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桂枝芍藥知母湯 【主治病證】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金匱五·8) 【方劑組成】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一枚(炮) 【方藥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證釋義】本方功能祛風除濕,溫經散寒,養陰清熱。為桂枝湯去大棗加味而成。文中“桂、麻、防風發表行痹;甘草、生姜和胃調中;芍藥、知母和陰清熱;而附子用知母之半,行陽除寒;白術合于桂麻,則能祛表里之濕;而生姜多用,以其辛溫,又能使諸藥宣行也”(丹波元簡《金匱玉函要略輯義》)。本方證是以歷節病日久,正虛風寒濕邪阻痹,化熱傷陰,肝腎不足為主要病機的病證。癥見諸肢節疼痛,關節腫大而變形,身體瘦弱,或頭眩短氣,惡心欲吐,脈弦細弱等。 按 該方用藥較多,說是桂枝湯類方似乎牽強。須知方中有法,故說該方是桂枝湯之法則更切實。 【臨床發揮】本方為治類風濕專方 中醫對痹證的分類不一,看來宜分活動期與靜止期兩類。后者再分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2種。而風濕性者依淫邪之偏盛分風痹、寒痹、濕痹、熱痹4型。類風濕者屬中 醫之歷節、腎痹(骨髂變形)。……近代所謂類風濕關節炎,多謂不治。但歷年我曾以桂枝芍藥知母湯治愈多人。(《趙錫武醫療經驗》5、96頁) 本方可加入“蟲類藥” 對本條方證之病機,據條文所述,必病程較久,正虛邪痹是其基本病機。所謂正虛,為氣血陰陽俱不足;所謂邪痹,為風寒濕熱諸邪郁痹。雜合之病,則需雜合之方施治,故制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這里需要明確,方中知母,并非只是清熱,《本經》謂其“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可見知母具有一藥多效的功能。本主適當加入地龍、全蝎、蜈蚣等
蟲類藥,可增強療效。(《金匱雜病論治全書》86頁) 【醫案舉例】歷節病(類風濕關節炎)楊某,女,40歲。3年前患手足麻木,喜熱怕冷,每著風寒后兩手足關節即疼痛,同時局部皮膚呈現青紫色,經數日 后色漸消失,疼痛也隨之緩解。2年來,雖經治療,但未見顯效。于1962年秋季發展為上下肢關節連續性劇痛。初診(12月9日):四肢大小關節劇烈疼痛,日 輕夜重,陰雨天尤甚,局部腫脹灼熱,汗出,兩手足皮膚呈現青紫色,行步艱難,手指不能彎曲。經常頭眩,惡心欲嘔,胃納不佳,二便正常。有時耳鳴心悸,日晡潮熱,脈短細而數。處方:桂枝、芍藥各15克,甘草、麻黃、淡附子各9克,白術、知母各24克,防風9克。上藥為細末,分10日
服完。二診(12月21日 ):服藥后疼痛腫脹減輕十之五六,手指伸屈較前靈活,灼熱、汗出皆止,頭眩、惡心未發作,耳鳴、心悸、潮熱皆減輕,手足部皮色仍呈青紫,胃納仍不佳,原方再時(日
服量稍增加)。三診(1963年1月17日 ):關節疼痛已減十之八九,其他癥狀完全消失,胃納佳,手足部皮色好轉,但和其他部分比較仍然有別,行走以及縫衣裳做飯靈活自如。仍予前方,再服1個月。共服藥治療2個月。【趙明鏡,《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1):30】 按 此案主癥特點頗似風濕關節炎,即《金匱》所謂“歷節病”。本病中、西醫治療都很棘手。本方治之有如此良效,值得效法。原方為湯劑,此案變通為散劑(宜煎煮數分鐘),膏肓俞病人,切合實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證為病程較久,正虛邪痹是其基本病機。所謂正虛,為氣血陰陽俱不足;所謂邪痹,為風寒濕熱諸邪郁痹。雜合之病,則需雜合之方施治,故制桂枝芍藥知母湯。臨證應針對具體病機,靈活增減方藥劑量,如治熱痹甚者重用知母,可加石膏;治寒痹甚者重用桂、附等。此外,于本方中酌情加入幾味蟲類藥入絡搜邪能增加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