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壓病 高血壓是指體循環動脈血壓高于正常。目前,認為舒張壓持續超過90毫米汞柱,不論其收縮壓如何,均列為高血壓。正常人的收縮壓隨年齡而增高,40歲以下不應超過140毫米汞柱,以后年齡每增長10歲,收縮壓可增高10毫米汞柱。 高血壓約80~90%是由于高血壓病引起,又稱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的疾病;其余10~20%則為癥狀性高血壓。亦稱繼發性高血壓,作為某些疾病的一個癥狀出現。 高血壓病有緩進型和急進型兩類: 緩進型高血壓病起病緩慢,早期多無明顯癥狀,也可出現頭痛、眩暈、心悸等癥。后期可出現心臟、腦和腎臟的改變,如高血壓性心臟病。同時,高血壓可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因此有部分患者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病引起腦血管的嚴重病變就是腦血管意外,包括高血壓腦病,腦溢血以及在腦動脈硬化基礎上并發腦動脈血栓形成等。高血壓病引起腎功能改變較心臟和腦病變為少。急進型高血壓病亦稱惡性高血壓。約占高血壓病1~5%。病情迅速發展,血壓顯著增高,舒張壓持續在130~140毫米汞柱以上,癥狀明顯。多見于40歲以下中,青年人。容易出現高血壓腦病、急性左心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等不良后果。 ![]() 【病因病機】 高血壓的病因,祖國醫學認為,由憂、思、郁、怒傷肝,年老或先天察賦不足及腎,飲食勞倦傷脾有關,其中以肝、腎兩臟關系更為密切。(肝大抵指植物神經系統,腎大抵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若因情志因素引起肝氣郁滯,氣郁化火,肝火上炎,火熱之邪擾于清空而致,一般相當于1期高血壓。若年老或先天賦不足(遺傳因素)引起腎陰虛于下,肝陽亢于上,形成陰虧陽亢上盛下虛之勢。一般相當于I期高血壓。若由飲食(攝取鈉鹽過多或高脂飲食)勞逸(尤其缺乏體育或勞動鍛煉)失當,損傷脾胃或脾氣果滯,導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大抵相當于肥胖體質或高脂血癥)導致痰濁內盛,痰邪上擾清空也是發生高血壓的一個因素。 然而上述三臟對高血壓病的發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互相促進,互為因果,如前所述肝郁化火之邪,可煎灼津液成痰,加重其痰濕之邪。肝氣郁結,氣滯則血瘀,或陰虧陽亢,導致氣血逆亂,或痰濕壅盛導致痰阻血瘀,皆可產生血瘀阻絡的病理改變。臨床上除有前述癥狀外,往往兼有胸痹,心悸,半身不遂或心腦合并癥等。血瘀阻絡型相當于期高血壓。同時,也可出現兩臟并見的證型,因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肝血不足可導致腎精不足,反之腎精不足也可導致肝血不足,因精血都屬陰液,故肝腎兩虛,常表現于肝腎陰虛的證型。若肝脾同病;臨床主要表現于肝陰虛和脾氣虛的癥狀。肝陰虛的道理已如前述,脾主中氣,司運化,脾病往往表現于氣之不足,肝陰虛加脾氣虛則產生氣陰兩虛的證型。若脾腎同病,往往表現為脾腎陽虛,因脾與腎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溫煦的關系,脾懶腎陽之溫煦才有正常運化功能:反之腎陽必須靠陽之溫胞,腎陽才有旺盛的蒸騰化氣功能,故脾腎同病,常見于脾腎陽虛的證型。 綜上所述,高血壓病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常的疾病,其性質是本虛標實。在肝,其本多為血(或陰)虛,其標多為肝火或肝風。在脾,其本多為氣(或陽)虛,其標多為痰溫。在腎,其本多為陰虛,其標多為陽亢。上述三臟病久,皆可入絡,因氣滯可引起血瘀,痰阻可致血瘀,陽亢或肝風也可致氣血逆亂,形成血瘀阻絡。 ![]() 【辨證施治】 1.肝火上炎型 辨證要點:頭暈目眩,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少寐多夢,耳鳴,目赤,尿黃,便干,舌尖紅,苔薄黃,脈多弦數。多見于Ⅰ期高血壓。治療法則;清瀉肝火。常用方劑: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等選用。處方舉例:石決明50克黃芩15克菊花15克柴胡15克丹皮25山梔子15克地龍30克夏枯草15克勾藤50克加減:若眩暈加充蔚子;若頭痛加草決明、川芎;若心煩加黃連。 2.陰虧陽亢型 辨證要點: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如蠶,視物昏花,咽干鼻燥,心煩易怒,五心煩熱,夜半口干,舌紅少津,脈弦或細。多見于Ⅱ期高血壓。若肝陽暴張,肝風內動,可見劇烈頭痛,甚至抽搐等高血壓危象的表現,多見于急進型高血壓 治療原則: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常用方劑:天麻勾藤飲。 處方舉例:元參30克丹皮15克牛膝50克黃柏15克勾藤50克地龍30克馬兜鈴30克澤瀉30克桑寄生50克山楂15克加減;以陰虛癥狀為主,加用養陰藥元參、枸杞、白芍;若以陽亢為主者,重用石類鎮肝藥物,龍骨、牡蠣、石決明、龍齒、珍珠母、磁石、朱砂;若肝風內動出現劇烈頭痛或抽搐時加熄風藥,勾藤、全蝎、白花蛇,或用羚羊10克重煎頻飲,或加服至寶丹,每日2~4丸。 3.痰濁閉阻型 辨證要點:即高血壓加痰濕內停癥狀,眩暈,腹脹納呆,惡心,胸悶氣塞,身體困重,頭重如裹,下肢浮腫,舌體胖大有齒痕,苔白膩或黃膩,脈滑,多見于Ⅱ期高血壓病。治療法則:健脾祛濕、滌痰通絡。 常用方劑:半夏白術天麻湯、溫膽湯、滌痰湯等選用。處方舉例:天麻15克石菖蒲蒲15克遠志15克瓜蔞50克菊花30克勾藤50克昆布15克夏枯草25克加減:若舌苔微黃者加膽星、天竺黃、竹茹、黃柏;若舌苔白膩,舌淡,畏寒者加蒼術、半夏、仙茅;若下肢浮腫加澤瀉、防己;若膽固醇高加山楂、草決明、桑寄生等。4.血瘀阻絡型 辨證要點:即高血壓加血瘀的癥狀,頭痛有定處,多呈刺痛,眩暈,目花,健忘,耳鳴,肢體麻木,或短暫的舌強語蹇,或心悸,舌尖有瘀點或瘀斑,脈結代等,多見于期高血壓。治療法則:活血化瘀。 常用方劑:身痛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選用。處方舉例:丹參50克益母草50克川芎50克槐花50克紅花15克雞血藤25克生山楂15克加減:肢體麻木加蒺藜、白花蛇、地龍;若舌強語塞者加菖蒲、郁金;若心悸氣短者加瓜、桂枝;若頸強者加葛根、草決明。 5.肝腎陰虛型 辨證要點:即高血壓加肝腎陰虛癥候。頭暈目眩,耳鳴,咽干,額紅,鼻衄,腰膝酸軟,遺精,閉經,盜汗,五心煩熱,尿黃便干,健忘,舌紅少苔,脈細數,多見于Ⅱ期高血壓病。治療法則:滋補肝腎。 常用方劑:杞菊地黃丸、一貫煎等選用。處方舉例:何首烏25克元參50克枸杞25克桑生25克五味子15克草決明50克地骨皮25克青箱子15克 加減;若鼻衄加茅根、荊芥炭、生地;若盜汗加肉、金櫻子;若目眩,耳鳴加菊花、蟬蛻;若腰膝酸軟者加杜仲、續斷、五加皮;若心煩不加酸棗仁、五味于、夜交;若月經量多加血余炭、大小薊;若閉經加鹿角膠;若停經3個月以上不行者加大黃蟲丸,每次一丸,每日3次。肝腎陽虛型可加入黃、太子參、補骨脂等補脾溫腎藥金櫻子;若目眩,耳鳴加菊花、蟬蛻;若腰膝酸軟者加杜仲、續斷、五加皮;若心煩不寐加酸棗仁、五味于、夜交藤;若月經量多加血余炭、大小薊;若閉經加鹿角膠;若停經3個月以上不行者加大黃蟲丸,每次一丸,每日3次。肝腎陰虛型也可加入黃芪、太子參、補骨脂等補脾溫腎藥物,但用量宜輕,取其陽生陰長的作用。 6.氣陰兩虛型 辨證要點: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頭痛,耳鳴,轟熱(虛陽上越的表現,即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腹痛,便,舌紅,苔薄白或花剝,脈細數或弦細。治療法則:益氣養陰。 常用方劑:炙甘草湯或生脈散等選用。 處方黨參15克人參10克黃芪50克杜仲30克白15克白芍50克五味子10克何首烏25克加減:若失眠加炒棗仁、柏子仁;若心神不安者加龍骨50克、牡蠣50克;若肢冷便溏加蒼術;若更年期高血壓加仙茅、淫羊藿。 7.脾腎陽虛型 辨證要點:即高血壓加脾腎陽虛的癥候。面色魷白,畏寒肢冷,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夜尿頻數,便納呆,筋肉惕,舌質淡,舌體胖大有齒痕,苔多白潤,脈沉緩無力,相當于肥胖體質的高血壓病或合并腦動脈硬化的癥狀和體征。治療法則:溫補腎陽,健脾化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常用方劑:右歸飲或半夏天麻白湯等選用。處方舉例:黨參20克蒼術25克天麻15克仙茅25克淫羊藿25克巴戟天25克菟絲子25克葛根50克 加減:若自汗肢冷者加寸云、淫羊藿、黃芪;若浮腫者加牛膝、澤瀉、車前子;若腰膝冷痛溲頻者加補骨脂、杜仲;若腹脹納呆加山藥、白術、山楂;若久治無效者加川芎、丹參、三七、雞血藤。 具有降壓作用的藥物很多,其中滋陰;何首烏、桑寄生、元參、枸杞;補陽:淫羊藿、寸云、杜仲、巴戟天、菟絲子;平肝潛陽:勾、地龍、全蝎、稀簽草、祁蛇、白花蛇、蜈松、蒺藜;清熱:黃芩、黃連、黃柏、丹皮、山板、地骨皮、荷葉、射干、柴胡、青箱子、菊花、辛夷、草決明、連翹等 上述幾種治療方法并非孤立的,應根據臨床表現靈活應用。因為本病的本質是虛中夾實,所以在治療上若標實突出者,宜先治其標;若本虛證狀突出者,宜先治其本;若標本同時存在,宜攻補兼施或先標后本靈活掌握。一般說來,在治療肝火痰熱,陰虛陽亢型高血壓時,常加入丹皮、地龍、夏枯草、勾藤、決明子等;對痰濁中阻,脾腎陽虛者,常用仙茅、淫羊藿、懷牛膝、天麻、杜仲、半夏、蒼術等;有瘀象者,酌加化瘀藥物,如川芎、丹皮、紅花、雞血藤等。在各型中都可加入潛陽藥,如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 ![]() |
|
來自: 新用戶9362OW5Z > 《高、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