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F 文/原點科普 編輯/原點科普 說起昆蟲,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但對兒時的農村孩子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玩具”,今天咱們就盤點一下,10種兒時玩過的昆蟲,看看你小時候玩過幾種?新來的朋友點點關注,感謝您的支持。 第一種 蛞蝓 蛞蝓又稱鼻涕蟲,這是一種黏糊糊的軟體動物,在雨后經常出現在菜地或者院子里,外表看起來像沒殼的蝸牛,全身粘液覆蓋,形狀像鼻涕,看起來讓人有點惡心,帶兩根觸角,爬行緩慢,可收縮,屬于害蟲,會侵害莊稼,鹽和強光能將其殺死。 我捉到鼻涕蟲一般有兩種玩法,一種是拿根棍子戳他的皮膚,榨出里面的強力膠,這種膠的粘附性很強,可以粘起風化石,甩都甩不掉。 另一種是在它身上撒點鹽,看它會不會變成水,想想也是好笑,小時候為了看它會不會變成水,能呆在那里看一天,這都是忘不掉的童年回憶。 第二種 獨角仙 獨角仙是兒時常見的一種大型甲殼蟲,之所以叫作獨角仙,是因為它長著一只雄壯而有力的獨角,辨識度非常高,又因為獨角仙的角頂端有分叉,所以在中文當中其學名叫作雙叉犀金龜。 小時候喜歡捉來看他們打架,比日本相撲都熱鬧,雄性獨角仙好斗,為了爭奪配偶權和食物會用額角搏斗,出戰雙方會先上下晃動額角,收縮腹部發出“嘰嘰”的示威聲,若是雙方都不退縮,它們會把額角使勁插入對方的身體下面,將對手舉起掀倒,被舉起的一方以失敗告終,通常只要被舉起一次就會立馬認輸逃跑。 因為獨角仙可入藥,也可作為寵物飼養,標本還有很高的觀賞收藏價值,所以現在很多人會捕捉野生獨角仙,導致其數量瀕危,在我國,獨角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經不能夠隨意進行捕捉了。 第三種 土元 土元也叫土鱉蟲,小時候我家老屋后墻根處捉到過一些,長著六條腿,每條腿的小腿部都長得非常硬,有著非常鋒利的倒刺,小心被它扎到,那時喜歡捉來土鱉,然后逗我家的小黑貓玩,由于沒見過這么奇怪的小東西,把貓都給整蒙圈了。 后來奶奶告訴我,土鱉是市場緊缺的中藥材,老值錢了,比豬肉還貴,所以對它的好感油然而生,經常捉到它置沸水中燙死,然后烘干或曬干,去換點零花錢買雪糕吃,如今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國內外市場需求量的逐年增加,野生土鱉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在中國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上的價格更是逐年攀升。 第四種 蟋蟀 蟋蟀又名蛐蛐,常棲息于土穴中、磚石下、草叢間,夜出活動,因此要捉它只有夜晚,白天一般難以捉到,夏夜在田野都會聽見它們的叫聲,十分洪亮,人走過它們洞穴附近就會停止,想要抓住它們,可以用水澆灌它們的洞口,然后待他它們露出頭來一舉拿下,蟋蟀從古代開始就作為一種觀賞性生物。 很多農村的孩子都玩過蟋蟀,常見玩法就是斗蟋蟀,看看誰捉的蟋蟀厲害,那時斗蟋蟀只是單純的好玩,但現在有的人卻拿蟋蟀互相爭斗,用來牟取暴利,有的品種好的蟋蟀能賣到幾十萬,斗蟋蟀不再是我們童年玩的那么簡單了。 第五種 臭屁蟲 臭屁蟲也叫椿象、放屁蟲、臭娘娘等,分布廣泛而且種類繁多,有黑色、黃色、灰色等品種,臭屁蟲多食果樹的美梢、花芽、果實,危害果樹健康,導致果樹產量減少,是百分之百的害蟲。 本來是在臭椿樹或者香椿樹上可以看到,但我家楝樹挨著鄰居家的那棵香椿樹,所以這些臭屁蟲有時候會不請自來,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它們就會自作主張地飛到我身上,然后放出一些臭味瀟灑離去,這種臭味一時半會還散不掉,用水洗半天都不起作用。 這還是在沒有招惹它的情況下,如果你攻擊它或者把它打死了,那臭味更是無法言喻,所以對它們是一直不太喜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在南方黃色外殼的臭屁蟲比較常見,龍眼樹、荔枝樹上最多,要是去樹上摘果實的話,會遭受臭屁蟲分泌的毒液威脅,那味道臭的刺鼻,如果眼睛不慎碰到毒液,會導致眼睛睜不開,嚴重的還會造成眼睛發炎。 不僅如此,臭屁蟲的毒液對皮膚也能造成損傷,我小時候就被它的毒液弄到過,現在還有傷疤,所以一般小孩子很少捉它玩,但也有的孩子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把臭屁蟲當成香餑餑,喜歡捉來臭別人,意想不到的是,現在臭屁蟲竟成了一道餐桌美食,能買到300多一斤,比大魚大肉的身價都高。 第六種 蜻蜓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它的眼睛又鼓又大,占據著頭的絕大部分,有三個單眼,復眼約由28000多只小眼組成,它們的視力極佳,而且還能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看而不必轉頭。 夏天的傍晚雷陣雨過后,拿起掃帚出門捉蜻蜓是我們農村孩子的最愛,雨前雨后的蜻蜓都低空盤旋,給了我們可趁之機,捉蜻蜓都挑選寬闊平坦的地方,大操場寬馬路是最佳選擇,但是蜻蜓們飛得實在太快,捕捉起來也不太容易,特別是紅蜻蜓,很多孩子都會制造一種簡單的捉蜻蜓的工具,用竹子編個框,然后粘上幾層蜘蛛網,這樣就能輕松的網住蜻蜓,黏住的蜻蜓就不會彈飛。 捉來的蜻蜓我們一般會在它尾巴上綁個東西,然后看他飛起又落下,因為從小被教育,蜻蜓是益蟲,可以吃蚊子,出于好奇,有時也會抓一些蚊子,看蜻蜓是不是真的會吃,果不其然,還吃的津津有味,玩夠了就會把它們放生,希望它們回歸大自然,好多吃些蚊子。 第七種 鍬甲 鍬甲也叫鍬形蟲,我們那兒也叫它“三夾子屎殼郎”,全身披有黑甲,每年夏天是他們最活躍的時期,因為它喜歡以樹汁為食,所以在流汁的樹上很容易見到這個張牙舞爪的家伙,紅薯窖或者廢棄的沼氣池也能發現它們。 捉它的時候要多加小心,它頭部的鋸齒形上顎十分鋒利,像一雙大鉗子,如果不慎被它夾到的話,輕則脫皮,重則流血,鍬甲生性好斗,我們一般都會捉來兩只,然后看它們打架,感覺比現在的電動玩具要有意思。 第八種 螞蚱 因其形狀像扁擔,大個兒的也叫“大扁擔”,小時候路過雜草地想捉螞蚱的話,只需要去地里趟一下,那些隱藏很深的螞蚱就會蹦出來,捉住之后會捏住它的兩條后腿,看它磕頭求饒,然后用根牛草穿過它的身體,穿成一串一串的,也可以拿回去逗小貓玩,不過最后還是成了小貓的美食,或者在它腿上綁塊小石頭,看它能不能再蹦跶。 當然小編也吃過螞蚱,但并不是油炸的,而是在野地的原味燒烤螞蚱,那時吃起來真的香,如今再也找不到那種味道了。 等到秋收過后,不少秋螞蚱會藏在莊稼地的秸稈下面,用腳踩那些秸稈把它們趕出來,很容易就能捉到,但是留給它們的時間也不多了,常言道,秋后的螞蚱長不了,這個時候捉它們,不免黯然神傷,因為螞蚱的時光不多了,我們這一年也已經過去大半,要為來年做準備了。 第九種 螞蟻 螞蟻是社會性生活的群體,在古代通稱“蟻”,螞蟻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昆蟲,也是數量最多的一類昆蟲,據現代形態科學分類,螞蟻屬于蜂類,能生活在任何有它們生存條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擊自然災害能力最強的生物。 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可除了在太陽天下,用放大鏡將一束光死追著可憐的螞蟻,直到把它烤爆之外……還真沒做過什么科學小實驗了。 在農村除少數女孩子怕螞蟻外,其他孩子都喜歡玩螞蟻,吃飯的時候,有的孩子故意將飯粒或肉骨頭丟在螞蟻多的地方,看它們怎樣將食物搬回家,螞蟻會排成一個長長的隊伍,兵分幾路行進,眾多螞蟻走得密密麻麻,帶有一種滾滾向前的動感,讓人不由震撼,驚嘆于螞蟻的力量、團結、以及做事情的執著。 那時住在農村,有一次我看到了一簇螞蟻,就決定要好好的欺負它們一下,好顯示一下我作為人類的優越感,我把它們團成一團,用鐵片小心翼翼的將它們移居到灶臺里,中午做飯后灶臺尚有火星,在這里嚴刑拷打它們再合適不過了...咦,它們怎么往外溜啦?跑的好快,怎么辦怎么辦?真是急死老夫了,嗯哼,既然不乖乖得受死,那就別怪老衲我辣手摧花了,于是我從臥室里取出全無敵,對準灶臺里的螞蟻就是一頓掃射,“嘭”……一團火苗從灶臺往外竄出...嗯?你們問我螞蟻怎樣了?Oh My God,你們真是喪心病狂,我眉毛都沒了,你們居然還關心螞蟻? 第十種 蠶 農村的孩子應該都養過蠶,記得小時候放學后第一件事就是摘桑葉喂蠶,看他們吃的不亦樂乎,然后一天天的長大,變得又白又胖。 正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熟蠶才會上蔟結繭,最后在繭內化蛹,蠶蛹就比較好玩了,小時候的我還沒等到它破繭而出,就迫不及待的拿起剪刀剪破蠶繭,取出蠶蛹來玩,最喜歡的就是看蠶蛹跳舞,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 小時候管它叫“東南西北”,并且傻傻的堅信它會報時,問它到中午了沒有,然后按著它的頭,它的尾巴尖會搖來搖去,算是回答,而且蠶蛹不僅好玩,還是一道美食,含有豐富的高蛋白,燒烤蠶蛹嘎嘣脆,沒吃過的小伙伴可以嘗試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