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是動物界中一個龐大的類群,所包含種數比其他所有類群的總和還要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表名為《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的報告。指出,“甲殼蟲、毛蟲和蜜蜂等昆蟲數量眾多、營養豐富,可以作為人類食物來源之一,有助于緩解全球食品和飼料短缺現象”。該報告說,昆蟲富含營養及蛋白質,相比其它大型牲畜,產生較少的溫室氣體,需要的飼料相對也少。每28克蠕蟲體內的蛋白質含量是同等重量牛肉中蛋白質含量的3倍;而4只蟋蟀就能提供1杯牛奶的鈣含量。由于昆蟲是冷血動物,它們不需要從飼料中獲取熱能來保持體溫。昆蟲平均僅使用2公斤的飼料便可生產1公斤的昆蟲肉,而牛則需要8公斤的飼料才能產出1公斤的牛肉。而且昆蟲遍地皆有,繁殖生長迅速,一方面可以被人類食用,另一方面可以替代大豆、玉米、谷物等糧食,充當牲畜飼料。 目前全球昆蟲的已知種類約為100萬種,其中可供人類食用的昆蟲超過1900種。研究顯示,許多昆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鐵和鋅,含量甚至超過傳統肉類。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們認為,“對于營養不良的兒童來說,昆蟲是特別重要的補充食品”。另外,食用一些昆蟲也可有助于對抗肥胖。報告指出,食用昆蟲的意義在于,可以幫助對抗全球變暖、污染,以及遠離饑餓。 在云南各州市,都有著食用昆蟲的傳統。云南由于地勢復雜、氣候溫暖,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因此云南森林昆蟲大約占到了我國昆蟲種類的1/5,包括14個目、195個科、5333種。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所寫的《云南食用昆蟲資源與民族食蟲文化》一文中指出,云南可食用的昆蟲有2000多個種類。在德宏、版納等地,竹蟲、蟻卵已是平常食物,吃蜂蛹的人則更多。此外,柴蟲、蝗蟲、知了、水蜻蜓、蜻蜓、沙蟲、蠶蛹等對不少人來說,也都是美味佳肴。 云南十八怪,三個蚊子一盤菜,有形容蚊子巨大的夸張成分,可看出云南人對于食用昆蟲的熱衷。可以吃的昆蟲,大致可以歸類成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里鉆的、水里游的,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當算植物里面躲著的,著名的竹蟲就在其中。螞蟻蛋冬天在地下雪藏著,開春一下雨又一飛沖天然后落回地面。昆蟲的烹制方法也很多,有炸、烤、炒、爆、腌、鹵、浸泡等手段。 例如蜂蛹,普遍的做法是油炸,一些地區還可以用蜂蛹煮酸腌菜、蜂蛹燉雞蛋、老蜂子泡酒,而一些養蜂人則習慣生吃蜂蛹,并覺得“味道鮮甜”。云南傣鄉的昆蟲宴,遐邇聞名,一派蟲香。不同的昆蟲菜具有不同的風味,比如蟋蟀有生菜味、黃蜂卵有杏仁味、螞蟻有核桃味、蠅蛆有蛋糕上的奶油味、蠶蛹有肥肉香味、蟈蟈兒有瘦肉鮮味等等。 法國食客特別鐘愛蟈蟈兒,說蟈蟈兒味美勝過魚子醬。傣族有句老話:“綠的都算菜,動的都是肉”,所以,很多昆蟲都是美味佳肴。云南的少數民族大都有吃昆蟲的習慣。 蝦巴蟲 “蝦巴蟲”是我們云南的方言,其實它叫做水蜻蜓,是蜻蜓的幼蟲。風味酥炸蝦巴蟲的烹飪方法也相當簡單,把蝦巴蟲放進調好味的油鍋里炸,僅數分鐘就可以了。 老大是蜻蜓的一種,它個頭比一般蜻蜓大很多,在云南俗稱老大,它個頭大,胸脯全是肌肉,吃起來非常過癮。 蜂 蛹 蜂蛹,那才叫珍稀藥用佳肴。蜂蛹,是西雙版納各族群眾都喜歡食用的昆蟲佳肴。西雙版納野蜂較多,除中華蜜蜂以外,志書中記載的蜂類還有10科共計90余種,但傣家人經常食用的主要是體型較大、集群筑巢而居的土蜂、馬蜂、胡蜂與蜜蜂的蛹。 做時取出蜂蛹,上籠蒸熟,通風曬干,用六成熱油將蜂蛹炸到鼓脹而呈金黃色時,拌入椒鹽就可上桌。這道菜,色澤淡黃,味鮮香可口,營養豐富,食后不會上火。 竹 蟲 竹蟲,是一種長5厘米、寬3厘米呈棕黑色的象甲科幼蟲,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無論是毛竹、黃竹,還是龍竹,都會在竹節之間長出竹蟲來。每年進入夏季和秋季,就是當地人吃“蟲子”的季節,炸熟后酥脆芳香,味道鮮美。真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美味,食之爽口,回味無窮! 酒香蟲 酒香蟲學名蝽蟓,云南人叫做臭屁蟲,指甲大小,復翼善飛,落地后蠢笨無比,任人擺布,以前常用于泡酒喝。酒香蟲油炸以后有香氣,味道極佳,并且可增強行氣溫陽作用,可用于胃寒脹痛,肝胃氣痛,腎虛陽痿,腰膝酸痛。享受美味的同時還能治病,真是一舉兩得啊! 蝎 子 蝎子有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能,在云南,蝎子多用于泡酒飲用,而油炸食用也是一道美味的下酒菜,將蝎子洗凈,下入開水鍋中,加入百里香、胡椒粒、精鹽、姜、蔥、尖椒,蓋好煮10分鐘。另起一鍋注油燒熱,下蝎子炸脆,一道美味的風味炸蝎子就出爐了。 螞蟻卵 酸螞蟻是熱帶叢林中的一種細長的黃螞蟻。成蟲具有較濃的酸味,它常在竹叢、樹埡上筑起比面瓜大幾倍的圓巢。春末夏初,蟻巢中大部分是黃豆般大小的蟻卵、潔白如珍珠。其做法是,將蟻巢取下,除去雜質和成蟻,煮熟后加上食鹽、辣椒、碎蔥頭、生蒜泥拌勻后即可食用。酸螞蟻蛋是世間最小最香的蛋,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傣家人常用來招待親戚朋友,品嘗后令人回味。 螞 蚱 螞蚱,我們這里的人美其名曰:“跳菜”。將捉了的螞蚱帶回家,用開水一燙,去掉翅膀,和腿足,在鍋里慢慢烤黃,烤到水分干涸,焦黃燦然的時候,加上香油,花椒調料,黃生生的螞蚱,便透出誘人的香氣。那香勁才叫無法形容,清脆中有一股子谷草的清香氣味。 棉花蟲 棉花蟲是蟬的俗稱,它的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的肉類,堪稱當今食物中的蛋白質之王。常見的做法有油炸和水煮兩種,風味各有千秋。油炸的酥香,水煮的營養豐富,是傣家盛夏時節常見的昆蟲菜。 蟋 蟀 蟋蟀是一道獨特的昆蟲菜,其味覺層次豐富,口感上乘,帶一點生菜的清爽,再配上醬汁的濃郁,味道妙不可言。其做法是剔去蟋蟀翅膀和內臟,然后剁成肉醬,拌上蔥、姜、胡椒之類的調理,成為紫色的糊狀即可食用。 飛螞蟻 飛螞蟻就是云南人也難得吃到的珍稀佳肴。一到七八月份,深山里下了幾場大雨。那長著翅膀的飛螞蟻紛紛從蟻洞里鉆出來,遍山坡的飛舞,土紅色的身軀肥碌碌的,所以飛不高,也飛不遠,大多只能在濕漉漉的小山坡上,慢慢地爬行。撿了它們,除去翅膀,將鐵鍋放三腳上,塞進一把松毛,在鍋里烤黃飛螞蟻,放上點清鹽,那又嫩又香的滋味,慈禧太后也未必品嘗過。 土海參 又叫它做爬沙蟲,那又是云南人的一道珍世稀品。到了二、三月的時候,箐溝、大河、小河里的水,就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土海參了。云南人就用雞蛋調上小粉,在土海參外里,穿上件金黃的漂亮衣服。用來款待客人,那鮮美的味道,會讓你恨不得見到它們,就生吞活剝地咽了下去,確實那鮮美的味道,實在是太妙不可言了。 螻 蛄 螻蛄這種蟲子,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俗名土狗子,或者叫拉拉蛄,生活在泥土里,頭上長著一雙反生的手,用來刨土,厲害無比。捉它們的時候,也要眼明手快,方才能抓得住,否則一眨眼功夫,它們便掩沒在泥土里,不見蹤跡了。它們專干壞事,愛咬食農作物幼苗、根、莖,是個暗藏著的“階級敵人”。 云南人,將它們搬上餐桌,變害為寶。捉了它們回來,放開水里一燙,除去身上的羽翅和四肢,用栗炭火在烤鍋上烤去水分,加上油鹽,便是一道非常板扎的下酒菜了。 花蜘蛛 花蜘蛛和螞蚱同時出現的一種生長在稻田里的蜘蛛,令人吃驚的是,這種蜘蛛專門吃的就是螞蚱。到了秋收季節,螞蚱在田間活動的時候,這種樣子有些張牙舞爪的蜘蛛,也就在稻田間活動了。它們布下天羅地網,不時有不知風險的螞蚱自投羅網。蜘蛛看見了,便將落網的螞蚱五花大綁起來,慢慢地將螞蚱的精華汲取干凈,使蜢蚱變成了一具空殼為止。本地還說:“一只蜘蛛,十只螞蚱。”意思是吃一只吃螞蚱的蜘蛛,就相于吃了十只螞蚱了。 土鱉蟲 土鱉蟲是一味中藥,又名簸箕蟲、地鱉蟲、土元。野生者在夏、秋季捕捉,人工飼養者隨時捕捉,捕到后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可入藥,是我們云南人喜愛的美食。 水蜈蚣 樣子長的非常的像蜈蚣,但是生活在水底的。和蜈蚣最大的區別應該就是水蜈蚣沒有毒,也不會咬人! 葛 蟲 葛蟲,方法也是油煎。據說上古時代,葛藤就被用來制作葛麻布。估計,吃葛蟲的習俗,可以上溯到那個年代,因為葛蟲就藏身于葛藤里. 柳樹蟲 百年老柳樹,被蟲子蛀得快要倒了,砍倒了那棵老柳樹,用斧頭劃開那柳樹筒子,里邊滾出了又白又胖的蟲子。撿了它們,在鍋里細細地烤,不用多長時間,它們身上便會冒出油來,不用加什么佐料,放進口里一嚼,酥酥的,香香的,那才叫一飽口福。 蠶 蛹 蠶蛹也是一品好佳肴,當“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時候,它們便吐繭自縛,成了蠶蛹。研究發現,蠶蛹含蛋白質56%、脂肪28%,蠶蛹含有20種氨基酸,包括人體及動物必需的8種氨基酸。100公斤鮮蛹含蛋白質相當于85公斤瘦豬肉,或96公斤雞蛋,或109公斤鯽魚。 蠶蛹不僅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副食品,還是極寶貴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更是提取多種化學藥品的寶貴原料。用蠶蛹油煎、燒煮、鹽漬、爆炒、通過精細加工可以做成高級菜肴,還可制成別具風味的糕點、糖果和強身健體的飲料;蠶蛹榨油制醬油和味精,也是不可多得的調料。 水母雞 水母雞學名龍虱,看著惡心,其實非常好吃!除滋味鮮美外,它還具有較高藥用價值。據記載,龍虱有滋陰補腎等功效,對醫治小兒遺尿、老年人夜尿頻多以及腎氣虧損、疳積等均有較好效果。常吃龍虱對降低膽固醇,防治高血壓、肥胖癥、腎炎等也有良好效果。龍虱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粉劑、浸劑(如龍虱酒)、丸劑等食療品。 大青蟲 大青蟲是昆蟲豆天蛾的幼蟲,該幼蟲取食大豆葉,低齡幼蟲吃成網孔和缺刻,高齡幼蟲食量增大,嚴重時,可將豆株吃成光桿,使之不能結莢,是一種害蟲。 山螞蝗 山螞蝗,最早是馬幫在茶馬古道途中將吸附在馬背上已經喝飽了血的螞蝗弄下來然后用火燒了吃,結果最后傳到家家戶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