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精華錄(82)臨床所見,傷寒投麻黃湯汗出過多易于亡陽,中風出汗者比較少有。《傷寒論》醫中風發熱惡寒、出汗,從體溫上升診為流行病外感,若忽視“發熱”二字,著眼出汗、惡寒,就能混為亡陽,轉屬附子對象。 1954年老朽診一感冒患者,頭痛,身上漐漐流汗,按其額頭低熱,體溫不過37℃。便以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五味與之,飲后曙光乍現,略有輕松;然漏汗未止,反覺疲勞,精神不振。始悟有了命門火衰現象,乃將方中的白芍升至一倍,添入大量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湯,計桂枝1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生姜6片、大棗15枚(擘開)、附子45克(先煎90分鐘),每日一劑,分三次服。連用四天,情況好轉,繼續沒停,迅速治愈。說明中風屬于表邪,出汗為特點;若出而不絕,也應考慮亡陽之變,只要體溫不高,就可照內虛處理,給予附子,能助陽消除陰翳,補命門火,挽回危局。 小郎中按:本文中張老傳遞了非常重要的經驗,小郎中讀后有以下二點收獲:1.汗多亡陽證,多出現在麻黃類方中,麻黃劑量使用不合理,發汗程度過重,導致汗出過多亡陽,在郝萬山老師講授《傷寒論》的視頻中就提到過一例大青龍湯發汗過多傷及心腎陽氣的案例。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重大醫療事故。2.桂枝湯證的重點方證要點一定要重視發熱癥狀,如果發熱癥狀不明顯,僅有汗出惡風,這時要通過其它脈癥來辨析有沒有陽虛亡陽的證候表現。如果判斷不準確,可先開一劑桂枝湯探路,如果諸癥都有改善,可再進一劑,正常情況下典型的桂枝湯證2劑即可痊愈。如果2劑桂枝湯后還未痊愈,出現神疲乏力,惡風加重則要考慮亡陽之證,就要改方用桂枝加附子湯,方中醫案已經為我們做了詮釋,諸位可認真體會。 《傷寒論》中關于表里同病的解決方案大體有以下三點:1.表里同病者,表重而里證不顯者,原則上先先解表,后治里;2.表里同病,如果里證是很危重的急重癥,要先治里再解表;3.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可以表里同治,這種特定情況小郎中認為是表里癥狀都較明顯的可以表里同治,如大青龍湯證、小青龍湯證、五苓散證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醫生參考學習,患者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