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路墩”一詞,主要流行于宣大山西三鎮,在文獻中多與邊墻、邊墩、城堡等軍事建筑相提并論,也為一種防御建筑,是烽火臺四種類型之一的腹里接火臺,其名稱實是時人對當時三鎮所轄腹里接火臺的一種俗稱。目前,在宣大山西三鎮即現在的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北部(大、小晉北)的長城主線以南有大量且保存完好的地面遺存。在綿延萬里,橫亙千年的長城中,火路墩以其特殊的形制和功能在兵戈鐵馬的年代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功用,所以,對火路墩的研究無疑有助于長城學體系的加強與完善。 ![]() 火路墩名稱由來之推斷火路墩,多見于文獻,實是對宣大山西三鎮所轄腹里接火臺的一種俗稱,與邊墻、邊墩、城堡等軍事建筑相提并論,也為一種防御建筑,是烽火臺四種類型之一的腹里接火臺,但為何又稱其為火路墩呢? 首先在九鎮中稱腹里接火臺為火路墩者,多在宣大山西三鎮,此三鎮由于地形的特點,要保證烽火信號的有效傳遞就必須多建烽火臺。筆者曾實地考察過山西北部的火路墩,發現在邊墻和城堡之間以及小城堡和大城堡之間的平原、丘陵上分布著大量的火路墩,并且地勢越平緩,火路墩的數量就越多,這些眾多的火路墩彼此之間組成了一條條嚴密的烽隧線從邊墻延伸至附近的城堡。其次,宣大山西三鎮多戰事,且明軍是單純的防守,特別是明中葉時期,幾乎每年都有多次戰爭的發生,而火路墩作為烽隧的一種,在戰爭頻仍的年代里是戍邊士兵舉放烽火、接傳烽火的載體,正是鑒于火路墩數量之多,分布之密,舉放烽火之頻繁、持續,由此在城墻與城堡之間形成了一條條由“火”組成的“路”,宣大山西的腹里接火臺才被時人形象的稱為火路墩。 ![]() ![]() ![]() ![]() ![]() ![]() ![]() 明初為加強防御,明朝劃定北方邊防劃分了九個防區,從東到西設置九個軍鎮,時稱“九邊”。其中,宣府鎮坐落在京師的右后方,位于薊鎮與大同鎮之間。由于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宣府一直是明朝北邊防御系統中的重中之重。 明朝嘉靖以后,宣大定設總督,統籌宣府、大同、山西三鎮軍政,實行九邊聯防,同時對宣府鎮原有路調整和分割。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分西路為上西路、下西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設南山路。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調整宣府軍事部署,北路分上北路和下北路,分轄白河谷地的北段和南段,少數城堡劃歸中路,分別駐云州、龍門衛、龍門所。中路曾稱中北路,此后為了完善鎮城北防線,中路路城由葛峪堡轉到龍門衛城。至此,宣府鎮正式形成:南山路、東路、上北路、下北路、中路、上西路、下西路、南路八路防守的格局。 宣府鎮長城,除個別地段利用了北魏時所筑長城,絕大多數為明代所筑。自明建文年間至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形成全險,歷經近150年。嘉靖以后,隆慶和萬歷年間,皆對宣府鎮長城進行過多次修復。較大規模的修筑,主要是在嘉靖年間。隆慶和萬歷年間,對宣府鎮長城進行多次修筑,直到明崇禎年間,朝廷仍十分重視宣府鎮長城的修筑,但因明王朝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衰敗,只是對宣府鎮長城個別地段進行了小范圍的修整。 《宣化府志》引《兩鎮三關志》載:“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總督待郎翁萬達以王儀所筑塞垣半已潰記,諸要沖垣墻亦多未備,請先于西路急沖張家口、洗馬林、西洋河為垣七十五里有奇,削垣崖二十二里有奇,塹如之。次沖渡口、柴溝中路葛峪、青邊、羊房、趙川東路永寧、四海冶為坦九十二里有奇,塹十之二,敵臺、月城九十一。”“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萬達又請自西陽河鎮西界臺起,東至龍門所滅胡墩止,為垣七百一十九里,塹如之,敵臺七百一十九,鋪屋如之,暗門六十,水口九。”“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萬達又請自東路新寧墩,北歷雕鸚、長安嶺、龍衛至六臺子,別為內垣一百六十九里有奇,塹如之,敵臺三百有八,鋪屋如之,暗門一十有九,以重衛京師,控帶北路。又請補筑東路鎮南墩與火焰山中空,由鎮南而北而西歷永寧至新寧墩塞垣,以成全險。俱從之。” 《宣化府志》載:“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兵部請浚邊壕,從之。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總督方逢時請筑北路龍門所外邊,起龍門所之盤道墩,迄靖胡堡之大衙口,仰北路之兵由此以入援南山,東路之兵由此以出援獨石,從之。”又載:“神宗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從宣大督撫所請,修南山及中北二路諸邊墩營寨。”`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