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半聲唱法及輕聲唱法的訓練 —— 在歌唱教學當中,經常遇到一些人在唱歌時為了追求音量而大聲喊叫,而且更多的是用胸聲、真聲大聲喊唱,這種喊唱聲音位置低、喉音很重、聲區不統一、聲音缺乏美感,并且到了一定程度聲音很難再唱上去,尤其是在高音區,即使高音喊唱上去,也非常難聽。那么遇到一些這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呢?我認為采用“輕聲”教學的方法,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解決問題的捷徑。 
輕聲訓練可以加強聲帶發聲機能的耐力,既能保持聲帶的健康,又能醫治受傷的聲帶,使其恢復能力。 實踐證明:輕聲唱法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在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氣息支持、穩定的喉頭狀態、有頭腔共鳴的位置,用微弱的音量、自然、放松地歌唱具有良好作用。它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較好的效果,使學生很快找到聲音的位置。它是把難學的聲樂技巧化繁為簡,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一種訓練方法。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將“輕聲唱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哼唱” 哼唱練習很容易獲得假聲和混聲,對聲區的統一有很大的幫助。用閉口哼唱和開口哼唱交替練習,使聲音逐漸變豎、變圓、變集中,使集中的聲音往頭腔里輸送,以求獲得進一步的頭腔共鳴。 用“恩”字做哼唱練習時,可使前鼻腔硬腭之上感到震動而軟腭前部扯緊。“恩”字位置較靠前,用這個位置歌唱表現為輕型女高音色彩。用“昂”字哼唱,可打開鼻咽腔,使硬腭后部軟腭感到震動,共鳴點適中,鼻、咽、胸三腔同時感到震動,聲音色彩比較明亮,為典型的抒情女高音色彩。用“翁”字哼唱,如:中、東、雍等字,喉位降低,軟腭打開更大,舌根產生震動,胸腔共鳴增多,發聲時有較暗的聲音色彩,這種聲音為戲劇性聲部所特有。萊莉·彭斯在《談歌唱》一書中曾說:“我用哼音歌唱許多音階和練習曲,這種練習對我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階段:“小聲唱” 在哼唱的基礎上,使聲音慢慢地出來,采用小聲唱,使聲音容易集中,歌唱者不緊張,不疲勞,思想也相對的集中,思維也會活躍,有利于主觀的控制和正確狀態的形成,以及使氣息能夠合理地運用。學生通過可自己發聲的反饋,去自覺地建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在此階段,嚴禁大聲歌唱,樹立起正確的小聲唱概念,可以幫助學生調理出舒適、優美、光彩的、規范化的音色,而后通過發聲器官的相互配合,唱出清晰、明亮、輕松的小聲來,這也是聲音訓練的基礎。 小聲唱, 可以避免學習聲樂中的大聲喊叫的毛病,并且也能解決高音唱不上去的問題,對聲音的統一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小聲歌唱可以對吐字不清有很好的幫助;對歌唱的感情有很好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同學不愿意去做小聲唱的練習,急于求成,對老師的要求充耳不聞,從而在聲樂學習道路上,耽誤了時間,走了彎路。教師要給學生強調輕聲歌唱的好處,用道理去說服他們。 
第三階段:“假聲唱法” 每個人都能發出輕而微弱的假聲,假聲的音量和力度都很微弱,聲音效果虛弱纖細,與唱歌音響有一定的距離,但絕不可忽視了它的獨立作用。歌唱者在演唱高音的時候,常常出現發緊、發憋的現象,都是由于沒有很好地練習發假聲的機能。沒有假聲,就不會練出來正確的半聲唱法,也得不到真假混合的大聲,也就不會用頭聲歌唱,表現力也必然很差。 重視練習掌握和運用假聲這一發聲技巧,它會給歌聲的高位置帶來奪目的光彩,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在練習時要注意的是:在嘴前、舌頭上發出像蚊子似的假聲,這是靠提喉、擠卡發出的虛聲,這種聲音只能單獨存在,形成真與假很不協調的音色,不能摻入過渡到頭聲中產生真假混合的聲音,從而導致聲樂學習的失敗。這就需要在學習時一定要分清歌唱中所要求的正確的假聲。假聲的唱法有兩種:一種是從嘴前哼出來的極其微弱的細聲,另一種是喉包里發出的小筒狀的聲音。我認為第一種唱法是不科學的,第二種唱法是科學的。那么如何辨別發假聲的好與壞呢?我們只能從感覺和唱出的音色上來辨別。正確的假聲發源地在震源體上,通過很薄的聲帶邊緣和少量的氣息撫摩著聲帶發出的小振頻的聲音來。應該明確指出,假聲并不是假聲帶所發出的聲音,它絕不是發聲的震源體,它本身也沒有調節的能力,發出來的音量很小、很弱。雖然如此,但它還是利用了發聲各腔體的作用,在整個歌唱聲音中起高位置向導作用。它也是聲帶機能的一種表現,在全部聲音中占百分之二十。

第四階段:“半聲唱法” 這種唱法是在深呼吸的狀態下,保持哼唱狀態的同時,增加聲帶的張力,加強氣息的支持,進一步打開喉嚨,用一定力度的控制能力來發出半聲來,記住在演唱時要用“哼鳴”和“小聲唱”的感覺來帶出半聲唱,否則,聲音就會有改變。半聲唱只是音量上聲音擴大了,其歌唱的感覺并沒有變。 “輕聲唱法”作為一種先解決音質、逐步解決音量的科學的發聲訓練方法,對于歌唱器官在歌唱時的協調活動非常有利。因為歌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運動,正確的歌唱是各發聲器官的協調活動的結果,一個器官的興奮總要伴隨著另一個器官的抑制,如果用喊叫式歌唱,全部注意力不由得便集中到聲帶上,這樣,必然使其他一部分發聲器官與歌唱器官的神經系統難以形成協調的神經聯系,發聲器官的協調活動最終難以實現。而用輕聲唱歌,則極大地減輕了聲帶的負擔,對于協調各發聲器官的活動無疑能起到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