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多灶性乳腺癌與多中心性乳腺癌、微小浸潤癌的常用概念 ![]() ![]() 原位癌伴微浸潤(微小浸潤癌): 出現微浸潤(每個浸潤灶的最大徑≦1mm)時,應在報告中注明,并測量微浸潤灶最大徑;如為多灶微浸潤,浸潤灶大小不能累加,需在報告中注明多灶微浸潤,并測量最大浸潤灶的最大徑。 02 纖維腺瘤與良性、交界性、惡性葉狀腫瘤的鑒別 ![]() ![]() 備注: 1.雖然這些特征通常可同時觀察到,但它們并不是總同時存在; 2.存在惡性異源性成分(高分化脂肪肉瘤除外)即可歸入惡性葉狀腫瘤,而不需要結合其他組織學標準。 03 小葉內瘤變 ![]() 診斷基本標準: ·小葉非典型增生: 一個TDLU中<50%腺泡受累,且受累腺泡膨脹。 ·小葉原位癌: 一個TDLU中>50%腺泡受累,且受累腺泡膨脹。 (1)經典型LCIS:細胞小、松散,A型/B型上皮細胞的非黏附性增殖。 (2)多形性LCIS:細胞核顯著多形,一般>4倍淋巴細胞大小,與高級別導管原位癌類似。 (3)旺熾型: ①細胞學特征與經典型LCIS相似,但累犯的TDLU或導管明顯膨脹; ②必須滿足下列2個結構特征中的1個: a.被累犯的腺泡顯著擴張,其間缺乏間質或間質成分很少; b.擴張的腺泡或導管直徑達40-50個細胞。 ·關于腺泡膨脹的2種判斷方法: (1)將被腫瘤細胞累犯的腺泡的直徑與未被累犯的小葉腺泡比較,若大于未被累犯的腺泡,則視為膨脹; (2)根據被腫瘤細胞累犯的腺泡中的細胞數量,如果單個腺泡的直徑≥8個細胞,則視為膨脹。 ·免疫組化染色: E-cadherin表達缺失,P120-cadherin漿 。 ![]() 乳腺小葉非典型增生 TDLU中<50%的腺泡充滿單形性、胞漿稀少、核小而均勻的細胞并膨脹 ![]() 經典型小葉原位癌 一個TDLU中>50%以上的腺泡由胞漿稀少、核小而均勻、黏附松散的單形細胞充滿并膨脹 ![]() 多形性小葉原位癌 細胞核顯著多形,類似于高級別導管原位癌 ![]() 旺熾型小葉原位癌 小葉腺泡顯著擴張并膨脹,腺泡之間缺乏間質或間質很少,單個膨脹的腺泡內細胞數量達40-50個 04 乳腺導管原位癌核分級的標準 ![]() ![]() 低級別導管原位癌推薦的量化標準: ①至少累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彼此分離的導管; ②病變范圍超過2mm(Page;Tavassoli和Norris補充); WHO采用標準:至少兩個導管完全受累或受累導管合計>2mm。 05 Nottingham分級系統 評估乳腺癌組織學分級標準 ![]() ![]() *備注: 1.核分裂計數要選取增殖最活躍的區域; 2.計數10個高倍鏡視野(40倍物鏡X10倍目鏡)核分裂數目。0.55mm對應的顯微鏡目鏡視場數為22mm。 06 乳腺癌淋巴結轉移相關概念 ![]() ![]() ①孤立腫瘤細胞( isolated tumor cells, ITC):淋巴結中的腫瘤病灶直徑≤0.2mm,或分散不融合的腫瘤,單張切片中的腫瘤細胞數量<200 個。AJCC 定義其為 pN0( i ) 。 ②微轉移:腫瘤轉移灶最大徑>0.2mm,但不超過 2mm。AJCC 定義其為 pN1mi 。 ③宏轉移:腫瘤轉移灶最大徑>2mm。 07 乳腺癌新輔助治療反應Miller-Payne分級系統 ![]() ![]() 08 乳腺癌新輔助治療反應RCB分級系統 ![]() ![]() ![]() ![]() 1 瘤床腫瘤最大二維橫截面長徑和寬徑 2 殘余腫瘤細胞占瘤床百分比 ![]() 09 乳腺癌HER2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判斷標準 ![]() ![]() ![]() 備注:在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和部分有分泌現象的乳腺癌中,常呈特殊的基底及側膜U型染色模式。此時: 1.若呈現弱-中等強度的細胞膜染色,應判為HER2 2 ,并需要行原位雜交檢測進一步明確HER2狀態。 2.若浸潤癌細胞膜已呈很深棕褐色U型染色,可等同于完整的細胞膜染色 。 10 乳腺癌HER2雙探針原位雜交 檢測判斷標準 ![]() ![]() 第4組,HER2/CEP17比值<2.0,平均 HER2 拷貝數/細胞≥4.0 且<6.0。 現有的循證醫學依據顯示,若 HER2 的 IHC 結果非3 ,此類 FISH 結果的患者能否從抗 HER2 靶向治療中獲益目前尚不確定,需等待更充分的循證醫學依據。 此種情況建議重新計數至少 20個細胞核中的信號,如果結果改變,則對兩次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分析。如仍為上述情況,需要在FISH報告中備注:此類患者 HER2狀態的判斷需結合 IHC結果,若 IHC結果為 3 ,HER2狀態判為陽性。若 IHC結果為 0、1 或 2 ,HER2狀態應判為陰性。 11 乳腺癌的TNM分期(T)(AJCC第8版) ![]() ![]() 11 乳腺癌的TNM分期(pN-M)(AJCC第8版) ![]() ![]() 12 乳腺癌新輔助治療反應AJCC ypTNM分期 ![]() ![]() 備注: ①新輔助治療后僅殘余乳腺內導管原位癌,腫瘤的治療反應評為pCR; ②新輔助治療后僅殘余乳腺脈管內腫瘤或僅淋巴結內殘余孤立腫瘤細胞(ITC),均不能評為pCR; ③殘余腫瘤病灶和淋巴結轉移灶周圍治療相關纖維化不用于ypT和ypN的測量。 13 乳腺癌新輔助治療反應AJCC分期與RCB系統測量殘余癌灶大小的比較 ![]() ![]() 備注: 圖A:AJCC ypT分期的測量 圖B:RCB系統瘤床腫瘤最大二維橫截面長徑和寬徑的測量 圖C:AJCC ypN分期的測量 圖D:RCB系統淋巴結轉移癌最大徑的測量 參考文獻: 1.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5th edition. 2.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Cancer Staging Handbook, 8th ed. Chicago:Springer, 2018. 3.Ogston KN .A New Histological Grading System to Assess Response of Breast Cancers to Primary Chemotherapy: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and Survival. Breast. 2003; 12(5):320-327. 4.Symmans WF, Peintinger F, Hatzis C, et al. Measurement of residual breast cancer burden to predict survival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J Clin Oncol. 2007;25(28):4414-4422. doi:10.1200/ JCO.2007.10.6823. 5.Provenzano E, Bossuyt V, Viale G,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pathologic evaluation and reporting of postneoadjuvant specime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breast cancer: recommenda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Mod Pathol. 2015;28(9):1185-1201. doi:10.1038/ modpathol.2015.74 6.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2019版)中華病理學雜志2019 年3月第48卷第3期. 7.乳腺癌新輔助治療的病理診斷專家共識(2020版)中華病理學雜志2020年4月第49卷第4期. ![]() 供 稿:周游 謝玲玲 鄭琴 武漢協和醫院病理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