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在蘇聯學習許久的毛岸英回到了延安,與主席重新團聚,但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岸英同志剛落腳沒多久,就因為一件小事惹怒了主席,主席大發雷霆,要求他立即道歉。 故事要從土地革命時期講起,毛岸英原本是跟著母親在老家生活的,后來母親身份暴露,被軍閥逮捕并殺害,舅舅連忙將他與兩個弟弟送往上海的紅色保育園暫居,以躲避迫害。可沒過多久,上海的局勢便驟然緊張起來,保育園被迫關閉,他與弟弟流落街頭,靠著乞討艱難度日。直至1936年,黨組織才將毛家兄弟找回來,并委托民主人士送他們去蘇聯學習、深造。 衛國戰爭期間,岸英同志主動申請上前線抗擊德軍,先后在波蘭等地戰斗,立下了不少軍功,多次受到上級嘉獎。解放戰爭時,中共中央召他回國,臨走前,斯大林同志特地見了他一面,祝愿他以后能再創佳績,并贈與他一支手槍留作紀念。毛岸英到延安的當天,主席異常高興,親自前往機場迎接,當時朱老總正好在延安休養,也跟著主席一起去接機。 岸英同志下了飛機之后,馬上立正向主席等人敬禮,主席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喃喃說了一句“長大了,長大了”。這時,朱老總走上來,主動向毛岸英問好,岸英同志是聽過朱老總的威名的,馬上禮貌回應老總,并稱呼老總為“同志”。主席見狀很不高興,朱老總是人民武裝的核心領導人,是革命的功臣,連自己都要稱呼一聲“老總”,毛岸英怎么能稱呼“同志”。主席馬上糾正兒子,要求他和大家一樣對待朱老總。 但岸英同志卻直言自己在蘇聯的時候,見了斯大林也是稱呼同志,大家都是一個階級的戰友,在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這番話惹怒了主席,主席嚴厲批評了他,要求他馬上做出檢討對朱老總使用敬稱。岸英同志后來經過認真反思,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及時做出了改變和調整。后來,主席安排他去農村參加勞動,接受中下貧農再教育,解放戰爭時,又派遣他到解放區搞土改,積累基層行政經驗。 建國后,他進入一家工廠擔任黨支部副書記,原本他打算在這里大干10年,可朝鮮戰爭的爆發卻改變了他的命運。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步步緊逼,他激憤萬分,當即向主席申請去前線參戰,替新中國守護國門。可主席表示志愿軍是彭老總說了算,要到朝鮮去打美國鬼子,得老總點頭。 某天晚上,毛主席請彭老總吃飯,毛岸英趁機向彭老總委婉表達了想要上戰場的想法,誰料彭老總一口回絕了他,老總直言戰場不是兒戲,時刻都要面對生與死的考驗,而且他也在行政上干習慣了,恐怕一時適應不了部隊的節奏,因此還是待在后方比較好,在工廠工作也是鬧革命嘛,不一定非要去打仗。 但毛岸英卻堅持要去朝鮮,毛主席也出來打圓場,勸說老總收下自己的兒子。既然主席都發話了,老總也就不好再拒絕,但他還是約法三章,要求岸英同志在司令部擔任文職干部,沒有命令不許到前線去。當年10月,岸英同志跟著彭老總去了異國他鄉作戰,當時聯合國軍完全掌握著制空權,每天都在轟炸志愿軍的機要單位。 毛主席對此很是擔憂,一再發電報催促彭老總盡快將司令部搬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以免發生意外。老總收到命令后正準備帶著大家轉移到別處,卻不料敵人的轟炸機突然襲來。岸英同志沒來得及撤離,光榮犧牲。消息傳來,毛主席悲痛不已,他搜集了幾件兒子的遺物,放在一個皮箱子中,擺在臥室最顯眼的位置,想兒子了,就把遺物拿出來看看,以解思念之情。 毛岸英同志是一位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他英勇頑強、堅韌不屈、敢于拼搏,在國家危急的時候,他挺身而出,主動申請上前線抵抗敵人,保家衛國,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長歌。只可惜,他年輕輕就犧牲在了戰場,獨留父親和新婚妻子黯然神傷。如果沒有1950年那次意外,他必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矚目的成就,成為新一代革命青年中的佼佼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