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導演高希希有生以來拍得最艱難的一個戲,但也是他現在回想起來甚至還有一些戀戀不舍的戲,這便是《冰雪尖刀連》。 《冰雪尖刀連》改編自軍旅作家蘭曉龍的小說《冬與獅》,由浙江省文投集團旗下浙文影業出品制作,蘭曉龍、陳瓊瓊擔任編劇,高希希執導。 作為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視劇,《冰雪尖刀連》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鋼七連”開赴抗美援朝戰場,執行穿插作戰任務,最終依靠正確指揮,克服艱難險阻,戰勝裝備精良的美軍并獲得關鍵戰役勝利的故事。 自立項以來,該劇獲得各方高度關注,入選了國家廣電總局“我們的新時代”重點片單、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引導扶持項目、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重點資助項目、杭州市文藝精品工程等。 今年幾部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視劇中,《冰雪尖刀連》是進度最快的一部——該劇于今年4月17日順利殺青,8月11日登陸CCTV-1、愛奇藝等多個平臺。 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該劇創作,5月22日,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等相關負責同志赴《冰雪尖刀連》后期制作公司調研攝制工作,并對劇集下一步的修改完善提出了具體建議。 高希希坦言,拍攝雖然緊張艱苦,但是有團隊一起作戰,進入后期都是他一個人的壓力了,反而更加緊張了。“要通過后期這個非常重要的二度創作,讓作品更上一層樓。原計劃做30集,現在為了更緊湊好看,我們把它剪到24集。” ![]() 拍戰爭題材很累,在《冰雪尖刀連》之前,高希希已經接連拍了《大決戰》《破曉東方》這兩部重大的戰爭題材作品,本打算接下來接點拍攝起來相對輕松的劇,但有領導找到了他,他便接下了這個任務。不過在看劇本時他便感到后悔了,深覺自己的膽子過大了,怎么敢接下這樣的戲?!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戰爭被稱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打得最揚眉吐氣的一場戰爭。用高希希的話來說,志愿軍不是說空話的,他們實實在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美帝的鋼鐵洪流。 ![]() ![]() “290萬人入朝參戰,197653人犧牲,這只是戰斗減員。還有30多萬的非戰斗減員,大部分是在旅途中、在埋伏過程中被凍死的。他們都是20來歲的年輕人,還沒有進入戰場就犧牲了。”高希希動情地說,“志愿軍沒有厚棉襖,穿的是薄棉襖。很多戰士打完一場戰下來腳就沒了一只——凍壞了,需要截肢;很多士兵沒有鞋穿,光著腳用破布裹一裹就上了戰場。” ![]() 1950年11月28日,長津湖戰役打響,志愿軍第20軍59師177團的任務是固守死鷹嶺高地,一營六連奉命在死鷹嶺阻擊美軍陸戰第1師南逃。 在零下40攝氏度的極端嚴寒天氣下,全連125個人凍死在死鷹嶺的陣地上。這批戰士是緊急從溫暖的南方進入東北作戰,雖然戰斗力強悍,可依然穿著南方部隊的薄棉衣、單層膠鞋,戴著不戴護耳的布帽子,主要武器就是手榴彈、機槍和步槍,還有少量迫擊炮,但是有70%的迫擊炮因為嚴寒不能使用,與美軍豪華的武器裝備完全無法相比。 “戰士們知道這一去,等待他們的就是犧牲。出發前,戰士們早就是饑寒交迫的狀態。他們問團長'有吃的嗎?’團長跑出去找了一圈,嚎啕大哭,最后掏出一個凍得硬邦邦的土豆。士兵又問'能多給幾個手榴彈嗎?’團長再次落淚,因為手榴彈也沒有多的了。到高地約350米的距離,體能幾乎耗盡的戰士們走了一個半小時。最后他們都犧牲了,但是我們保住了高地。” ![]() ![]() 這些歷史細節無形當中深深感染了主創團隊。“開拍前,我們用了一個月圍讀劇本。每次圍完,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個個淚流滿面。我們都有一個愿望,把這部戲拍好,展現好誰是最可愛的人。” ![]() ▍通過人物表現好“為誰而戰”“為誰而贏” 七連戰士以“三八大蓋”抗擊美軍的飛機坦克,以薄棉服對抗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他們是名副其實以肉身守護國門的獅子。這樣的戰爭與犧牲需要被歷史銘記。在高希希看來,《冰雪尖刀連》的拍攝過程就是向這些英雄學習致敬的過程。 《冰雪尖刀連》以普通戰士伍萬里的視角展開。第七偵察連連長伍千里帶著犧牲于淮海戰役的長兄的骨灰回鄉,決定帶家中頑劣失教的老三伍萬里走正途從軍,歸營時正趕上大軍開赴抗美援朝戰場。七連老兵們久經沙場,新兵蛋子萬里成了七連的拖累。經過一系列艱苦戰斗,伍萬里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戰士,和戰友們一起完成了彪炳史冊的戰績。可除了伍萬里,“鋼七連”其他戰士都犧牲了。 ![]() 大家對于《冰雪尖刀連》的電影版《長津湖之水門橋》已經耳熟能詳。相較于電影,電視劇在時長上有顯著優勢,可以更好地完成群像人物的描寫,講好他們的成長故事。 不僅伍千里和伍萬里,《冰雪尖刀連》構建了豐富的志愿軍戰士群像,每個人物都有獨特性與成長性,通過展現戰士們如何艱難地完成每一個使命,完成人物的升華。 用高希希的話來說,這部劇是以人物帶結構,而拍好這部劇的關鍵是主題擺正,通過人物表現好“為誰而戰”“為誰而贏”這兩大主題。 “一定要把它拍好,讓年輕人真正感受到現在的生活是怎么來的,讓大家真正認識到沒有志愿軍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 志愿軍在戰場上面對的是軍事實力世界第一的美軍,也因此,在高希希看來,不想拍成神劇,就要真實表現出敵人的強大。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志愿軍克服了多大的困難、付出了多大的犧牲,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在視聽呈現上,高希希強調長卷式地、真實地表現戰爭的艱難。從播出的劇集來看,劇中的戰爭場面氣勢恢宏又細節豐富,有近身爆破、槍彈運用等許多細節的呈現,還有體現惡劣戰斗環境的整體描寫。 ![]() ![]() 在表演上,高希希對演員的要求是要貼近人物,要足夠真實。高希希是部隊出身,以前帶過兵,對于軍人的氣質、部隊的氣氛深諳于心,“兵有兵味兒,一舉一動都跟普通人不一樣,走路姿勢筆挺,說話干脆利落。” 為了讓演員們更好地把握軍人的狀態,劇組在拍攝前進行了為期一周半左右的軍訓,拍攝期間也有教官自始至終跟組,對于用槍標準姿勢等作一系列的指導。 在高希希看來,作為一部群像戲,幾位演員都很好地完成了各自的角色。“雖然拍攝很艱苦,但是大家沒有一句抱怨,拍完就都到帳篷里接著討論戲。” ![]() ▍“我很感動,大家沒有一個人叫苦” 戰爭戲是《冰雪尖刀連》的重頭,24集中約有18集左右的戰爭場面。劇中主要的戰爭戲都是在吉林省白山市完成。 2022年底,《冰雪尖刀連》在白山市開機,劇組800多人走入冰天雪地,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極端惡劣環境下,完成了雙組近90天的實景拍攝。 ![]() 極寒天氣是拍攝這部劇最大的困難所在,給劇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拍攝體驗。“這是我有生以來拍攝得最艱難的一部劇,但大家還是堅持過來了,回想起來甚至還有一些戀戀不舍。歸根結底,還是團隊團結得太緊密了,像一股洪流一樣,跟嚴寒搏斗。”高希希說。 據悉,在開機籌備階段,為了最真切地還原故事背景,數百名置景工作人員耗費數月完成了吉林白山場景的搭建。 開機時剛好入冬,氣溫多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不僅冷,還經常下雪。積雪很深,導致活動非常困難,爆破場景拍起來更是困難。劇組有17輛裝甲車,因轉移需要用到吊車,小轉一個場景就要花掉20多萬元。 ![]() ![]() 拍攝要趕進度,但東北的冬天白天極短,早上八九點鐘之后才有合適的天光,下午三四點就不能拍了,因此劇組每天都要跟時間賽跑。劇組住在白山市,每天從酒店到片場往返要花4個多小時。 因為凜冽寒風與持續低溫,設備盡管“全副武裝”卻還是免不了出狀況,電線、傳輸線等設備時常被凍斷線。諸如此類的困難不一而足。 嚴寒也為演員們帶來極大的困難。零下30多攝氏度的雪夜里,演員們趴在雪地拍攝,一拍就是幾個小時。天冷到演員們摸一下槍,手很可能就被黏下一層皮。 還有一場戲,士兵們要脫掉棉襖吊在懸崖上,“拍完都凍壞了,差點兒凍出毛病。”伍萬里的飾演者王子奇是個南方人,只穿了一條單褲就到了劇組,感受到嚴寒后他馬上買了4條褲子,最冷時4條褲子一起穿上都不頂用。 ![]() ![]() 除了極寒天氣,新冠疫情也給劇組的拍攝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高希希說:“開機時還在疫情期間,還沒有解封,當時劇組400多人都陽了……” 拍戲沒有不辛苦的,在高希希看來,這些就是應該的。但這回拍完《冰雪尖刀連》,他忍不住說“沒想到會這么辛苦”。 不過他也表示,這是非常難得的經歷和體驗。跟當年的志愿軍戰士比起來,這些艱難是微不足道的,“也讓我們更加深刻感受到他們的偉大”。 ![]() “我很感動大家沒有一個人叫苦,一起克服了極寒天氣拍攝的困難。希望這部劇可以真誠地表現出當年的英雄們是如何忘我,如何為國英勇犧牲,讓他們的那種精神真正被民眾感受到,讓大家可以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高希希總結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