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942
清康熙?郎窯紅釉三足爐 H:7cm D:9.5cm 估價:RMB 120,000-160,000 郎窯紅這種特殊釉色的器物因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御窯廠窯務時創燒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窯務是清初御窯廠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是對明代舊制的延襲。康熙年間劉廷璣《在園雜志》中記載郎窯仿成宣之惟妙惟肖,“近復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比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認。”郎窯紅器有單層釉和雙層釉兩種。雙層釉是沒有“脫口”現象的,單層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溫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顯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黃色、淺紅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脫口”。由于釉逐漸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淺淡,下半部釉色深艷,形成了垂釉。但因為制作工藝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窯紅器垂釉一般均不過足,稱之“郎不流”。統稱“脫口、垂釉、郎不流”。郎窯瓷器中最為珍貴也是燒造難度最高的品種當屬寶石紅釉郎窯瓷器,以至于當時民間有諺云:“若要窮,燒郎紅?!睂毷t釉瓷器歷來難燒,自明初永樂、宣德年間創燒以來,至明代中葉工藝即已失傳?!洞竺鲿渚矶栆弧份d:“嘉靖二年,令江西燒造瓷器,內鮮紅改為深礬紅?!背霭嬗谌f歷十九年的《事物紺珠》也載:“嘉靖窯回青盛作,鮮紅土斷絕,燒法亦不如以前,惟可燒礬紅色?!钡搅思尉付?,有江西布政司呈稱:“鮮紅桌器均獲高匠,重懸賞格,燒造未成,欲照嘉靖九年日壇赤色器皿改造礬紅”??梢?,當時在朝廷重賞之下都無法燒好鮮紅器,只能將用于日壇祭祀的紅釉祭器改為低溫的釉上礬紅器,燒造高溫銅紅釉之難可見一斑,郎窯的杰出貢獻正在于成功恢復了早已失傳的寶石紅釉瓷器的燒造,達到“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參閱:1.清康熙 郎窯紅釉三足爐 大英博物館藏 (左) 2.郎窯紅釉三足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00147054)(右) 本拍品撇口,束頸,扁圓腹,三足。為康熙郎窯紅釉器物之精品,造型俊雅,胎質細膩,通體滿施郎窯紅釉,釉色鮮艷悅目,近足處垂釉,稱玻璃質感,故乾隆御題詩中有“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的吟詠,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大英博物館亦有類似藏品可供參閱。Lot 926
清雍正?灑藍地留白瀝粉折枝菊花紋葵口碗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D:19cm 來源:法國私人舊藏。 記錄:中國嘉德,2021年11月26日,編號3379。 估價:RMB 450,000-500,000 拍品敞口,口沿呈六瓣葵花式,深弧腹,圈足,整體工藝以灑藍地留白裝飾手法裝飾,此類裝飾手法始于元代,至雍正時期則更趨精致。制作工序復雜,先于素坯之上瀝粉堆塑出折枝花卉紋飾并覆上白釉,入窯素燒成為瓷胎,繼而于素胎之處施上灑藍釉,二次入窯燒成。器外均灑藍釉底色,淡藍透白的斑點相間勻稱,凸起的六葵瓣上留白六株車矢菊,菊蕊、瓣、葉均用玻璃白料精勾細點,脛部飾仰葵紋,與灑藍釉面高底相間,富有層次和立體效果,極為養眼,而且藍白相映,清新別致,深得雅趣風骨。參閱:1.清雍正 灑藍地留白瀝粉折枝菊花紋葵口碗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左) 2.清雍正灑藍地留白瀝粉折枝菊花紋葵口碗 徐氏藝術館藏(右) 《宋史·樂志十五》云:“千官云擁,群后葵傾”,杜甫詩云:“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此器取六瓣葵花形紋,更顯“六合同春,眾心所向”誠摯之意。灑藍釉,又稱“雪花藍釉”,明宣德時景德鎮所創,清康熙時燒制成熟。是在燒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藍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淺不同的斑點;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飄落的雪花,隱露于藍釉之中。清康熙、雍正時期的灑藍釉瓷器呈色穩定,做工精細,由于燒造時的工藝復雜,成功率比較低,因此灑藍釉瓷器在當時也是比較珍稀的品種。清代后期,灑藍釉瓷器的燒造水準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無法與清早期的器物相比。以施釉技法而言,雍正年間對早明設計的模仿可謂唯妙唯肖,拍品上的藍釉更是以覆蓋細紗之竹筒吹灑上色,形成如此細致的灑藍效果。雍正皇帝對燒制瓷器一絲不茍,雍正曾多次親自設計瓷器形制、規格等并命人依樣燒造,由此可見雍正朝的器物堪稱精品。
Lot 933
清乾隆?綠地紫龍紋碗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D:11cm 估價:RMB 180,000-280,000 清代綠地紫龍碗自康熙時期開始燒造,為清代官窯經典品種,一直延燒至清晚期。拍品撇口,弧腹,圈足,器形規整,外壁施綠彩為地,暗刻雙龍趕珠紋并在其上繪以紫彩,隙地間以火云紋,脛部繪海水江牙紋。紋飾描畫精細,輪廓清晰,色彩對比強烈,白釉潔凈細膩,彩釉均勻光潤。綠地紫彩品種裝飾工藝復雜,需先錐刻紋飾,高溫燒造成形,再以綠、紫彩填繪紋飾,二次入窯低溫焙燒,對窯火控制要求嚴格,傳世品不為多見。清代為宮廷生產的瓷器,每種器物都有嚴格的規定,除了顏色、紋飾按品級有別外,數量上也有不同規定。據《國朝宮史》記載,貴人用“綠地紫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綠地紫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綠地紫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綠地紫龍瓷鐘二,各色瓷鐘十”。Lot 936
清嘉慶?青花三清詩文蓋碗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H:6cm D:10.5cm 估價:RMB 350,000-450,000 此蓋碗器型規整,小巧別致,通體施白釉,以青花書御題詩文裝飾整器,清雅簡潔。器蓋及碗內外壁上下各繪飾如意云頭紋一周,碗心內繪松樹、梅花及佛手;外壁中間留白處以書嘉慶皇帝御題詩文:“佳茗頭綱貢,澆詩月必團。竹爐添活火,石銚沸驚湍。魚蟹眼徐漂,旗槍影細攢。一甌清興足,春盎避輕寒。嘉慶丁巳(1797年)小春月之中澣御制”,鈐二陽文印“嘉”、“慶”。全器筆劃工整雋秀,書寫一絲不茍,胎釉潔白,青花純正,清新自然。碗底及蓋頂亦以青花落“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官窯瓷器上書御題詩文多見于乾隆一朝。乾隆時期所書御題詩文數目較多,題材廣泛。器形也十分多樣,嘉慶一朝瓷器上書詩文的器物則僅見于茶具,詩文內容也僅此一首。“三清茶”以江南早春時節的梅花、佛手、松實和以紫禁城中采集的瑞雪調制而成,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為喜愛的茶品,無論是在重華宮茶宴等重大場合,或是山齋閑居等處,都可見到三清茶的身影。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秋巡五臺山后,回程至定興遇雪,于帳中飲三清茶,詩情勃發,遂作《三清茶》詩一首。回京后,乾隆帝即傳旨唐英,特為此制作茶具,用于茶宴,并賞賜群臣。此件蓋碗依乾隆御窯三清茶詩文蓋碗為范本制成,丁巳為嘉慶二年(1797年),乾隆皇帝時年86歲,早春時節恰逢重華宮茶宴之時,嘉慶帝于此時再詠三清詩新篇,并再次燒制三清詩茶具。嘉慶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晏駕,三清茶碗也伴隨重華宮茶宴的停止而消失,從而成為茶史之絕唱。據嘉慶五年(1800年)諭旨,要求不再燒制有乾隆御制詩之嘉慶款茶器,并明言“俟將來朕有發交御制詩篇,再行書成造”。相對于乾隆同類作品,本蓋碗數量更少,也更值珍視。
Lot 938
清道光?斗彩滿池嬌紋墩式碗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H:7.3cm D:16.7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此碗侈口,深腹漸收,臥足,器呈墩式,胎質細膩,通體施白釉,微微閃淡青色,光潔瑩潤。碗內口沿飾青花梵文真言一周,外口沿飾首尾相逐的青花趕珠龍紋。碗心青花雙圈內繪荷塘鴛鴦戲水紋,外壁上通繪蓮塘鴛鴦,蓮花盛開,三對鴛鴦喚歸、尋覓、依偎,回首顧盼,相依相伴,頗具傳神生動之態直叫人感嘆“只羨鴛鴦不羨仙”。斗彩即青花勾勒荷葉、荷花、鴛鴦等圖案邊緣,青花色澤淡雅,入窯高溫燒成之后,再依據荷塘鴛鴦的色彩填繪紅、綠、黃諸彩,經二次低溫烘燒而成。荷塘鴛鴦題材在宋元之際有專門之名稱——滿池嬌,始見于南宋織物上。滿池嬌與有明一代御瓷結合始于宣德時期,其后延燒不斷。參閱:清道光 斗彩滿池嬌紋墩式碗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此墩式碗,圖案清晰,筆觸精到細膩,越觀越感恬靜,實是賞心悅目;而荷塘鴛鴦頗具傳神生動之態,更為此雅瓷添靈氣。如此一件佳品,清雅淡麗之下,見工匠高超繪工,果為道光年間追求至善至美之典型。Lot 921
清康熙?五彩百鳥朝鳳紋缸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H:42cm 估價:RMB 280,000-380,000 拍品唇口,深弧腹至底漸收,形制碩大,器身通體施白釉,上以粉彩繪百鳥朝鳳圖,畫面中一鳳翱翔,一凰婀娜多姿的站立于突兀的巖石之上,旁襯以牡丹等花卉紋。四周群鳥飛翔圍繞,綬帶、孔雀、仙鶴、春燕、黃鶯等飛翔、穿梭于梧桐、月季、菊花之間,構圖疏密得當,設色鮮麗典雅,繪畫生動傳神,氣氛熱烈,裝飾效果極強。參閱:1.清康熙 五彩百鳥朝鳳圖盤 上海博物館藏(左圖) 2.五彩荷塘白鷺魚缸 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原舊金山美術館藏),編號1995.51(右圖)。 鳳為傳說中的百鳥之王,乃古之吉兆。鳳凰又象征明君威德,為百鳥之長,百鳥喻指君臣,具有君臣有序,江山社稷太平祥瑞之意。此缸主題鮮明,繁而不亂,器形碩大,不可多得。Lot 919
明嘉靖?青花折枝四季花卉紋罐 款識:“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H:24cm D:17.5cm 估價:RMB 150,000-180,000 拍品唇口,短頸,鼓腹,腹下漸收,圈足。器身以青花為飾,肩部飾變形蓮瓣紋一周,腹部飾四組折枝花卉紋,分別為月季、蓮花、菊花、山茶花,代表一年四季,花朵碩大飽滿,枝蔓輕柔舒展,花瓣俯仰有姿,近足處飾一圈蕉葉紋。青花描繪細膩,布局舒朗清逸,極得文人水墨意蘊??紦酒芳y飾與器型之源頭,顯然系出自宣德一朝,可見一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花折枝花果紋蓋罐,其紋飾與本品極為接近,可作參閱。Lot 917
明中期?琺華彩纏枝蓮紋貼塑鼓釘雙獸首繡墩 H:39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此繡墩呈鼓式,中空,面微鼓,器形碩大恢弘。墩面中心繪月華紋,腹部上下彭牙上做兩道鼓釘,保留著蒙皮革,釘帽釘的形式。腹中部飾以纏枝蓮紋一周,朵朵蓮花競相怒放,枝葉縱橫交錯,婉轉自如。通體所施藍釉為地,以黃、白、孔雀藍彩設色,色彩層次豐富,工藝精湛,實乃明中期琺華器之精品。琺華器,亦稱琺花器或法花器,始于元而盛于明,是一種以藍、綠、紫、白等幾種釉色為基調的低溫彩釉陶瓷器,它是在琉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明代中期以后在晉南一帶盛行,景德鎮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花器。由于琺華器生產工藝的復雜和特殊,制作歷史的短暫以及其生產的地域相對較少,故能保存完好、流傳至今之琺華器甚少,然精品更是鳳毛麟角,本器燒制精細華美,殊為難得。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載:“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琺華彩以黃、綠、紫三色居多,另還有藍、白等色,線條生動,形象簡練,具有獨特的山西地區風格和特殊的裝飾效果。參閱:琺華彩纏枝蓮紋貼塑鼓釘雙獸首繡墩 法國凡爾賽宮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與法國凡爾賽宮將于2024年4月在中國舉辦“凡爾賽宮與紫禁城”大展,該展覽將匯集兩館極為豐富的藏品。其中凡爾賽宮將展出一只鑲嵌鎏金銅口沿與底座的琺華彩纏枝蓮紋貼塑鼓釘雙獸首繡墩,其造型與本件拍品一致,可作重要參閱。Lot 916
明崇禎?青花“春社醉歸”圖案缸 H:15cm D:22cm 記錄:2014年倫敦邦瀚斯。 估價:RMB 180,000-280,000 明末清初瓷質文房用品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睞。青翠濃艷的青花發色頗能體現淡泊高遠的文人意趣,故而這一時期的青花文房備受文人推崇。本拍品唇口,頸部微束,圓弧腹,腹下漸收,承接平底,底無釉見旋紋,露胎處可見胎體致密緊實,通體內外施透明釉。外壁主體青花繪“春社醉歸”人物故事圖,在山石幽徑間,主人醉騎驢上,一童子攙扶著,其后有數名書童持扇、抱琴、挑著酒壺緊隨其后。畫意直取唐人王駕《社日》詩意,“鵝湖山下稻糧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又有南宋李唐《村社醉歸圖》:“村南村北賽田祖,夾岸綠楊聞社鼓。醉翁晚跨牸牛歸,老婦倚門見引路。信知擊壤自堯民,漢世龔黃不如古。披圖昨日過水南,縣吏科徭日旁午”。人物生動,姿態各異,極富生活氣息。山石的表現手法為清代青花繪法發展打下基礎,青花色階豐富,饒富畫意。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村社醉歸”畫意與“知章醉酒”畫面相似,最大的區別在于“知章醉酒”畫片中繪有一口井,用以映襯“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這一情節,觀者應予以區分。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中冊,上??茖W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頁238,圖217(左);頁239,圖218(右)。 “春社醉歸”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詩歌主題,描寫的是在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鄉村處祭神狂歡、飲酒晚歸的場景。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注》中寫道:“八月秋社,各社糕、社酒相赍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滋味調和,鋪于飯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巧兒為遺,俗云'宜良外甥’。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以致雇倩、巧應、白席、歌唱之人。歸時各攜花盛、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边@段文字記錄了民間春社熱鬧的場景,由是“家家扶得醉人歸”也就可以理解了。自村社制興起之后,“春社醉歸”這一主題也開始成為藝術創作的母題出現于瓷器之上,并通過這種土與火的藝術得以留之后世,古月依舊照今人,誠然。Lot 915
明?青花洞石牡丹紋梅瓶 H:35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拍品圓唇小口,頸部略束,豐肩,長腹下收,脛部微微向外撇。胎質堅致,露胎處微泛火石紅,青花色澤深藍,肩部飾纏枝花卉紋一周,優美大方;腹部以青花通景繪洞石牡丹紋,洞石奇峻,花枝伸展,花朵飽滿,充滿韻動;近足處圍繞波濤海水紋一周。“梅瓶”,是一種形制極為優美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亦稱為“經瓶”。此拍品即是一款經典的明代梅瓶造型,肩上部圓潤飽滿,腹下驀然內束,突出纖細雋秀,曲線的美感盡顯無遺。此瓶既有豐潤大方之處又顯雋秀典雅,線條勾勒自然優美,青花色澤濃郁,繪圖爽朗,構圖層次分明,筆觸濃淡相宜。青花之色,蒼翠妍麗,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Lot 914
明萬歷?青花魁星點斗筆插 H:16cm W:12.5cm 出版:墨一閑 筆筒淵鑒 收藏家的隨心所悟《SAM MARSH Brushpots A collector’s view》頁29,圖9。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此式筆插形制特殊,一面與獨扇式座屏相同,但由于形體較小,故常置幾案上,置于硯端以障風塵。另一面則為筆插,留有三孔,作插筆之用,可謂一器二用。此件筆插通體青花描繪,一面瓷塑魁星點斗,背面襯以魚躍龍門即花鳥圖案,寓意士子金榜題名。魁星點斗的吉祥圖案和讀書人信奉魁星的風俗早在宋代就有,而在明、清大為流行??窃副倍沸牵妒酚洝吩唬骸翱?,斗第一星也”??吹谝坏囊馑迹翱屈c斗,獨占鰲頭”是舊時對高中科舉狀元的美稱??亲鳛橘n科試第一的神靈,被人們尊稱為文運之神,“魁星點斗”、“魁星踢斗”也由此應運而生。通常在畫面里把魁星畫成一角站鰲頭、一腳向上后踢的形象,還有的祥瑞圖案是采用會意文字的形式,畫面上有一藍面的小鬼,一手捧墨,一手執筆,單足站立在鰲頭之上。連鬼帶斗,就是一個草體的“魁”字。出版:墨一閑 筆筒淵鑒 收藏家的隨心所悟《SAM MARSH Brushpots A collector’s view》頁29,圖9 參閱:明魁星點斗筆插 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B69P84L) Lot 960
明?龍泉窯青釉鼎式爐 H:15.2cm D:10.5cm 估價:RMB 350,000-500,000 爐圓口微撇,短束頸,圓腹,下承三足,器身滿釉,僅三足端略漏胎,露胎處微顯火石紅色??谘貙χ脙蓚€沖天小耳,古拙可愛之意油然而生,與底部三足遙相呼應,增加了器物的厚重感與實力感。爐身通體施粉青釉,釉色青綠淡雅,釉汁瑩潤肥厚,具有一種素凈幽深的文人氣質。通體無紋,淳樸率真,氣質古拙,自然流暢的線條配以溫潤細膩的釉色,給人如玉般的觀感。此爐式仿自商周青銅鼎,因其造型氣勢雄偉,端莊沉穩,故而后世多仿古其型。龍泉窯仿制的鼎式爐,其厚實的胎體在香熏時不至于驟熱開裂,且體量輕巧,形態古雅,皇胄士族之家多用之,為當時最為流行的香爐器型之一。此爐小器大作,置于案間,做香薰之用,賞玩具佳,值得珍藏。Lot 995
清乾隆?宮廷造巧作瑪瑙五毒煙壺 記錄:Woolley&Wallis, 2013年5月23日,Lot.749。 來源:英國Bearsted子爵二世舊藏,由后人送拍釋出。 H:7.1cm 估價:RMB 280,000-380,000: 拍品為乾隆時期“蘇作”之典范。清代乾隆時期蘇作工藝達到鼎盛,宮廷治玉征調蘇州巧匠入宮,或發玉料至蘇州織造制作,“良材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即為當時的寫照。蘇作之玉雕往往纖巧精致,妙思獨具,為清宮玉器添一股新風。此品壺身渾厚飽滿,取黑白雙色瑪瑙,巧雕五毒圖,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煙壺蓋為碧璽材質,與壺身相映成趣。此種黑白相間的瑪瑙材質,民間亦稱“影子瑪瑙”,蓋以其黑色紋理透于瑩白的瑪瑙之間,似影子一般。此類瑪瑙的雕刻往往考驗作者之巧思,須用紋飾借其黑色紋理,方能有化腐朽為神奇之質。瓶身所刻五毒者,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種毒物,民間以之為紋,有驅害避禍之意。Lot 1025
清代?鄧石如刻縣妀簋金文磚硯 款識:硯蓋刻金文:隹十又二月既朢,辰才壬午,白屖父休于縣妀,曰:乃任縣白室,易女婦爵、戈、周玉、黃□。縣妃妦揚白屖父休,曰:休,白奰□恤縣白室,易君。我隹易壽。我不能不眔縣白萬年保肆,敢(聿)于彝。曰:其自今日,孫孫子子毋敢望白休。 落款:皖江釋悟本收藏,完白山人弟十五。 鈐印:石如 L:23.5cm W:16cm 估價:RMB 120,000-180,000 磚硯之為用,隨宋代金石學發展而興起,至清時則蔚然成風。因其用漢、晉古磚為材,且時常存年號印銘,被當時的文人爭相引為書齋雅設,以至清末吳昌碩曾慨言“予嗜古磚,絀于資,不可多得”。此件磚硯與木盒成套,即甚得清代癖金石文人之風雅,兼存鄧石如及弟子銘款,頗為可貴。其古磚色烏黑,質色蒼古,一側存銘款,正、背兩面皆有斜紋、渦紋印花。硯面鑿磚為硯池,內里修磨平整,經年使用已現瑩潤之質。硯存木盒,正面滿刻金文,識之為西周中期縣妀簋內所銘之金文,左下落“石如”陽文方印??h妀簋為清宮藏物,現存臺北故宮,其長篇銘文所言,為西周貴族伯屖父將女兒妀,嫁給縣伯之事。如此長篇金文,又載有西周貴族結姻之事,對于喜好金石的鄧石如而言應頗為可貴。金文之后,存收藏者刻款,識之為鄧石如弟子,僧人悟本。悟本為清嘉慶年間人,字云杉,其人見錄于《枕經堂題跋》,為懷寧大觀寺僧。清人方朔曾言:“予于八九歲時,問隸法于吾鄉云杉上人,蓋完白山人及門弟子也。”悟本收藏此方由鄧石如題刻硯盒的磚硯,可見師徒二人之交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