?氐族李雄、匈奴劉淵、羯族石勒、羌族姚泓和遼西鮮卑段氏。最后,拓跋氏鮮卑占了上風,拓跋珪建立北魏,設都城于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拓跋珪自立為王,叫做北魏太祖道武皇帝,年號天興,這是公元398年。 此后,遼國設大同為西京,金代遼后,仍立大同為西京,就是陪都。大同自稱古曾為一都二京,說的就是北魏首都和遼金陪都。因此,大同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另外八個是誰?有北京、南京、西安、洛陽、開封、安陽、杭州和鄭州,這九大古都都是國家歷史名城。既然大同是歷史文化名城,那就一定要有歷史文化痕跡唄,就是古跡。所以,我來大同納涼的主要活動就是訪古。 大同城里最有名的古跡那要數華嚴寺,我肯定要去看看。北魏定都大同,在城里建了皇宮,還蓋了明堂。大同北魏明堂是皇家典禮場所,建筑規模比北京天壇還大很多。這座北魏平城明堂是中國史上四大明堂之一,另外三座是漢長安城明堂、唐洛陽紫薇城正殿和北宋汴梁明堂。前些年,大同在北魏明堂舊址上又重建了明堂遺址公園。北魏皇家在城里肯定也修建了寺廟,沒有遺存下來,最近地產商在城里蓋房挖出來過北魏佛臉和佛冠。北魏遺留的宗教痕跡在城外三十里的云崗,其時酈道元在《水經注》里說那里是“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據傳,北魏之前,平城最早的佛寺是東漢明帝劉莊時期搭建的通光寺,公元60年左右,現已無存。北魏之后,遼代西京時期,遼興宗耶律宗真的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華嚴寺在大同被人蓋了起來。 華嚴寺是大同市內最重要的景點,因此,門前的房子給拆了一大片,平整出了一個大廣場。華嚴寺雖然在遼金陪都算是頂級大剎,與遼耶律和金完顏家都有關,但那時肯定沒有現在這么大的院前廣場。 華嚴寺山門殿非常大,殿門朝東開。契丹人拜佛是早期從大唐引進的,之前是薩滿教為主,薩滿教有很大拜火成分,好鬼而貴日,每月要有一天專門在日出時分向陽而拜。凡聚眾、典禮都是東向為尊,樓屋廟堂也都大門朝東。所以契丹人蓋的大同華嚴寺雖是佛寺,就也坐西朝東。這么一說,觀賞華嚴寺就應該趕中午之前,過了中午的大殿前臉就都是不見天日了。 這山門殿下面有五尺高青石基座,基座正面有垂帶踏跺供皇親國戚蹬踏,凡夫俗子走兩側旁門。屋宇式大門,五間三啟,梢間實墻封閉,留作神龕用。棋盤大門裝在前金柱下,這種屋宇式大門也可以叫做金柱大門。這座門因為太大,又威嚴,還是叫門殿更好。山門殿上面是斗拱抬梁結構,灰瓦單檐廡殿頂。那個碩大的斗拱和遠大的飛檐,說明了它的唐代風格。灰磚屋脊,磚雕鴟吻。正脊非常短,這也是隋唐風格。你看它正脊上的鴟吻,他倆肯定不是原裝的,但應該是原式樣。口吞脊,身上翹,背有鰭,尾內卷,這是非典型晚唐風格。唐代之前只有鴟尾,沒有吻。再看它的鴟尾尖,帶分叉,南北朝后風格。北宋之后,鴟吻身上就有鱗片了,而且尾尖帶有毛束。華嚴寺山門殿鴟吻雖然身上有鱗片,但是尾尖沒有毛束,所以我說它是非典型唐風。它還有一個特點,吞脊的鴟首身后還有一只反向的小鴟首,比較罕見。 華嚴寺山門殿的額匾“華嚴寺”居然是顏真卿書?太不可思議了,唐代書法家給遼代寺廟題匾?華嚴寺初建的時候,顏真卿都作古幾百年了。 從后面可以進去門殿內,走后門。 四大天王彩繪泥像還在。梁枋上都有花草彩繪。門眉的橫披上都是佛家故事繪畫,這是晉派風格。這座山門殿看上去很樸素,沒有花里胡哨的裝飾,規格卻是很高。 站在山門外就可以看見山門內兩邊有樓,左鐘右鼓。 外觀二層外有平座,平座下有斗拱,這是暗層所在。他倆雖然叫樓,實際是閣。 山門殿和鐘鼓樓圍起來的是一個寬大的殿前廣場,這是大剎的標配。看看后面的大殿。 這是前殿,叫做普光明殿。前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明間和次間開隔扇門,梢間實墻上有直欞檻窗,四周有檐廊。明間前檐有敞軒出廈,單檐歇山頂。大殿上面是斗拱抬梁結構,灰瓦重檐歇山頂,戧脊上有三只脊獸,沒有仙人騎雞。正脊上的脊剎,兩只吞脊龍頂著一個寶葫蘆,這是晉派風格的寶瓶脊剎。 走到側面看看敞軒。 也是斗拱碩大、飛檐深遠的唐式風格。敞軒內是斗八藻井。 再看看檐廊下。 你如果注意,可以看出來檐柱們是有不同的。粗一些的那個上下兩端稍細,叫做收殺,這是唐式建筑的殺柱。細一些的那個柱子上下一般粗,這是宋代以后的。遼代之后,華嚴寺遭過幾次蟲叼鼠咬兵匪劫燒,也重建了若干次。從這些柱子的不同,可以看出前后重建和重修的精心程度不同。 華嚴寺里香火并不旺盛,主要還是來參觀的游客居多。你看,這位先生站在佛像前就是像我一樣在欣賞建筑藝術,并沒匍匐在地拜佛。 殿內佛像。 相傳當年菩提道場曾有一普光明殿,佛祖曾在此殿宣講華嚴經。華嚴寺中這座普光明殿就是供奉華嚴三圣的大殿。佛龕上正中是毗盧遮那佛,他的左手是普賢菩薩,右手是文殊菩薩。大同華嚴寺顧名思義,它一定是修華嚴宗的,因此一定要將華嚴三圣供在前殿里。華嚴宗的祖庭是西安華嚴寺,是洞窟寺。初世祖是唐初貞觀年間的杜順大師。 看看三圣像佛龕上的三座八角藻井。 大殿內四周墻上布滿通景壁畫,連佛龕背后都是。 這個畫的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這也是華嚴經里講的故事,所以要畫在這座普光明殿內。故事說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摩頂教化,去游學修普賢菩薩的解脫法門。他一路參拜各位大師,學得各種大法。看看下面這幅第九參。 這是在伊沙那聚落參拜勝熱婆羅門,上刀山下火海,修得刀槍不入烈焰不傷大法。你別使勁看那畫,這是前二年一位中央美院教授帶著學生剛畫的,所以那婆羅門是一位中式長髯公,那善財也是中式年畫上的童子。 善財童子參到了五十三位大神,學貫中西,修得天地精妙大法無數,最后到了海島,見到了觀音菩薩。 善財童子按文殊菩薩教化去修學,然后獲得普賢菩薩贊嘆,最后留在觀音菩薩身邊,協助菩薩去教化眾生。這幅畫像里的觀音形象很有點集成度。典型的海島觀音像應該是立像,手持凈瓶和楊柳枝,腳下常有鰲魚。觀音菩薩的這種坐像一般稱作自在觀音,面前有水和蓮花時,稱作水月觀音。上面這幅好像說是海島上的自在觀音。 按制式,前殿普光明殿的兩邊是要有配殿的。既然普光明殿坐西朝東,那它的配殿就是在南北。看看北配殿,這是藥師殿,額匾上寫著“凈心行善”,供東方藥師佛。 看看南配殿彌陀殿,額匾上寫著“頓悟成佛”,供西方阿彌陀佛。 二座配殿形式一樣,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灰瓦單檐硬山頂。 過了普光明殿往西,后面又是一座山門。 門上額匾寫著“上華嚴寺”,清代匾。門殿次間里還坐著哼哈二將。 門前有二尊石獅,門檐下有晉派鏤空木刻門罩,這是典型的晉派建筑風格。上面是灰瓦單檐硬山頂,正脊上的鴟吻說明了它的年代。龍口吞脊,這是晚唐以后;身上有鱗,這是宋代以后;龍尾內翻又外卷,這是明代以后。明代早期時興過在鴟吻背上插一把許遜的寶劍,北京故宮大殿的鴟吻上都有。這座鴟吻上沒有許遜的寶劍,可能是過了明初那段高潮了。許遜是東晉時期江西的一位道士,少學道,得秘傳,有極功。朝廷聞其道深,發三道金牌招其做官。上任四川旌陽令(現德陽),行寬政,廣濟民,除瘟疫,旌陽興。十年后,辭官歸鄉進山修道,適逢鄱陽湖有妖蛟為害,百姓頗苦。遜隨出山治妖蛟,走遍兩湖閩贛,殺盡妖蛟,神跡遍地。過百六十歲攜家人雞犬升天成仙,人稱“許仙”,是凈明道派祖師。因其有批量除妖蛟神跡,后人多有借助許遜寶劍鎮宅辟邪,明代便有將許遜寶劍插在鴟吻背后,鎮妖辟邪的意思。既然這座上華嚴寺山門上有明中期鴟吻,那說明這座華嚴寺是在那個時候在內部拆成了上下二寺。 進了上華嚴寺山門,前院是一座過殿,也是天王殿。 你別看它就是一座過殿,可前檐廊下也是有一座像模像樣的敞軒出廈的。 一進殿門開,馥馨撲鼻來。原來這里供奉了一座香樟木彌勒佛像,現代人還愿捐的。 這座殿內雖有彌勒佛像,但無四大天王像,所以僅是一座過殿。 后院就是寺內正殿大雄寶殿。 好家伙,大雄寶殿這青石青磚基座可真是夠高的,足有一丈五尺高。臺基上有一圈白石尋杖欄桿,正面有寬大的扶手踏跺。踏跺兩邊墻上還有字碑,這也是一種功德碑。看看南側的功德碑。 唐代會昌年間有一高僧黃檗(念黃渤)禪師,為避會昌法難住進江西進賢縣的龍興寺,念經講道。有人將其講道語錄收集成冊,叫做《鐘陵錄》。后黃檗禪師移住安徽宣城開元寺講道,乃人又集其講道語錄成《宛陵錄》。后人將兩錄合輯成《傳心法要》。上面墻上的碑上寫的就是黃檗禪師講道語錄片段。 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的基座高度恐怕是海內之最了,數不了第一也得數一點五,肯定不是數第二。光是爬上這臺基,生人都得變成熟人。那也必須上去看看呀。 殿前是一座非常寬大的青石月臺,兩邊有鐘鼓亭。啊,剛才進了上華嚴寺山門的院子太小,直接就是天王殿,所以那里沒有放鐘鼓樓的地方。鐘鼓亭前面有二根經幡柱。圖中可以看到下華嚴寺里的寶塔。 殿門上有上下兩塊門匾,是清代原物。這座大雄寶殿的建筑形式是全國唯一,它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明間開壺門,兩次間實墻封閉,兩梢間開同樣的壺門,兩盡間又是實墻封閉。它的外墻是下面寬上面窄,像是一座城臺,整個大殿看上去非常敦實厚重。這座大殿在遼代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建成,遼末天祚帝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毀于戰火,金代熙宗完顏亶的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重建,仍按遼代式樣。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金代重建,還是遼代契丹人的粗狂風格。后來各朝各代雖多有修葺,但結構、式樣沒變。你看那巨大的斗拱,能嚇死人!屋頂是斗拱抬梁結構,灰瓦單檐廡殿頂,和華嚴寺山門殿一樣的式樣,晚唐風格。它和山門殿屋頂不同的是正脊上的一對琉璃鴟吻。 一般認為故宮太和殿正脊的十三拼鴟吻是國內最大的,有3.4米高。華嚴寺說它大雄寶殿的這一對八拼鴟吻有4.5米高,雖然華嚴寺沒說這一對鴟吻才是全國最大的,但這數字很說明問題。仔細看看這一對鴟吻,北面那座更糙舊,金代的;南面那座是明中期的。他們倆的式樣一致,但細節還是有不同。金代的這座尾尖就是分叉,明代的尾尖有毛束。看來金代的這座風格更純凈,明代那座仿得不完全。再回想山門殿上那一對鴟吻,那肯定是近代模仿的,紕漏更多一些。金代重建這座大雄寶殿比遼代初建晚了八十年,應該沒有完全脫離原來的建筑風格。 大雄寶殿垂脊上是有脊獸的,看一看。 仙人騎雞,后面跟著鳳、龍、天馬、狎魚(瞎魚)和狻猊(蒜泥)五只磚雕脊獸。這順序好像不對頭呀?一定是某一朝修葺時被不懂行的擺亂了。 看完厚重粗狂的外觀,進去看看殿內。 佛龕是在后檐柱下,減去了前后二排金柱,所以殿內空間非常大。 佛龕上有五尊佛像,這是漢傳密宗的五方佛,也就是五智如來。中間是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他的左手外側是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內側是南方寶相佛(寶生如來);右手外側是西方阿彌陀佛(阿彌陀如來),內側是北方微妙生佛(不空如來)。每位佛代表佛的一種智慧,所以稱作五智如來。中間三尊木雕佛像作于明宣德年間,外側兩座是稍晚幾年的泥塑佛像。 從內部看,減掉二排金柱后只留了中柱和檐柱。佛龕后面是封閉的后檐廊,所以看上去好像是進深五間。如果在外面看,應該可以看到屋頂前坡短后坡長。殿內是平棋天花,上面是龍鳳牡丹彩繪,據說最早有明代的,我沒看到,我看到的最早可能是清中期的,距今不超過二百年。進門處天花上有一個占四格的花卉彩繪平面藻井。 大殿西面佛龕上是五方佛像,南北則是明代二十諸天彩繪泥塑像。 這是佛教中的二十位天王級高人,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就屬于二十諸天,韋陀也是。他們是有先后順序的,站在佛像兩側時,單數在佛的左手,雙數在右手。二十諸天出場的時候都是向前傾身,一來表示認真聽佛講道;二來表示其功力高深。我在五臺山金閣寺也曾見過這樣的二十諸天像。你別看這二十諸天法力無邊,可他們還都沒有脫離輪回,若是享業盡,就會重入輪回。所以天神只能行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大殿內墻上有很多壁畫,都是近年新繪。但是大門后面墻上有一塊偶然保存下來的金代壁畫。 也是瀝粉貼金畫法,因年代久遠而彩繪盡失,僅余些許貼金,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模樣了。我見過的保存最好的室內壁畫是京西法海寺大雄寶殿的《禮佛圖》,明代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在此之前的是山西永樂宮無極殿的《朝元圖》,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華嚴寺大雄寶殿的這塊壁畫是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法海寺壁畫最新,是皇家畫工加頂級材料,現在仍然很光鮮。永樂宮和華嚴寺的壁畫年代更久,又都是民間畫工加民用材料,雖然都是瀝粉貼金,但都凋敝不少了。我在意大利阿西西的圣方濟各教堂見過文藝復興早期契馬布埃和喬托的壁畫,和永樂宮差不多時間,沒有永樂宮壁畫好。同時期法國阿維尼翁教皇宮里的壁畫更完蛋,脫落、掉色非常嚴重。看來中國壁畫這種瀝粉貼金的畫法更持久。當然,還有敦煌壁畫,那屬于洞窟壁畫,最早有北魏的,沒形了。保存得較好的有北周和唐代的,相當炫,距今一千四百年,西方這個時期的壁畫應該都已經消失了。 中國現存最大的大殿是故宮太和殿,2370平方米。華嚴寺的大雄寶殿號稱是國內現存最大的大雄寶殿,1560平方米。這座大雄寶殿面闊七間,就是有八列柱子;進深四間,就是有五排柱子;再加一排后檐柱,一共是六排八列柱子。減掉的柱子不算的話,一共就有四十八根柱子。這座大雄寶殿開間非常大,四十八根柱子就撐起1560平方米。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叫百柱大殿,一百根柱子撐起的面積是1340平方米,它的開間比較小。你看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是北方那種雄壯的作風吧。據說遼寧錦州義縣奉國寺的大雄寶殿更大,比華嚴寺的還大,有1830平方米,也是遼代所建。梁思成說奉國寺大雄寶殿是最大的遼代佛殿,下次有機會要去錦州看看奉國寺。 前面普光明殿兩邊有配殿藥師殿和彌陀殿,這大雄寶殿兩邊肯定也要有配殿。這里南側是普賢閣。 “普賢閣”額匾又是“顏真卿書”,不說了。這是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木閣,里面供著一尊騎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像和兩位協侍像,都是香樟木的近年作品。 佛龕上面八角藻井正好是在暗層里,樓上現在不讓游客上去。 普賢閣的對面是文殊閣,和普賢閣完全一樣。里面供的是騎青毛獅的文殊菩薩像,也有兩位協侍,也都是香樟木刻的。 兩邊除了有普賢閣和文殊閣,還有廡廊,也是遼金式樣,有晚唐風格。 大雄寶殿就是上華嚴寺目前開放區最后面的建筑了,這就要轉接到下華嚴寺了。 下華嚴寺在地圖上看真是在上華嚴寺的下面,那就是南側唄。下華嚴寺的山門是和華嚴寺山門殿對齊的。山門上的“下華嚴寺”匾是郭沫若所題。 進了山門就是一座放生池。 平常日子,沒見有善人在此放生。行善之人通常是在這里放魚,將魚從鍋里救出來到這里放他一條生路,行善積德的意思。僧人則是在這里放龜。說唐代有一高僧,每日吃齋念佛,在寺里掘池放生,積德蠻多的。會昌五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毀寺廟,驅散僧人,即為會昌法難。前述高僧帶眾徒兒們乘舟南徙避難,途中忽遇狂風大作,舟即傾。眾人只得在水中上下求索,撲騰不止,悲呼吾等善人誰知卻止于此處,苦也。須臾間,水中現一巨龜,馱負眾人至彼岸,如履平地。及登岸,高僧向巨龜致謝,口稱阿彌陀佛。龜答曰:吾乃貴寺放生池中老龜也。自此,善人們更是放生不輟。 下華嚴寺的前殿是觀音殿,里面供有一尊木雕貼金觀音像,看上去是近年新做。 觀音殿后是一座青磚拱券門,那就是后院了。 后院是正殿所在,下華嚴寺的正殿也有非常高的青石臺基,幾乎相當于大雄寶殿的臺基那么高。 院子中間立著一座經幢塔,應該是遼代老物件。兩邊的南北配殿里面坐著羅漢們。 正殿臺基上立著一座儀門,上面寫的是“梵王宮”。梵王就是大梵天之王,印度教的創造者,發明梵文。是婆羅門教三主神之一,就是梵王、毗濕奴和濕婆。佛教中叫大梵天王,就是四面佛。 上去看看。 這是薄伽教藏殿,薄伽就是“薄伽梵(Bhagavad)”,是印度最高神;教藏就是經藏。這是藏經殿。門上額匾是清代原物,北次間門上額匾也是清代原物。 這座薄伽教藏殿也是坐西朝東,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明間和南北次間開四扇三抹隔扇門,菱形欞花,方格隔扇橫披。梢間實墻封閉。上面是斗拱抬梁結構,灰瓦單檐歇山頂。正脊的鴟吻是和大雄寶殿金代鴟吻一樣的琉璃做,比大雄寶殿鴟吻稍小。屋頂木結構上有重熙七年建的字樣,說明此殿是原裝的,沒有毀于遼末戰事。由此來看,華嚴寺中最初的建筑應是這座薄伽教藏殿,大雄寶殿是遼末被毀后在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重建的,晚了一百年。但是從大雄寶殿金代鴟吻來看,它還是依原樣重建的,還可以把大雄寶殿看作是遼代建筑。其實遼金建筑差不多。那座大雄寶殿整體看上去更雄壯厚重,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風格,這座薄伽教藏殿則是更接近中原唐式建筑風格。 這座殿內供的是三世佛。通常情況下,漢傳佛寺的大雄寶殿里供奉橫三世佛,就是釋迦穆尼佛、東方藥師佛和西方彌陀佛;在中路不同殿內供豎三世佛,就是未來彌勒佛和過去燃燈佛。華嚴寺的橫三世佛在普光明殿和南北配殿,這座薄伽教藏殿是藏經殿,它里面供的卻是豎三世佛,中間是現在佛釋迦穆尼佛,他的左手是過去佛燃燈佛,右手是未來佛彌勒佛。他們說這些佛像是遼代原裝,看豐滿的圓臉、較低的發髻和衣褶形狀,頗有遼代風格。但是有一條,遼代佛像是斜穿袈裟、袒露右胸右肩的,而且身上沒有那么多飾品。由此來看,這幾尊佛像又都不像是遼代的,抑或是金代重塑金身?除了三尊佛像,佛龕上還滿是菩薩、協侍像,都是木胎泥塑,有的是貼金,有的是彩繪。看看南面這尊彌勒佛像。 泥塑貼金佛像,面部圓潤豐滿,發髻很低,衣著袒胸不露肩。他腳下跪著兩位弟子,前面坐著地藏菩薩。佛像每邊站著三位協侍的泥塑彩繪像,在認真聆聽佛祖的教誨。你看佛的左手最前面那位協侍,體態優美,說明塑像原型可能是一位少女;身體稍微前傾,說明這是一位功力很深的少女。她聽講聽到會心處,禁不住露齒微笑。就因為她這露齒微笑,殿內的保潔大嬸說她是“東方維納斯”。你看那佛像后的火焰背光,它是一直向上伸展到頂上的斗八藻井里的,而且是快到頂了。通常情況下,藻井是在佛龕前面的,不應該在佛像正上方。這說明薄伽教藏殿的內部空間不是很寬敞,或者說佛像塑得太大了。 我見殿內有專業保潔大嬸,便很不高興地問她為何佛像上積了那么多土卻不打掃?她說官家不讓打掃佛龕上,佛像上都是從最早積下來的土,最上層肯定是今年的,最下層有可能是遼代的。遼金之后,大同已不是小號皇都,華嚴寺也就失去皇家地位了。我以為應該有本地員外或官員來拜佛許愿求佛辦事,若是大愿,最后一定會有“定當重塑金身”一句。以此一殿佛像風格統一來看,他們要不是遼代的,也一定是金代的。自那以后本寺就沒有發生過“重塑金身”之事嗎?這大同諾大一座城,難道就沒有一個有錢的員外老來得子嗎? 既然薄伽教藏殿是藏經殿,那它里面一定要有藏經柜吧。真地有,都在四周墻下吶,樓閣式的。下面一層是藏經柜,柜頂上有腰檐,腰檐上是二層,有帶欄桿的平座。平座上是佛龕,里面有佛像。二層上面是斗拱抬梁單檐歇山屋頂,各種屋頂構件非常齊全。這藏經柜就是全木制的一座二層樓閣,精密精巧精細得不得了,讓人莫不嘆為觀止。里面太黑,無法拍照,大家意會吧。 我一邊感嘆薄伽教藏殿的奇妙,一邊出了薄伽教藏殿往后走,去看那座著名的華嚴寺塔。 這座華嚴寶塔也算是大同古城內的地標建筑了,我們在寺內各處都可以看見這座塔。在老城內寬闊處也能看見這座塔,據說這是國內僅次于應縣木塔的第二高木塔。 現在看到的這座華嚴寶塔是2011年按照古人描述重建的。既然是重建遼代木塔,那可以參照現成的應縣木塔,但肯定不能完全照抄。應縣木塔是八角木塔,華嚴寶塔是四角。應縣木塔外觀五層,華嚴寶塔外觀三層。華嚴寶塔像應縣木塔一樣,底層重檐,上面各層單檐;而且也是底層有檐廊,上面各層有平座;他倆也都是全木結構。華嚴寶塔雖然外觀三層,加上中間的暗層一共應該是五層,外加一座地宮。不過,華嚴寶塔的塔剎可是和應縣木塔不一樣,應縣木塔上是遼金風格的磚雕塔剎,華嚴寶塔的塔剎是南宋風格。遼金絕對不會用那種熟鐵相輪,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風格。 一層掛額匾“仰酬洪澤”,落款是“東坡書”,這個落款不常見,常見的是“蘇軾”。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的“觀音之閣”匾落款是“太白”,那個不一定是李太白。二層額匾“凌虛思遠”,落款是“米芾”,北宋書法家,山西人。三層額匾“蔚如昆峰”,落款是“庭堅書”,黃庭堅,北宋書法家,江西人,和蘇軾齊名,稱為蘇黃。 北面也有三塊匾。 一層額匾“慈被十方”,落款是“庭堅書”,十方是佛語中的東西南北天地生死過去未來。二層額匾“形應萬物”,落款是“東坡書”。再看三層額匾,居然還是米芾的字。就是從這“東坡書”,怎么都覺著這個落款怪異。而且這些匾上沒有一幅是碑體,全都是行書和楷書,這肯定不對。突然想起來保定“直隸總督署院”門匾,那是因為原裝雍正題匾丟失了,后人從乾隆文章里找出來的字拼湊而成。大同華嚴寺里的這些匾估摸也是這個來歷,從名人書法中拼湊出來的。大遼和大宋是死敵,楊家將就是當年的抗遼英雄。華嚴寺初建時,蘇軾剛一歲,黃庭堅和米芾都還沒有出生;再者,他們三位都曾在宋朝做官。由此來說,他們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為敵國陪都的第一大剎題字的。把他們的字掛在遼金寺廟里真是不應該,隱含羞辱他們的意思。其實大同完全可以請本地書法家題寫這些匾。 看完塔的外觀當然要進去看看。 塔心四根通天柱之間做成了佛龕,里面供的當然有佛像。旁邊有樓梯可以下去地宮。 地宮整個是純銅建造。四面都有釋迦穆尼佛像。 四周墻上也開鑿了不少小佛龕,里面都有佛像,據說一共有千尊佛像。 中央是一座銅亭,亭子里有一尊舍利塔。游人紛紛上前瞻仰,但那不是佛舍利,而是史上某位本寺高僧的舍利。 華嚴寺初建時,這座塔下地宮里應該是有佛舍利的,估計是在后來戰亂中遺失了。舍利亭墻上還有一些浮雕,那是佛生八相圖,就是降兜率、脫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輪和涅槃。 在地宮里順時針走了一圈,重新爬上地面。我見寺里各處佛龕前有統一式樣的仿景泰藍五供,都是非常新。就是香爐、燭臺和花瓶。每件上還都有不同的人名。 這一定是香客還愿施舍的。 按照傳統,塔院是寺廟最后面的建筑。如果塔在寺內,那塔后面應該還有一座后罩樓。走到塔后一看,這里果然還有一座后罩樓。 后罩樓通常是藏經樓。但這華嚴寺的藏經樓是薄伽教藏殿,所以后罩樓一定是有其它功用,現在這里是寺里俗人的辦公場地,沒有僧人在此辦公。 華嚴寺的歷史應該在遼代之前,有說始于李唐的,也有說曾被尉遲敬德修過,還有說初建于北魏的,但這些都已經沒有任何痕跡了。我估計是過去更早的小廟被建華嚴寺占用了。現在大同華嚴寺里原裝最早的建筑就是下華嚴寺里的薄伽教藏殿,上華嚴寺里的大雄寶殿是遼后金代第一次重建時的建筑,普光明殿可能是清初毀后重建的。其它都是清之后的建筑了,估計大部分是本世紀重修后的建筑。那些建筑都不在關鍵崗位上,按說應該不會刻意仿原遼金式樣。現在看見的那些配殿、過殿和鐘鼓樓都是仿遼金式樣,說明它們很有可能是本世紀重建的。 華嚴寺大雄寶殿雖然不是遼代原裝,但這是最讓人震撼的大殿,最能反映北方游牧民族初學中原建筑時的那種粗獷風格,很有蠻夷味道。薄伽教藏殿內涵太豐富,要仔細看才行,那一群一群的佛像,一墻一墻的木閣樓,還有一座一座的藻井都非常值得看。普光明殿的最大特色是前面那巨大的敞軒出廈,這是晉派大殿的特點,它可能來自晉祠圣母殿前面的獻殿。我在山西好多地方見過大殿前面加一座敞軒做前殿的,它們的功用都是典儀的時候在里面獻祭。而且,因為這幾座大殿只有普光明殿有檐廊,能見到它特意沿襲下來的唐代特征,斗拱碩大,飛檐深遠,還有那些殺柱。我曾在福州華林寺大殿見到過原裝唐代的檐廊殺柱,比普光明殿的檐柱更粗壯一些。 總之,大同華嚴寺的這幾座大殿真是非常值得看。那座華嚴寶塔重建得不是很成功,捎帶著看看。接著還可以看大同的其它古跡景點。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