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今年38歲,但每年一到體檢的時候都特別緊張,尤其是胃鏡檢查的環節,朋友們都覺得他過度謹慎了,但只有劉先生知道他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正所謂怕什么就來什么,上個月,劉先生感覺胃口下降,胃部從脹氣感變成隱痛感,立刻到杭州市中醫院進行胃鏡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就是早期癌癥。 然而奇怪的是,看到報告的劉先生臉色頗為平靜,甚至有一種“早知如此”的心情,“這么多年了,終于來了”。 父親因胃癌走了, 如今兒子確診 原來,劉先生的父親在好幾年前就因胃癌病逝,在后續檢查中劉先生發現自己有一級癌癥家族史,也就是說自己也是胃癌高風險人群,從此他就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特別上心。 “如果你知道了一件事有壞結果,那最痛苦的就是等待這個結果的過程”,在之前的好幾次胃鏡檢查結果都提示劉先生有胃竇有腸上皮化生癥狀,這屬于癌前病變的一種。敏感的他不敢掉以輕心,堅持一年一次的胃腸鏡檢查,至今已有七年,直到這次入院。 “過去的時間里,胃癌的陰影一直威脅著我,等待它到來的想法時時刻刻縈繞在心頭。稍有胃部不適感,就會讓我神經緊繃,這次確診了,我反而輕松多了”,劉先生坦言,他開始住院治療。 萬幸的是,得益于劉先生極高的防癌意識,他的癌癥病情在發現時還處于早期,尚且不需大手術。那么問題來了: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在不進行外科手術的前提下,既可以完全保留胃的功能,又能達到根治早期癌癥病灶的目標呢? 還真有!杭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葉蔚帶領科室經過嚴密討論分析,決定采用胃ESD術為患者鏟除病灶。準備完畢后,劉先生被推入手術室,果不其然,內鏡成像顯示患者胃部病變的黏膜范圍很大。葉主任率手術團隊通過ESD技術逐漸將患者胃部病變的黏膜及黏膜下層分離,手術耗時將近1小時,最終病變部分被完整剝除,并且保留了消化道的完整性。 葉主任表示,術后檢測發現這塊上皮內瘤變的尺寸為4.7*3.8cm,遠遠達到ESD手術范圍了。如果不及時處理,進一步癌變的概率極高。幸虧患者有極強的防癌意識,加上醫患高度配合,危機最終被及時掃除。 胃ESD技術 創傷小,恢復快,消化道早癌克星 胃ESD技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是胃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簡稱,是在內鏡下使用特殊電切刀逐漸分離黏膜層和固有肌層之間的組織,最后將病變黏膜及黏膜下層完整剝離的方法。胃ESD技術是目前治療胃腸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新型微創技術,可以達到外科手術一樣的效果,臨床上已成為早期消化道癌癥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 早期由于醫學技術的局限,胃癌患者只能通過手術治療,不僅非常痛苦,術后恢復時間也很長,而且胃的整體性被破壞,功能下降,還要提防癌癥復發,而ESD的橫空出世帶來了這些優勢: ? 創傷小:ESD術的手術范圍在于胃腸道黏膜及黏膜下層,因此不會對消化道結構產生改變,避免了外科手術的風險及減少了外科手術術后生活質量下降的情況。 ? 效果好:對于面積較大且形狀不規則的,或合并潰瘍、瘢痕的腫瘤都可以進行96%以上的切除率,且術后復發的概率小。 醫院供圖。 ? 可以多部位多次治療:如果胃腸道里有好幾塊黏膜發生病變,或多次發生病變,可以進行多部位或多次數的ESD術治療,消化道的結構也不會因此改變。 胃癌發病率位列第二 精查內鏡 ESD,將消化道早癌扼殺在“萌芽期”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的統計數據,我國胃癌的發病率位列所有腫瘤發病率的第2位,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3位。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重,在飲食不規律、不健康飲食、頻繁飲酒等不良飲食習慣影響下,消化道癌癥的發病率年年走高,且發病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而隨著早期胃癌比例不斷升高,ESD開展的臨床必要性日益增加,能采用ESD的絕對適應癥為: ? 直徑≤20mm、無潰瘍的分化型黏膜內癌 ? 直徑>20mm、無潰瘍的分化型黏膜內癌 ? 直徑≤30mm、伴有潰瘍的分化型黏膜內癌 ? ESD的擴大適應癥為直徑≤20mm、無潰瘍的未分化黏膜內癌 醫院供圖。 癌癥對一個家庭的打擊都是致命的,不管是對患者及家屬身心方面還是經濟方面,都是沉重的負擔。因此,消化道癌癥的早期篩查極其重要。早發現,早治療,患者的治愈率能大大提高,術后復發率能大大降低,術后生活質量也能顯著提升,精密胃腸鏡檢查就屬于癌癥早期篩查的主要手段之一。那么哪些群體應該主動進行胃腸鏡檢查呢? 胃癌高危人群一般指年齡 40 歲及以上,且有胃癌高發區、Hp 感染、既往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患者一級親屬、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如攝入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的人群。 |
|
來自: 龍在飛op4opwes > 《健康—胃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