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出土秦簡、漢簡中關于納音部分的內容主要應用于擇日、擇時出行。西漢京房(前77—前37年)以六十律相生之法生六十音配合時令、節氣,做天氣變化之類的占算。 相傳李虛中(761—813)所著《李虛中命書》中以納音與干、支合稱三元,謂干支納音之氣,順四柱以定休囚。其原理是將六十甲子分配五行后,按五行生旺原理賦予其不同五行含義以推測吉兇休咎,稱“納音取象”。 命理學中使用的六十甲子納音法,有一套具有一定物象特征的五行文字表述,內容如下:
對于這套具有物像特征的五行描述,一些古代學者認為,“海中金”這類俚語編成歌訣,主要是便于記憶,別無別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納音五行,已經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正五行疊加后的復式五行,其形式與所表達的內容定然與正五行有所不同。若是說天干地支的正五行為二維框架,陰陽一維,五行一維,那么擁有天干地支組合的納音五行至少也是一個三維的框架,甚至更多維。 在《三命通會》、《蘭臺妙選》、《李虛中命書》、《玉照定真經》等諸多祿命古籍中對這些歌訣卻有著更深層復雜的五行推演,以及對自然萬物取象的精辟的見解。
某些數相合之后,變化就從其中產生了。乾是天,坤是地,下乾上坤合為泰卦·······天干為君,地支為臣,干支組合其所納之音生成“納音五行”。所以甲、乙為君,子、丑為臣,甲乙子丑的組合納音五行為金。 納音五行則有五行具象化的不同狀態,如海中的金,雖為金,但若要顯露其金的屬性需要先解決海水的問題,可以選擇用土,因為土克水,但土克水的同時會把金埋掉,同樣顯露不出金;選用火,水多火滅,火多水干,海中金就露出來了。從另一角度來看,甲子、乙丑海中金,雖為金,但顯然不太怕火克,雷電之火則不然。 納音取象是我們研究納音五行,推演干支取象最好的素材,下以納音為金的十二組干支為例:
甲子的納音之象,圣人將其比喻成人的一生。 為什么這么說呢?子丑兩位,陰陽才剛開始孕育,就像人的胚胎狀態,事物的根性還是隱藏的狀態,沒有顯露;到寅卯二位時,陰陽漸漸分開生長,人也是逐漸生長,事物也發展到含苞待放,隱約可見的狀態,就像人的少年之態;到辰已二位時,陰陽之氣強盛,事物風華正茂,就像人到三十、四十歲而立之年后已有立身之本了,有進取上進的事態; 到午未二位時,陰陽已經彰顯溢露,事物已發展至鼎盛,就像人到了五十、六十歲,這一生是富貴還是貧賤已經顯而易見,是興盛還是衰敗也沒有懸念了;到申酉之位時,陰陽之氣漸弱,開始內收,事物發展已到達成熟收割的時候,人已經開始衰老,漸漸進入寂靜狀態,到戌亥之位時,陰陽之氣關閉不再運動,事物回到初始狀態,人進入休息階段(進入墓穴),所有的一切都回歸到最開始的位置。 這里形容的十二宮位,六種狀態就像是五行寄生十二宮的簡化版,可以對照五行寄生十二宮的旺衰變化圖表理解。 ![]() 納音五行如何表述復雜的陰陽五行關系
甲子乙丑為什么取象是海中金呢?因為它們的陰陽之氣還處于蘊藏狀態,只聞其名不見其形,就像人還在母體中的胎兒;壬寅癸卯的陰陽之氣還不足,形態也很單薄弱小,所以稱之為金泊金;庚辰辛已是處于有火、土之地的金,從五行寄生十二宮的狀態看,火土同宮。陰陽之氣已經生發出來,金在土中以礦藏的形式存在,因為土生金,就像處于生養他的地方,庚在正西方,西方為白色,所以叫白蠟金。
到甲午乙未,陰陽之氣已經初具規模,形已成不再單薄,雖混跡于沙中但已有明顯區別,午未之地雖居火旺之地但并不克金,反而是金沐浴、冠帶之地,所以稱之為沙中金;壬申癸酉的陰陽之氣達到頂峰狀態,形與物都已成器,應該適當收斂,鋒芒畢露的尖銳利刃。正是因為申金是金臨冠帝旺之地,又逢壬癸主水的天干,淬火和磨礪以使刀劍堅利,所以取象劍鋒金,是金已達到極致;金到戌亥已開始盛極轉衰,開始隱藏,其形態已經殘破,只能用來做首飾,收藏于閨閣之中,所以庚戌辛亥取名釵釧金。 ![]()
![]() 甲子乙丑為海中金,甲午乙未為沙中金,這兩組天干相同屬木,地支子為水,地支午未為土(午火中藏遁天干己土),所以為“水土之辯”,自子到巳為陽,子午到亥為陰,所以這一組的陰陽之分也很明確。 壬寅癸卯為金鉑金,壬申癸酉為劍鋒金,這兩組天干同為壬癸屬水,地支申酉為金,寅卯為木,所以是“金木之辯”,劍鋒金為剛,金泊金為柔,剛柔之分很明顯了。庚辰辛已為白蠟金,庚戌辛亥為釵釧金,這兩組天干同為庚辛屬金,從干支八卦圖中看,辰巳在巽宮,戌亥在乾宮。 ![]() 納音金的六組取象根據形象、剛柔、方位和用途等方面進行了區分。與其他納音五行相比,納音金的取象也涵蓋了人們能夠感知到的各個方面,同時也考慮了自然界中生物的變化現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