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丸蓯蓉,熟地骨碎補血藤, 仙靈鹿銜萊菔子,骨折頸痛亦奏功 骨質增生丸(中成藥-藤黃健骨丸) 來源:《外傷科學》 本方是建國早期一老中醫獻給國家的良方。制成的中成藥又叫“藤黃健骨丸”。本人用其治療頸椎病導致的疼痛眩暈等癥效果頗佳,且連用數周可較長時間不發作,藥味簡單無毒,可長期使用。有報道,本方治療各種骨質增生病三萬多例,總有效率90%以上,其中增生性脊椎炎效果最為顯著。 古代劑量 【處方】熟地黃2兩,雞血藤1兩5錢,骨碎補1兩5錢,肉蓯蓉1兩,鹿銜草1兩,淫羊藿1兩,萊菔子5錢。 現代劑量(僅供參考) 【處方】熟地黃60g,雞血藤45g,骨碎補45g,肉蓯蓉30g,鹿銜草30g,淫羊藿30g,萊菔子15g。 煎服法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錢。 【用法用量】每服1-2丸,日2-3次。 【功能主治】 養血,舒筋,壯骨。主肥大性脊椎炎,頸椎病,關節間游離體,骨刺,足跟痛,以及筋骨受傷后未能很好修復,而致經常性酸痛者。 以上涉及藥味介紹如下: 1、熟地黃 【來源】本品為生地黃的炮制加工品。 【性味】甘,微溫。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用法用量】9~15g。 2、雞血藤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密花豆(大血藤、血風藤、三葉雞血藤、九層風)的干燥藤莖。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葉,切片,曬干。 【性味】苦、甘,溫。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通絡。用于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9~15g。 3、骨碎補 【來源】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莖。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鱗片)。 【歸經】歸腎、肝經。 【功能主治】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用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 【用法用量】3~9g;鮮品6~15g。外用鮮品適量。 4、肉蓯蓉 【來源】本品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的干燥帶鱗葉的肉質莖。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或剛出土時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曬干。 【性味】甘、咸,溫。 【歸經】歸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于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6~9g。 5、鹿蹄草 【來源】本品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卵葉鹿蹄草的干燥全草。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雜質,曬至葉片較軟時,堆置至葉片變紫褐色,曬干。 【性味】甘、苦,溫。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強筋骨,止血。用于風濕痹痛,腰膝無力,月經過多,久咳勞嗽。 【用法用量】9~15g。 5、淫羊藿 本品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葉淫羊藿、柔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藿、或朝鮮淫羊藿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季莖葉茂盛時采割,除去粗梗及雜質,曬干或陰干。 【性味】辛、甘,溫。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用于陽痿遺精,筋骨痿軟,風濕痹痛,麻木拘攣;更年期高血壓。 【用法用量】3~9g。 6、萊菔子 【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蘿卜.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性味】辛、甘,平。 【歸經】歸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 【用法用量】4.5~9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