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發展至今,茶企們用一盞茶織就了精密的銷售網絡,卻始終過資本市場大門而不入。 即將打破這一尷尬的可能將是瀾滄古茶。這家號稱中國第二大普洱茶產商的公司,日前已在港股進入聆訊前期。早在2020年7月,瀾滄古茶即曾申請在A股IPO,一路跌跌撞撞,最終轉戰了港交所。不止瀾滄古茶。在其前后,中國茶葉、七彩云南、安溪鐵觀音、八馬茶業等均在沖擊IPO途中,但茶行業遲遲沒有迎來“第一股”。我們今天來討論下,販茶是門怎樣的生意?這些毛利率超50%的茶葉品牌,都有哪些秘密? 01 瀾滄古茶視角下的茶產業鏈 雖然茶葉行業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更迭,但其產業鏈卻幾乎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從茶葉到茶水,需要經過種植、采摘、粗加工、(深加工)、包裝、銷售等幾個環節,具體到產業鏈為:1)上游:茶樹培育、茶園種植、茶葉采摘和粗加工、短距離運輸。種植:目前該部分仍保留著農產品的經營形態。一方面,由于茶葉受到不同地域、環境、氣溫和土壤條件影響,各品類分布在不同茶區,因而雖然我國茶品類豐富、種植面積大,但茶區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茶樹喜溫暖濕潤氣候,進而對海拔、坡度、坡向等條件頗為挑剔,故大多種植在丘陵地區,直接加大了種植與采摘環節的機械化難度。以上兩原因可以看出種茶頗有靠天吃飯的意味,算好的利潤經不起風險的推敲,目前該部分還是分散在當地茶農手里,實行包產到戶的粗放式經營模式。粗加工:該部分主要包括采摘、曬青、涼青、搖青、包揉和烘干組成,此部分手工成分高:采摘需甄別茶葉階段,曬青需觀察氣溫變化,搖青、包揉與烘干則講求手法技藝,每一步都難以用工業化代替,屬于賺辛苦錢,同樣有茶農一起完成。根據招股書,原材料占收入比例在15%左右。2)中游:茶葉加工、茶葉包裝、茶葉銷售此部分主要為企業從上游收購毛茶進行委托或自主加工,具體包括包括茶葉的分揀、包裝和銷售,將粗略分類的茶葉再細分為三六九等貼牌售賣。 這是整個產業鏈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環節,毛利率一般穩定在55%-65%,所以這是市場參與者最多的環節。3)下游:零售市場、批發市場這一環節承接中游相對標準化的產品后,經由批發商或者直接通過零售市場觸及消費者。最早是各大茶館、茶樓直接售賣茶水,現在主要為茶企的經銷商或單獨的茶葉零售店,一般茶葉銷售的門店毛利率為20%-25%。總體看來,茶葉產業料較為割裂,上游呈現的分散、薄利和靠天吃飯的特點,只有愿意賺辛苦錢的茶農深度參與,至今保存著農產品的經營特征;而產業鏈中下游直接觸達消費者,有因為常被作為送禮和社交的產品,高毛利吸引最多的玩家。基于此,我們以瀾滄古茶的招股書為例回溯產業鏈,大致可以得到下圖一般的模型。 ![]() 02 一餅茶的議價空間能有7倍左右 實質上,茶產業中游企業的角色始終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從瀾滄古茶業務來看,其主要為從上游采購毛茶,隨后對其進行發酵、分篩、撿剔、拼配、緊壓、包裝,再將成品流轉至下游經銷商。瀾滄古茶在消費市場有兩個主要產品線:頂奢價產品線1966(最高零售價位7.7萬元/千克)與平價產品線茶媽媽(最低4元/杯)。2022年瀾滄古茶共售出618噸茶葉,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其當年平均進貨成本為每千克107.24元,相當于一轉手就按照成本價近7倍售賣。 ![]() ![]() 03 “講故事”是茶葉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當一個產業鏈上所賦予產品的附加價值低時,企業的破解辦法就是“講故事”,講品牌的故事。一杯好茶的衡量標準無外有二,形與味。形需峰苗好、白毫顯、條索緊、身骨重而挺直,這來源于好的茶樹與地理為主;味則需具備淳、滑、甘、潤,這來源于制茶師的精益技術。總的來說,一杯好茶是土地與手掌的味道,因此茶葉品牌高價的支撐點無非是產地與技術兩點。1、產地-樹葉的故事以瀾滄古茶的普洱茶為例,其采購的毛茶分為兩類,古茶樹毛茶與非古茶樹毛茶,古樹茶毛茶因年份久遠、數量稀少而供不應求,所以被市場賦予較普通毛茶更高的價值。有限的資源被大量企業瓜分,而上游分散的農產品經營模式傳導至中游,增加了中游企業擴大茶葉品類的成本和難度,進而導致講高端茶葉故事的企業雖然毛利高,但增長空間有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