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既白 著 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另一大哲學貢獻,突出表現為“無極”這一哲學概念,或者完整地看,應當稱之為“太極-無極”哲學。其主張是將宇宙視為一個完整的整體,無極與太極、太極與五行,五行與人極,均統一為一個整體。周敦頤的哲學思想是統一了客觀的宇宙真理與主觀的人類精神的整體觀哲學。 “無極-太極”哲學是徹底的一元論,是物心合一,天人合一,是全面、中正、整體、無一遺漏地看待世界。周敦頤的哲學思想是和老子的哲學思想一致的,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更不是二元論,而是終極層面的“混沌無極”和一元論。 ![]() 周敦頤與《太極圖》 因此,看起來既包含唯心主義的成分,也包含唯物主義的成分,因為他已經跳出了“陰陽太極”的層面,跳出了宇宙,站在“混沌無極”的終極層面去看,唯心和唯物本來就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并且整體遵循“以唯心為本,以唯物為末;知其唯物,守其唯心,為天下式;有唯物以為利,有唯心以為用;唯心唯物合而為一”的綜合辯證關系。但這個唯心和唯物,是在宇宙全息狀態的下廣義的唯心和唯物,并不是一般哲學意義上討論的唯心和唯物。 ![]() 比如周敦頤哲學思想的代表作是《太極圖》和《太極圖說》,就是象數和義理結合的表達,如果說《易經》揭示了“陰”、“陽”構成同一的宇宙整體,而《太極圖》與《太極圖說》則是強調了宇宙整體的絕對性,是其對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最簡明的表達,也是其最能代表中國固有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 ![]() 所以才有悟者關于“在宇宙的盡頭和周敦頤的《太極圖》兩端,轉身即得道”的說法,如何轉身得道呢?其實和《易經》綜卦的道理一樣。演習過《易經》的人都知道,所謂“綜卦”,又稱“反卦”、“覆卦”,是指將一個“六爻卦”反覆(顛倒)過來所得到的卦。 ![]()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轉身即得道 有個成語叫“翻云覆雨”,意思是說相同性質的事物之間最容易發生變化,比如綜卦,只是立場和角度變一下,就立馬變成了另外一個卦,轉眼之間的事,根本不像互卦、變卦、錯卦等等那些需要時間的累計配合才能完成的卦,所以高人看卦或者想破解之道,一定首先看綜卦,一個“轉身”,可能就把問題消弭于無形了,這也正是孔子以綜卦為基礎做《易傳序卦傳》的真正原因。 ![]() 綜卦體系模型,合理兼顧了不同立場的訴求 同理,如果我們把周敦頤的“太極圖”套入到《易經》綜卦的辯證思維模型中,就可以從“道”和“萬物”兩個方向和角度,推演老子關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體過程,并可以把“轉身即得道”的演化路徑和規律通過圖表的全新形式表現出來。 ![]() 上山求道時,以我觀道;下山行道時,以道觀物,轉身即得道 比如從上面的圖例我們可以看出,人類一旦能站在“道”的立場角度和終極維度來參悟老子關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就能得到下面這張“混沌無極,無我無私”圖,也是圣人能夠達到“以物觀物”終極智慧的關鍵所在。 ![]() 在道的終極維度和層次,以天量人,以道觀物,轉身得道 此圖的重大發現終于讓我們對“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轉身即得道”的描述有了全新的認識,圖中這個“其大無外”的“混沌無極”,正如我們的宇宙蒼穹,無邊無際,浩瀚無垠,而蘊含其中的“天道陰陽太極”、“地道五行生克”和“人道六親生克”,正如那漂浮在宇宙蒼穹的天體星系和萬事萬物,應運而生,又隨風而逝,無中生有,又有中化無,有限而短暫,甚至是轉瞬即逝,但又都無法跳出這個“其大無外”的“混沌無極”之界限,因此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 混沌無極,無我無私,其大無外,無中生有,有中化無 如果站在萬物自身的立場,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向,來參悟老子關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過程,又可以推演出關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體過程和示意圖例。但也會因各人的悟性和層次不同,而出現如老子所言的三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具體過程如下圖: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此圖既說明了老子所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真相,也說明了佛教“明心見性”的修行路徑和過程。怎樣才算是“明心見性”了呢?答案就如上圖中“上士聞道,明心見性”的結果一樣,撥開六親生克、五行生克和陰陽太極這一切的“虛妄之相”,直抵中間那個“其小無內”的“混沌無極”,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 心即“混沌無極”之理,明心見“混沌無極”之性 要想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過程中超凡入圣,就一定要在心性修煉上到達那個“其小無內,混沌無極,無我無私”的終極維度和超凡凈土。如此,方能像慧能禪師那樣“眼內無塵,心底無私”,像陽明先生那樣“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外無物,心生萬物”。 故老子才說:“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莊子亦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因為站在宇宙循環的終極維度和層面來看,萬事萬物關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整體的、不可分割的完整循環過程,是一個逐級躍升的“相對閉環”,而“道”,恰恰就是這個整體循環過程的終始點。 ![]() 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關鍵節點“轉身即得道” 這個“轉身得道”的過程,恰恰就是“道”實現“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不二法門和閉合開關,唯有掌握了這個“轉身即得道”的不二法門和閉合開關,我們求道得道的狀態和循環路徑才是可控的,才是可以無限次循環往復和持續進行下去的。 但周敦頤的《太極圖》亦有其時代局限性和不盡完善性,比如在講完水火木金土的“五行生克”模型體系后,并沒有沿著“五行生克”的體系和思想向下層“人道”繼續衍生和擴展,而是提出了“坤道成女,乾道成男”,并再次基礎上“化生萬物”的綜合體系,這明顯有點“畫蛇添足”的嫌疑。 ![]() 如果把周敦頤《太極圖》中關于“坤道成女,乾道成男”的部分,改成 “六親生克”,就能更具有整體的系統性和系統的繼承性。因為,改成“六親生克”之后,則整個《太極圖》和《太極圖說》,也能更符合《道德經》關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大循環體系和整體演化過程和規律。 ![]() 本文節選自《淺論“無我”與“實事求是”的綜合辯證關系》專題,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敬請賞析與雅正。 上一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演化的終極法則和宇宙大循環體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