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懷謙虛,跋山涉水,不屑功名富貴; 閑云野鶴,隨緣逍遙,任意不為所困。 中華文化大抵可分為兩大系統:一,以孔孟為代表之北方文化系統;二,以老莊為代表之南方文化系統。 南北文化之差異,乃因特定地域之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礦藏資源及歷史文化積淀而成。北方人豪爽大度,南方人細膩機敏;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文化以德治為本,南方文化以玄化為本。李澤厚先生總結為,北方是一種史文化,南方是一種巫文化。 “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釋教、道教三教之融合,此中華文化獨特之奇妙景觀,彰顯了中華文化之巨大包容性。 以三教統稱“儒釋道”,始于北周時期。約六世紀中后,中國文化逐漸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之勢。經隋唐時期的三教講論與融通,北宋之時“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之“三教合一”思想已蔚然成風。 有人說,孔子和莊子,是中國人的AB面。外儒內道,或是國人之真實寫照,亦是東西方文明重要之差別。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此一種生命思路之轉換。國人總是善于在儒道之間很容易地就實現轉換。有了此種轉換,為人處世便不再會執念于一。 莊子之想象力極其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之哲理說得引人入勝。其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老子和莊子,人們習慣稱之為老莊。其實,兩人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老子追求清靜無為和順應自然,莊子追求隨心所欲與逍遙自在;老子潛沉而堅實,莊子灑脫而豁達。 兩者在思想上的差別,最主要還在對“道”的認知之不同,由此引發處世哲學的不同及社會理想的不同。 老子之“道”,雖無形無象,但它是有獨立性和實體性的。依據老子所言,“道”如果被視為能夠化生宇宙萬物之最初本源,那么它就不可能完全虛無化,它必須是實際存在的,才能化生出種種實物。然而,莊子對這種“道”作為創生萬物之本源的觀點是持懷疑態度的。 莊子之“道”,一方面是通過消除經驗世界或經驗事物之相對性,以及由相對性引發的種種差別而建立的;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經驗知識的相對性而凸顯出來的。老子是從萬物眾生之中,單獨提取出“道”;莊子則將“道”消融入萬物眾生之中。可以說,莊子之“道”更像是一種境界之道。 “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皆藏有一個莊子”。在梁冬看來,沒讀過《莊子》的中國人是不完整的。他說,“學習莊子之過程,便是尋找自在之過程。莊子代表了一種中國人對于追求自由之共愿。《莊子》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在俗世當中的逍遙自在,隨時隨地的讓自己變成一個達觀之人”。 與莊共舞,走進莊子之世界,感悟生命之真諦。其一,意味著一個人來到了一個高維世界,開始了對于生命之艱難思索及靈魂拷問;其二,意味著一個人開始實現從“生存到生活”的人生升華;其三,意味著生命從總是匆匆趕路到用心欣賞路上的風景。 “文章本天成,妙手自得之”。偉大藝術之背后,往往隱藏著一顆自由灑脫之偉大靈魂。 物質,可以簡單;精神,不能貧瘠。“有一種姿態,叫逍遙”。簡言之,這便是莊子之靈魂和全部。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