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不動!配速越來越慢!不想跑了!立秋后的上海,也并沒有想象中的涼爽,高溫濕熱的天氣依然給大家的訓練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受高溫高濕天氣的制約,夏天訓練的難度要遠遠大于其他季節,特別是進行長距離訓練時,當“配速”越跑越慢,腦海里經常會出現要不要繼續跑下去的念頭。 答案:當然需要。在運動訓練中,評價每堂訓練課是否有效,不是總看完成數據有多高,更要看這堂訓練課的訓練目的是什么。訓練目的不同,強調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過程必然也不同。 因此,在周期訓練過程中,實際意義上沒有無效的訓練課,每堂訓練課都有它存在的意義。特別是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的耐力訓練,不同的訓練強度所指的訓練目的也是不同的。 所以,大家要科學看待環境對訓練的影響,以及耐力訓練的強度變化,并能夠掌握到不同訓練強度的訓練意義和精髓。接下來和大家一起解讀不同強度的耐力訓練目的。 從馬拉松項目特征看,“耐力”水平幾乎決定馬拉松比賽成績,耐力訓練不僅可以無限提升心肺功能,強化機體耐受力,也是開展其他運動能力的保障。 對于馬拉松運動員,如果耐力基礎不扎實,就開始頻繁進行大強度間歇訓練,會消耗運動員大量的肌糖原,運動員機體就容易過早產生乳酸,乳酸大量積累不僅會導致訓練配速下降,也存在帶來身體出現過度疲勞的風險。 所以,提升訓練強度固然重要,但是訓練“強度”也并非就是越高越好,還是要根據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及不同階段的訓練目的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安排。 從運動負荷強度出發,我們將耐力訓練強度可分為:低強度耐力訓練、中強度耐力訓練和大強度耐力訓練。 低強度耐力訓練的強度:心率135~145次/分左右。低強度耐力訓練所指的就是有氧訓練。訓練目的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提高運動員心肺功能,促進氧的轉運能力;第二提高運動員運動肌利用氧的能力,從而實現有氧代謝供能增強,表現出有氧耐力提高的訓練效果(有氧耐力水平是中長跑運動員提高運動成績的關鍵)。 對于馬拉松運動員,訓練初期采取低強度耐力訓練不僅可以達到較好的訓練效果,還可以降低受傷風險。 低強度耐力訓練適用于:基礎訓練階段,改善技術動作階段,康復訓練階段,以及大運動負荷訓練后身體調整訓練。比如:受傷康復期間,低強度耐力訓練更加穩妥,不僅可以保持基本心肺功能,也讓機體慢慢適應運動負荷,避免傷情反復。 中強度耐力訓練的強度:心率150~160次/分左右。中強度耐力訓練處于有氧和混氧之間。訓練目的:1、鞏固有氧耐力,提升訓練強度;2、讓運動員機體適應比賽強度(馬拉松比賽強度接近于或處于混氧強度);3、為后期發展速度耐力和無氧耐力做支撐。 中強度耐力訓練適用于:貫穿全年周期訓練當中。實踐證明,心率150-160次/分的訓練強度是馬拉松運動員提升耐力水平采取最多的訓練強度,專業馬拉松運動員周末的長距離大課,很多時候也是采取此訓練強度。 相比于無氧訓練,這樣的訓練強度不容易產生身體過度疲勞,身體恢復比較快,可以保證運動員有較長的訓練周期持續鞏固和提升耐力水平。 大強度耐力訓練的強度:心率170次/分以上。大強度耐力訓練處于混氧和無之間練。訓練目的主要是:提升運動員耐乳酸能力(特別是5000米、10000米項目的耐乳酸能力非常重要)和提高運動員最大有氧代謝水平以及代謝清除乳酸的能力,從而促進運動員專項能力的提升。 大強度耐力訓練適用于:耐乳酸訓練和賽前專項訓練階段。心率170次/分以上的訓練強度,是乳酸產生與消除處于平衡狀態的臨界點,是專業運動員能夠維持大運動量訓練負荷的最大平均負荷。 強化耐乳酸能力可以提升運動員中短距離水平,也可以提升機體承受大強度的耐受力。當然,耐乳酸訓練強度要遠遠高于有氧耐力和混氧耐力,大眾跑者在實踐訓練中,要做到運動負荷循序漸進、適量遞增訓練原則。 總而言之,耐力訓練意義非凡,耐力水平也是馬拉松運動員提升運動成績的關鍵,不同強度的耐力訓練都有它的意義。因此在日常訓練中,我們就沒有必要刻意在乎每堂課都要追求高配速,要理性看待配速高低變化。 另外,從運動訓練和運動生理的角度出發,運動員在較長周期訓練中,受訓練環境和訓練系統性等方面的影響,一定會出現競技狀態波動的現象。 比如:高溫天跑不動等。這時候我們唯一可以做好的就是,堅持保持周期訓練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即便配速再慢,也要盡可能完成課表訓練內容,這才是最終取得好成績的基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