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生性關節炎百治九八愈二烏芎歸液秘方:川烏、草烏、川芎、當歸、赤芍、乳香、沒藥、丹參、雞血藤、秦艽、川牛膝、伸筋草、透骨草、膽南星、白芷、羌活、獨活各30g,靈仙60g。 用法:將上藥加水2500ml,煎煮四十分鐘后濾出藥液約1000ml,將藥布浸泡藥液中待用。使用時把藥液加熱約40度,將藥布取出,加上增效劑,放入治療機的極板下面,開機后,病者感覺有熱麻柔感為好。每次治療三十分鐘,完后用TDP治療機照射三十分鐘。十天為一個療程。 方解:本方具有養血舒筋,通痹止痛之功。臨床應用本方治療10800例,結果臨床痊愈9960例;顯效700例,無效140例。總有效率達98%,療效顯著。隨訪多年未見復發。 凡頸椎病,頭暈者眾.有秘方,用數千例病人.療效非常好.此方家傳,凡頸椎病,頭暈者眾。有秘方,用數千例病人,療效非常好。 處方:生龍牡各30克,珍珠母30克,郁金3克,赤芍藥30克,白芍藥15克,生甘草10克,葛根30克,旋復花3克.每天一劑,少量頻服,其效果在一二劑以內即有效果。凡頸椎病頭暈皆可以用之。 石家莊省三院一專家家屬,該院以骨科出名,該專家以頸椎治療出名,然而其母親患頸椎病之頭暈,用盡西藥不好,唯有手術一法。已入院并擇定手術日期,經人介紹,來診。投以上方,5劑,不適消失,遂出院。在其家鄉,此方傳為神方,競相傳抄。 自制奇效發熱【復方摩腰膏】專治各型腰痛
【組成】:附子、川烏、天南星、杜仲、補骨脂、川芎、紅花、干姜各6克,蒼術、肉桂、吳茱萸各4克,川椒、雄黃、丁香各3克,樟腦2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末,過80目篩,與麝香0.5克混勻后裝入棕色小口瓶中,封嚴備用.用時取藥粉5克,先用生姜于腰部涂擦,再用姜汁與藥粉調勻于手掌上,立即將帶藥之手掌置于腰痛處進行搽揉,令腰部發熱,然后將與患處大小合適的玻璃紙貼敷于有藥的腰痛處,用橡皮膏(以傷濕止痛膏為好)固定.一般揉摩貼敷處3次,每次以局部有灼熱的感覺為度.每日換藥1次,可將敷藥的時間定在11-13時或15-17時. 【功效】:溫補腎陽,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主治】:各型腰痛雙側輸卵管閉塞、雙側附件炎治療驗方【方名】輸管湯。【處方組成】制首烏15克 菟絲子15克 全當歸15克 益母草15克 臺黨參15克 炒枳殼15克 懷牛膝15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仙靈脾10克 王不留行10克 炙黃芪30克 紫石英30克 廣郁金12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2次藥液,早晚分服。【主治】雙側輸卵管閉塞、雙側附件炎。證見月經先后不定期,經血量少,其色淡紅,血中有塊,其數不多。經期稍有腹痛,平素腰酸乏力,胸悶嘆息,納差神疲,舌淡苔少,脈細略滑。【宜忌】宜用于脾腎雙虧,氣虛血熱,兼有郁滯之輸卵管閉塞者
骨質增生治療方【組成】杭白芍30~60克 生甘草10克 木瓜10克 威靈仙15克。【用法】取上藥放水適量,煎20分鐘左右,每日1劑,每劑煎2次,取藥液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完,療程一般為1~2個月。【加減】頸椎骨質增生,加葛根15~30克、姜黃10克。苔白淡或膩可加桂枝6克、薏仁15克、蒼術10克;氣虛加生黃芪50克;疼痛劇加桃仁、紅花各10克。腰椎骨質增生,加續斷30克、桑寄生30克、狗脊15克。足跟骨質增生,加牛膝15克、淫羊藿10克、熟地黃15克
慢性膽囊炎治療驗方【組成】柴胡6克 赤芍10克 山梔10克 木香5克 大黃5克(后下)。【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心力衰竭治療驗方【組成】葶藶子30克 桑白皮10克 車前子30克 丹參20克 生黃芪15克 五加皮10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腎結石治療驗方【組成】金錢草50克 三棱15克 莪術15克 雞內金15克 桃仁15克 紅花15克 赤芍15克 瞿麥20克 扁蓄20克 滑石(先煎)20克 車前子(包煎)15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功效】活血行氣、化積利水。 【主治】腎結石所致血尿、腰痛消癭湯消癭湯是專治甲狀腺及甲狀腺腺瘤的驗方,其辨癥為氣滯痰凝,其治法為理氣化痰,活血散瘀,通過互聯網搜索,共有兩方不同的驗方,雖然組方不同,但其治法一樣,此二方我將隨后列出。 1、元參,夏枯草各15,生牡蠣〈先煎〉30,浙貝母,青皮,柴胡各9,海浮石,香附,紅花,半夏各12,當歸18,海藻,昆布各24。 2、昆布,海藻各12,夏枯草15,牡蠣,生地,甘草各30,三棱,莪術,炒山甲各10。用法:水煎服,日一劑,日二次,消癭湯一用法相同。
從肺論治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增生、慢性炎癥之論治多強調本虛標實,多從腎治,以補腎化氣、活血化瘀、利氣化痰為基本治療法則,從而形成了以腎為中心論治前列腺疾病的原則。近代多種書籍教材論及前列腺疾病(尤其是慢性者),亦多偏執腎虛之說,或間有闡釋脾氣不足者,使補腎(滋腎陰、溫腎陽)化痰活血為治該病之主流。 前列腺疾病之病機,莫不與肺息息相關。肺氣充盈,氣機升降出入有度,則津液代謝正常,自無水道不暢、水液潴留之患。若肺氣虛弱,宣散失司,氣機壅遏,則水道不通,濁陰內壅,故見小便點滴不暢,氣機下陷,濁陰阻遏,則每見肛門墜脹疼痛。肺熱壅盛,氣機不通,不能正常肅降,則津液輸布失常,水道通調不利,不能下輸膀胱,又因熱氣過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為熱氣閉阻,形成淋證或癃閉,癥見尿急、尿痛、小便淋漓不盡等等。可見,肺在前列腺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故治當以肺為主,虛者補之,陷者升之、熱者清之等,并同時兼顧他臟,在腎虛者補腎,脾滯者轉脾,肝郁者疏肝。至于痰、瘀之患,有者除之,使治有主從,辨證論治。正如清代李用粹在《證治匯補·癃閉》中所說:“一身之氣關于肺,肺清則氣行,肺濁則氣壅,故小便不通肺氣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氣為主,并參他癥治之”,確為經驗之談。余于此疾,在炎癥期或前列腺增生合并感染,出現小便澀痛、點滴難下等癥時,每以清肺導熱為法,炎癥期過后,每以補肺升提為要,參合他臟虛實,病理機轉,獲效滿意,下舉兩案為例。患者,男,42歲,南京市人,1992年3月12日初診。患者1981年患前列腺炎,曾經中西醫治療而“痊愈”。去年突又發作,先經西醫治療乏效,而后轉中醫診治效果不顯,繼而中西醫合治,仍無效驗。屢經更醫,數進湯、丸散劑及肌注、靜注等,均無所效,患者痛苦異常,特來求治。刻診:肛部墜脹,少腹疼痛,小便色黃,尿道澀痛,便意不了了,口苦咽干,舌尖紅,苔薄,脈沉細。析此證,一派火熱之象,乃肺氣不足,邪熱壅遏之證;肺虛氣陷,則肛部墜脹;肺熱內盛,失于肅降,不能通調水道,熱移膀胱,則見小便澀痛,點滴難已,便意頻頻,少腹疼痛;肺失清肅,津液不布,則見口苦咽干等癥。急則治標清肺熱,再利水道調氣機。 桑白皮9g,魚腥草15g,細生地15g,細木通6g,粉甘草6g,杭白芍15g,澤瀉15g,柴胡6g,枳實10g,炒橘核10g,當歸15g 水煎服,每日1劑。4月6日二診:服上方15劑,少腹疼痛減輕,小便較前暢利,但肛門墜脹更甚,近來飲食不香。熱象稍減但肺虛更甚,且正虛與標實俱急,若單純清肺利水,必傷正氣,故應標本兼顧,補肺氣,清肺熱之法。處方:生黃芪30g,黨參12g,炙紫菀15g,炙甘草10g,杭白芍15g,東銀花12g,炒枳殼10g,春柴胡6g,當歸12g,魚腥草15g。 水煎服,每日1劑。4月24日三診:上方連服15劑,肛墜之感全部消失,口苦咽干解除,惟小便后尿道仍有澀痛之感,藥已中病,但清解宣肺之力不足,故原方加秋桔梗6g,黑山梔6g,又服20劑,諸癥消失,遂告痊愈。 患者,男,56歲,南京市人,1996年11月20曰就診。患者自10余年前始出現少腹部不適,小便不暢,曾在省人民醫院診為“前列腺增生”。多年來,時發時止,小便每有不暢,曾服中藥湯劑、西藥、中成藥及栓劑肛門給藥等,均無效驗。近半年來,漸次加重,多方求治不效,而來求診。現癥:尿出不暢,滴瀝難盡,時有間斷,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沉。綜合分析,該患者癥狀無多,頗費思量。惟患者久罹是疾,肺氣必虧。肺氣一虛,則肅降無力,水道不暢,故見小便不利,時有中斷,治從肺臟,促其宣降法遵補肺降氣,清熱化痰。處方: 生黃芪30g,炙紫菀15g,杭白芍15g,炙甘草6g,桃仁泥10g,粉丹皮6g,生大黃3g,肥知母10g,嫩桂枝3g。 7劑,水煎服,每日1劑。11月27日二診:有上藥后自覺氣機調暢,睡臥均安。藥入較適,守方觀察,上方白芍改為30g,丹皮改為10g,桂枝改為6g,加麥冬15g。以加強潤肺開肺之功。7劑,水煎服,每日1劑。12月4日三診:服上藥后小便較暢,但胃中覺脹感覺不舒。于上方加制半夏10g。續進7劑,至12月11日四診,患者小便顯著改善,尿無中斷,藥已中病,續服上方。此后又服20余劑,小便暢行,一切復常。 上兩例患者,均為前列腺疾病。前例為慢性前列腺炎,初診之時,雖有肺虛,但少腹疼痛,小便澀痛淋漓,標證為急,故急則治標,先擬清肺熱、利水道之法,有清肺飲意。因患病較久,正氣已虛,黃芩苦寒傷陽,不宜投用,故改用魚腥草,配桑白皮以清肺熱;木通、澤瀉、細生地、生甘草清熱解毒,通利小便;四逆散宜通氣機;當歸、橘核活血疏肝。藥入頗效,少腹痛緩,小便暢利,似應效不更方,繼進前方,但肛門重墜較前增重,飲食不香,綜合分析,此乃肺虛之本顯露,首處之方,未予照顧,故及時更方,此即效必更方之意。因在疑難病辨治過程中,病機復雜,在治療時應先后有序,待標證一除,或顯著緩解后,轉而主攻主要病機因此,初服過程中,往往收到較明顯的療效,否則初效之藥,乃為標證而設,病機已變,再服無效,反而有害。 故二診之時,轉而標本兼顧,以黃芪、黨參、紫菀升補肺氣療其本,以四逆散疏肝理氣,以銀花、魚腥草清肺熱、解邪毒。三診之時,肛墜已除,惟尿仍有澀痛,故加入桔梗開宣肺氣,黑山梔導三焦之火下行,此即所謂“下病治上,提壺揭蓋”之法,故終收全功。后例為前列腺增生癥。據其癥狀,當屬癃閉范疇,然其癥狀無多,據其患病曰久,肺氣不足,診為肺失肅降之證,但久病入絡,必有瘀滯,故方以生黃芪、炙紫菀、炙甘草補益肺氣,促肺宣降;桃仁、丹皮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芍藥酸斂,以收肺氣,緩急止痛;大黃通降肺氣,合知母清熱潤燥,桂枝既能配芍藥調和營衛,和肺固外,更能促進下焦氣化。全方以治肺為主,促其肅肺而通調水道。服藥7劑,雖小便無明顯改善,但諸癥并無惡化,亦無明顯不良反應,說明藥已中病,處于藥效積累過程,故加大芍藥、丹皮用量,以活血通絡,加用桂枝,促進下焦氣化,再服之后,效果顯現,惟胃中不適,故入半夏降氣化痰,守方守法,終有良效。 癥狀復雜多變,病理虛實挾雜 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癥狀極為復雜,沒有固定的癥候群,經過10多年的臨床系統觀察、總結,發現本病最常見的癥狀依次為:尿道滴白、腰膝酸軟、尿后余瀝、小腹脹痛、神疲乏力、遺精、尿頻尿急、會陰脹痛、尿液混濁、頭昏頭暈、失眠多夢、腰骶脹痛、睪丸精索脹痛、尿道灼痛、陽痿、早泄、血精、不育等。這些癥狀或多或少地在病人身上出現。一般說來,具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加之前列腺液常規檢查,膿細胞(白細胞)每高倍鏡視野10個以上,卵磷脂小體減少或消失;肛門指檢前列腺飽滿、質軟、壓痛,或前列腺因纖維化而體積縮小、質韌、高低不平等診斷并不困難,但臨床上對一些癥狀不典型的患者,如僅有雙側腹股溝處、小腹等處脹痛,或僅以“男子不育”“性機能障礙”等就診的患者,應認真分析,仔細檢查,以免誤診或漏診。 本病臨床癥狀繁雜,大多數患者表現虛實夾雜之候。精濁初起以熱證居多,因相火偏旺,濕熱偏盛,擾動精室,清濁混淆,精離其位,不能閉藏,則淫溢而下,其時多為急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急性發作。久而久之,濕熱傷及脾腎,脾氣下陷而不化濕,腎精不足而虛象畢露。這是本病由實轉虛的,大致過程臨床又以腎虛者多,脾虛者少。因腎藏精,故精濁傷腎者多,而腎虛中,又以腎陰不足者多。濕熱是標,腎虛是本,瘀血是進入慢性過程的進一步的病理反映。中虛是濕熱傷脾的必然結果,或系素體脾虛所致,或由腎虛及脾之故,虛實之間常相互影響,或相互轉化,互為因果。 治療重在辨證,關鍵補消兼施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之精髓,臨床上將本病分為5個證型: 濕熱證:年齡較輕,病程較短,或有包皮炎、龜頭炎、尿道炎、睪丸炎等病史,小溲黃少混濁或有沉淀,尿頻尿急尿痛,尿道灼熱,小腹及會陰脹痛,大便干結,努爭時尿道口滴白量多,口中干苦而粘,舌苔黃膩,脈弦滑帶數,肛門指檢:前列腺腫、壓窺前列腺液中膿細胞20個以上。治宜清熱導濕為主。方選程氏萆薢分清飲加減處方:川萆蘇10g,茯苓10g,車前子10g,丹參10g,黃柏6g,白術6g,川樸花6g,生薏米12g,石菖蒲2g,碧玉散15g(包)。 瘀血癥:病程較長,或會陰受傷。終末尿滴白量少,小便滴瀝澀痛,或者肉眼血精,會陰部刺痛明顯,痛引陰莖、睪丸、少腹、腰骶部,眼眶黧黑,舌質紫或有瘀斑,脈澀,肛門指檢:前列腺質地較硬,或有結節。前列腺液中有紅細胞,治宜活血化瘀為主。方選王不留行湯。處方:王不留行15g,延胡索10g,丹皮10g,丹參10g,皂角刺10g,桃仁10g,三棱10g,莪術10g,牛膝10g,穿山甲6g,紅花6g,蘇木6g,川芎6g,赤芍6g。 中虛證:病程較長,素體脾虛。終末尿滴白,尿意不盡,尿后余瀝,勞累后加重,會陰部隱痛,有下墜感,小便清或頻數,神疲乏力,面色少華,納谷不香,形寒畏冷,心悸自汗,舌淡而胖,脈細而軟,肛門指檢后肛門墜脹感可延續數天。治宜補中益氣為主。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炙黃芪10g,黨參10g,當歸10g,茯苓10g,芡實10g,薏米12g,煅龍骨(先煎)12g,煅牡蠣(先煎)20g,白術6g,陳皮6g,炙升麻6g,炙甘草3g。 腎虛證:病史較長,有手淫及房勞史。尿末滴白,尿道口時流粘液粘絲,小便余瀝不足,腰酸而軟,有夢而遺、性機能減退,或有肉眼血精,面色黧黑,五心煩熱,午后低熱顴紅,大便干結,小便黃少,失眠多夢,舌紅,苔少中有龜裂或有剝苔,脈細帶數。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體明顯減少,或有紅細胞。治宜補腎澀精為主。方選菟絲子丸加減處方:菟絲子10g,茯苓10g,山藥10g,潼沙苑10g,車前子10g,石韋10g,生熟地各10g,川斷10g,益智仁10g,遠志肉6g。 混合證:腎虛型兼有其他1-3證者。治療以菟絲子丸為主,加入相應證型的方藥。曾總結一組80例前列腺炎,其中濕熱證6例,瘀血證3例,中虛證4例,腎虛證8例,混合證59例,進一步證實了上述觀點。 既然本病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虛實夾雜,治療自當消補兼施。所謂消,包括濕熱型用萆蘚分清飲清熱導濕,瘀血型用驗方王不留行湯活血化瘀;所謂補,包括中虛型用補中益氣湯補益中氣,腎虛型和菟絲子丸滋腎斂精。然臨床虛實夾雜者多,需量其兼夾之證復合用之,常推菟絲子丸合萆蘚分清飲加減,兩方均出于程鐘齡《醫學心悟》,一以補腎,一以導濁,合而用之,為消補兼施之妙方,臨床若能運用得當,洵有良效。 中虛型前列腺炎,著重在會陰(或少腹、腰骶部)疼痛而有下墜之感。單純中虛型者,可徑投補中益氣湯;如與其他證型相兼者,仍可配服補中益氣丸即使腎虛兼有濕熱,又兼中虛,亦可補腎、清化、補中三者并用。因消中有補,不會克伐正氣;補中有消,毋慮徒增濕熱。 眼眶或面色黧黑,究屬腎虛其色外露,抑或瘀血凝滯,有時很難分辨。腎虛者,多見陰虛火旺之證;瘀血者,舌有瘀斑,是區別的要點。但有時單作腎虛或瘀血治收效甚微,在此虛實似是之際,可以補腎與活血同用,消補兼施。 此外,不論哪一型,常囑患者配用前列腺炎111號方(苦參、龍膽草、黃芩、黃柏、制乳沒)煎湯坐浴,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緩解臨床癥狀有一定幫助。該方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但兼有血精者忌用,蓋血得熱則行故也,男子不育者,亦不相宜,以免局部持續加溫,影響睪丸生精及精子活力。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子宮肌瘤驗案一則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成,有少量的纖維結締組織,多見于30~50 歲的婦女,其惡變率為1/1000。確切病因尚不清楚,雌激素水平的改變一直被認為是子宮肌瘤的誘發因素,同時也被認為是子宮肌瘤發生與發展的促進劑。最新報道認為,子宮肌瘤的發生與凋亡異常尤其是細胞凋亡過度抑制有關。筆者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1例子宮肌瘤,療程短,療效好。 鮑××,女,43歲。近年來月經愆期,或錯前或退后,或來時淋漓不斷,遷延半月有余,食欲不振,面白肢倦神疲,帶下量多,色黃濁,曾感覺少腹不適,有墜重塊感。經B超檢查子宮肌瘤約有6cm×8cm×8cm大小。辨為“癥瘕”,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擬方:桂枝12g,茯苓 20g,丹皮12g,白芍12g,桃仁10g,水蛭6g,川芎10g,姜黃8g,法夏10g,蘇子10g,枳殼10g,紅花8g,陳皮10g。6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藥后出血甚多,夾紫黑血塊。此出血應為瘤體破潰之敗血外流。為向愈之兆。疏方:紅參10g,白術12g,升麻6g,當歸10g,白芍12g,丹皮9g,雞冠花9g,地榆10g,藕節12g,龍眼肉12g,百合10g,甘草8g,白芨8g,生地12g。5劑。 三診,藥后出血減少,時有點滴而下,少腹墜脹已減,精神轉佳,食健。B超復查時,已無腫塊。續進黨參12g,白術15g,白芍12g,木香9g,桂枝5g,厚樸8g,砂仁6,建曲10g,龍眼肉12g,百合12g,香附9g。5劑。 本病歸屬于“癥瘕”、“石瘕”、“腸覃”等范疇,其發病是由六淫侵襲、七情內傷、臟腑不和以致氣機阻滯,瘀血內停,郁久化熱生毒,痰濕瘀毒互結而致。《靈樞·水脹》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胃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景岳全書·婦人規》曰:“瘀血留之作瘕,推婦人有之其證……總由血動乏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成瘕矣。” 本例患者首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桂枝茯苓丸功能活血化瘀,緩消癥塊。方用桂枝溫通血脈,芍藥行血中之滯,丹皮消瘀血,桃仁破血結,茯苓滲泄下行,與桂枝同用,能入陰通陽,川芎行血中之氣,姜黃破血中之滯,法夏、蘇子、陳皮化痰消癥、枳殼快氣寬腸,以利藥行,紅花活血養血,水蛭在《神農本草經》中謂其“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消積聚。”后世張錫純贊此藥:“消瘀血而不傷新血,純系水之精華生成,于氣分絲毫無損,而血瘀默然于無形,真良藥也。”合用以奏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之效。 藥后癥塊漸消,瘀血急去,是為向愈之兆,然恐失血過多,以防不測,故二診紅參、白術、升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當歸、白芍、丹皮、雞冠花養血和血行瘀,地榆、藕節、白芨、生地涼血止血、龍眼肉、百合、甘草歸脾益智,共收益氣固脫,養血行瘀,止血而不留瘀之功。 三診癥消血止,病體趨向康復,故以黨參、白術、龍眼肉、百合、白芍氣血雙調,厚樸、砂仁、建曲溫中健脾和胃.香附、木香、桂枝調理氣機,以期“氣血沖和,百病不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