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導讀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倘使我和你展開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那么,你果真對,我果真錯嗎? 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我果真對,你果真錯嗎? 難道我們兩人有誰是正確的,有誰是不正確的嗎?難道我們兩人都是正確的,或都是不正確的嗎?)(相對性?) 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dǎn:昏暗不明)(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我和你都無從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著蒙昧與晦暗,我們又能讓誰作出正確的裁定?讓觀點跟你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跟我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不同于我和你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評判!) 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如此,那么我和你跟大家都無從知道這一點,還等待別的什么人呢?)(邏輯思辨?)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1辯論中的不同言辭跟變化中的不同聲音一樣相互對立,就像沒有相互對立一樣。2 郭嵩燾:與其無待于人,而自是自然,皆無與其心。)。和之以天(道體,)倪(分),因之以曼衍(變化)(合和道體而演繹,因而無窮的變化。),所以窮(盡)年也。(事物的本體,萬物隨性而盡然。)” (瞿鵲子問)“何謂‵和之以天倪′?” (長梧子)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對的也就像是不對的,正確的也就像是不正確的。對的假如果真是對的,那么對的不同于不對的,這就不須去爭辯;) 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正確的假如 果真是正確的,那么正確的不同于不正確的,這也不須去爭辯。)。忘年忘義(同死生,彌貫是非。),振于無竟(暢)(到底)(蕩而為一,變化演繹致無窮。),故寓諸無竟(寄)。”(道體暢于無極,萬物在本體中循環往復而無窮無盡。) (鑰匙16,周期律,循環往復) 五木評說 一,“齊物篇”的總結性發言,長梧子疑是作者莊子的代言人。齊物的含義:隨萬物的本體;所有的外在表現方式,隨萬物的化而演繹,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和偏移。 二,齊物論以莊子的陳述性發言為結束,文字論述到這里,迎來齊物論的第三個高潮部分:形而上的思辨:相對性的論述;邏輯性的思辨。回想開篇“逍遙游”中的“鯤鵬展翅”故事,反復強調了三遍,如果不懂鯤鵬展翅的真正用意,思路沒有進入形而上的思維,戰國時期的大多數讀者根本看不懂上述文字中表述的所謂的“相對性”概念,所謂的“邏輯思辨”概念。 注意:這些概念性東西今天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們容易理解。但是在二千年前的人們還根本不懂這些思考方式,公元前的地球上僅僅只有個別人才會有這樣的思考高度,比如:中國的莊子和公孫龍。比如:西方同時期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 三,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繼續進行哲學上的思考;而孟子繼承了孔子的社會倫理,依然看不到哲學思考的光線。“道德經”和“論語”的比較;“孟子”和“內篇”的比較,可以清楚的看到:二家學派在哲學思想上存在的巨大的差距。可惜,莊子以后沒有徒子徒孫繼承莊子的哲學衣缽,繼續發揚光大。近代和現代的哲學思想需要從西方進口,嗚呼哀哉! 四,德國著名哲學家說:觀察中國二千多年的社會,只有朝代的更迭循環,沒有歷史。沒有變化和進步。所謂的“二十四史”其實就是皇家的家譜。莊子要表達的周期律在二千多年的社會演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 作者簡介 五木,同濟大學,工民建專業。曾經在外資房地產公司工作。喜好研究道家文化,專研老子莊子。 |
|
來自: 昵稱UJ4XeBR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