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 【哲學的開端。從利用神話傳說轉向通過概念理解、說明世界。】 歐洲的哲學誕生于公元前七世紀的希臘。 當時,哲學之祖泰勒斯活躍于希臘城邦米利都。米利都與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域交流頻繁,其地位相當于今日所說的國際大都市。泰勒斯意識到,借由希臘神話解釋世界是欠缺普遍性的。因此,他用“水”這一概念取代希臘神話所述,以“水”為世界本原。哲學亦自此誕生。 此后,古希臘哲學巨匠柏拉圖在其師蘇格拉底的影響之下,從物理秩序重新審視世界,以之為意義與價值的秩序,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哲學發展。同時,柏拉圖也開啟了探尋善、美等各種價值觀念之本質的先河。 二、中世紀 【基督教時代。哲學被視為是神學的婢女。】 進入中世紀以后,隨著基督教的發展壯大,哲學也被納入其下。這一階段的哲學呈現出“經院哲學”的形態。 “哲學是神學的婢女。”這句話清楚地反映出中世紀哲學的姿態。哲學的價值在于成就信仰,這就是經院哲學的特征。 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是托馬斯·阿奎那。他建立起以神學為根本原理的體系,以期整合信仰、調解不同宗派之間的對立與沖突。 三、近代 【自由的時代。針對道德、社會進行原理性設計。】 形容近代時,最貼切的關鍵詞就是“自由”。 文藝復興后,數學及自然科學的進步使人們開始懷疑基督教的絕對性。上帝造人的觀念不可逆轉地分崩離析,人不再是受造物,而應當是獨立的存在。 中世紀時,人們認為,人無法依靠自身力量探求真理或歸向善。單憑人類的理解力是無法觸及真理與善良的,一切都是憑借神的恩寵。這就是經院哲學的前提。 近代以來,神退居幕后,上述觀點也開始發生變化。人類可以通過理性判斷何為真理、何為良善,“道德”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中世紀沒有給道德生長的余地。人的行為規范均是由神言所定。近代以后,隨著道德觀念的確立,近代社會的概念也逐漸成形。世界的秩序并非神定,人理應構建出一個所有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認為“好”的社會。霍布斯,盧梭及黑格爾等近代哲學家,均在各自的情境中對此展開探索、給出答案。 四、現代 【反近代、反哲學的時代。對近代的理念失望,有重建的征兆。】 對哲學來說,現代是一個復雜的時代。 工業革命以后,人們期待近代哲學描繪的理想成為現實。然而真的打開潘多拉的魔盒之后,我們看到的近代社會卻是一個產生巨大差距的系統。馬克思主義及后現代思想慧眼如炬,意識到這樣的“矛盾”,并從反近代的立場出發,集中炮火攻擊近代的哲學思想。 近代也存在接納并徹底錘煉近代哲學設計出的各種理念的動向。比如,在認識論上有尼采及胡塞爾,在社會哲學上有阿倫特等哲學家的探索與嘗試。 現代是一個難以判斷學說價值的時代。隨著世代更迭,各類學說玉石混淆的狀況也許還會持續下去。有些學說問世后僅僅數年就土崩瓦解,有些學說卻如鉆石原石一般璀璨奪目。倘若要辨別哲學學說的價值,不能以一種價值尺度等量齊觀,必須運用基礎哲學素養和從“一”開始重新思考的“自律”意識進行判斷。 本系列將由50部哲學經典構成,具體書目如下: 一、古希臘: 1.《蘇格拉底的申辯》-柏拉圖 2.《會飲篇》-柏拉圖 3.《斐德羅篇》-柏拉圖 4.《理想國》-柏拉圖 5.《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 6.《政治學》-亞里士多德 二、中世紀: 1.《論生命的短促》-呂齊烏斯·安涅·塞涅卡 2.《懺悔錄》-奧古斯丁 3.《神學大全》-托馬斯·阿奎那 4.《君主論》-尼科洛·馬基雅維利 三、近代: 1.《談談方法》-勒內·笛卡爾 2.《論靈魂的激情》-勒內·笛卡爾 3.《利維坦》-托馬斯·霍布斯 4.《倫理學》-巴魯特·德·斯賓諾莎 5.《單子論》-哥特弗里德·威爾海姆·萊布尼茨 6.《人類理解論》-約翰·洛克 7.《政府論》-約翰·洛克 8.《人性論》-大衛·休謨 9.《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讓-雅克·盧梭 10.《社會契約論》-讓-雅克·盧梭 11.《純粹理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 12.《實踐理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 13.《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杰里米·邊沁 14.《法哲學原理》-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15.《致死的疾病》-索倫·克爾凱郭爾 16.《功利主義》-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17.《論自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四、現代之一:從尼采到海德格爾 1.《悲劇的誕生》-弗里德里希·尼采 2.《論道德的譜系》-弗里德里希·尼采 3.《權力意志》-弗里德里希·尼采 4.《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5.《時間與自由意志》-亨利·伯格森 6.《實用主義》-威廉·詹姆斯 7.《現象學的觀念》-誒德蒙德·胡塞爾 8.《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誒德蒙德·胡塞爾 9.《普通語言學教程》-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10.《邏輯哲學論》-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11.《哲學研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12.《存在與時間》-馬丁·海德格爾 13.《形而上學論》-馬丁·海德格爾 五、現代之二:從海洛-龐蒂到德里達 1.《行為的結構》-莫里斯·海洛-龐蒂 2.《知覺現象學》-莫里斯·海洛-龐蒂 3.《存在與虛無》-讓-保羅·薩特 4.《憂郁的熱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 5.《色情》-喬治·巴塔耶 6.《人的境況》-漢娜·阿倫特 7.《論革命》-漢娜·阿倫特 8.《總體與無限》-伊曼努爾·列維納斯 9.《詞與物》-米歇爾·福柯 10.《聲音與現象》-雅克·德里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