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體表標志在臨床疾病的檢查和治療中應用十分廣泛,在臨床實踐中,如果對體表標志定位不準確,往往會延誤病人的治療,甚至錯過最佳時機。其中神經系統的體表定位對于骨科疾病診斷、手術治療至關重要,但要完全掌握也十分困難。今天給大家整理了一份超詳細的神經系統體表定位,值得學習借鑒! (一)脊神經 共31對: 頸神經 8對 胸神經 12對 腰神經 5對 骶神經 5對 尾神經 1對 脊神經31對,每對脊神經連于一個脊髓節段: 借前根連于脊髓前外側溝; 借后根連于脊髓后外側溝。 前根屬運動性的,后根屬感覺性的,每對脊神經都是由前根和后跟在椎間孔處匯合而成,故脊神經為混合性的。 脊神經 脊神經的典型分支: 脊神經干出椎間孔后分為4支,即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1.脊膜支:也稱竇椎神經,每條脊膜支穿出椎間孔,然后再經椎間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韌帶、椎間盤等處。 2.交通支:為連于脊神經與交感干之間的細支。其中發自脊神經連于交感干的為白交通支;發自交感干連于脊神經的稱為灰交通支,主要與內臟神經有關。 3.后支:為混合性,較細; -肌支:分布于項、背、腰骶部深層肌; -皮支:分布于枕、項、背、腰、骶、臀部的皮膚; -C2后支:粗大-枕大神經 4.前支:粗大,為混合性,分布于軀干前外側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膚。人類胸神經前支保持原有的節段性走行和分布,但其余各部脊神經前支分別交織成叢,形成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 (二)頸從 頸神經 頸叢的組成:由第1~4頸神經前支交織構成。 頸叢的分支: 淺皮支:主要有枕小神經(C2)、耳大神經(C2,3)(上述兩個神經在頭部) 頸橫神經(C2,3):頸前部皮膚 鎖骨上神經(C3,4):頸下部,胸壁上部, 及肩部皮膚。(感覺) 肌支最重要的分支為膈神經(C3~5,以C4為主)。(運動) 損傷后膈肌癱瘓,嚴重者可有窒息。 (三)臂叢 臂叢的組成: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大部分纖維組成。 鄭重聲明:臂叢的體表定位并不十分明確:一個脊髓節段分出N個神經,以及一個神經受N個脊髓節段支配的現象,那是相當的普遍,并且對于脊柱外科的多數疾病,并不涉及某一特定外周神經的損傷。 臂叢的分支 : A.鎖骨上部分支: 1.胸長神經(C5~7):起自神經根,分布于前鋸肌和乳房。損傷此神經,可出現“翼狀肩”。 2.肩胛背神經(C5,6.:起自神經根,分布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3.肩胛上神經(C4,5.:分布岡上肌、岡下肌和肩關節。 B.鎖骨下部分支: 1.肩胛下神經(C5,7.:發自臂叢后束,分布于肩胛下肌及大圓肌。 2.胸內側神經(C5~T1):發自臂叢內側束,分布于胸小肌、胸大肌。 3.胸外側神經 (C5~T1.:發自臂叢外側束,穿鎖胸筋膜,分布胸大肌。 4.胸背神經(C6~8.:發自后束,分布背闊肌。 5.腋神經:發自臂叢后束,伴旋肱后血管穿四邊孔,繞肱骨外科頸,發支分布三角肌、小圓肌;余部纖維稱為臂外側上皮神經,分布于肩部、臂外側區上部的皮膚。 6.肌皮神經(C5~7.:發自臂叢外側束,向外穿喙肱肌,經肱二頭肌與肱肌之間下行,支配該三塊肌,其余纖維在肘關節稍下方穿出深筋膜,移行為前臂外側皮神經,管理前臂外側的皮膚感覺。 7.正中神經(C5~T1.:在臂部一般無分支,在前臂除發出骨間前神經外,支配除肱橈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以外的前臂前群肌及附近關節;在手掌發出返支,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魚際肌;發出3條指掌側總神經,下行至掌骨頭附近又分出指掌側固有神經,沿手指的相對緣行至指尖。正中神經在乎掌,管理手掌的橈側2/3及橈側三個半手指掌側面及中、遠節指背的皮膚感覺,且支配第1、2蚓狀肌。 8.尺神經 (C7~T1):發自臂叢內側束,在肱二頭肌內側溝內下行至臂中分,穿內側肌間隔至臂后區內側,下行至尺神經溝,繼而向下穿尺側腕屈肌,行于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間,發出分支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至橈腕關節上方約5cm處,分出手背支轉向手背,分布手背尺側半和小指、無名指及中指尺側半背面皮膚;本干經屈肌支持帶淺面分淺、深兩支,淺支分布于手掌尺側1/3、小指和無名指尺側半掌面皮膚;深支分布于小魚際肌、拇收肌、骨間肌及第3、4蚓狀肌。 9.橈神經(C5~T1):發自臂叢后束,伴肱深動脈沿橈神經溝走行,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過外側肌間隔至肱橈肌與肱肌之間下行,至肱骨外上髁前方分為淺、深兩終支。在臂部的分支: 一 皮支有臂后皮神經、臂外側下皮神經和前臂后皮神經; 二 肌支分布于肱三頭肌、肘肌、肱橈肌和橈側腕屈肌; 三 肘關節支分布于關節。 終支之一橈神經淺支,行于肱橈肌深面,在前臂中、下1/3交界處轉向背側,至手背分成4-5支指背神經,分布于手背橈側半和橈側二個半手指近節背面的皮膚及關節。另一終支為橈神經深支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后面,移行為骨間后神經,分布于前臂伸肌、橈尺遠側關節、腕關節和掌骨間關節。 10.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C8,T1.:分別發自臂叢內側束,分布相應區域。 以上神經的感覺運動定位都非常的清楚,但是具體的起自哪一節段則比較模糊,因此定位效果并不明顯。 (四)胸神經 前支:共12對,第1~11對各自位于相應肋間隙,稱肋間神經,第12對為肋下神經。 (五)腰叢 腰神經 腰叢的組成:由第12胸神經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經前支及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組成。 腰叢的分支: 髂腹下神經 髂腹股溝神經 股外側皮神經 股神經 閉孔神經 · 髂腹下神經(T12,L1.、髂腹股溝神經(L1. :皮支分布于臀外側區、腹股溝區、下腹部的皮膚、陰囊或大陰唇皮膚,肌支分布于腹壁肌。 L1:體表定位:腹股溝區 · 股外側皮神經(L2,3. :分布于大腿前外側部的皮膚。 · 股神經(femoral nerve) (L2~4.:是腰叢最大的分支,自腰大肌外側緣穿出,繼而在腰大肌與髂肌之間下行,在腹股溝韌帶中點深面進入股三角,分為: 一 肌支:分布于髂肌、恥骨肌、股四頭肌和縫匠肌。 二 皮支:較短的皮支為股中間、股內側皮神經,分布大腿及膝關節前面的皮膚;最長的皮支為隱神經(saphenous nerve),伴隨股動脈入收肌管下行,穿出此管至膝關節內側伴大隱靜脈下行,沿途分布于髕下、小腿內側面及足內側緣皮膚。 · 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 (L2~4):自腰大肌內側緣穿出,貼小骨盆內側壁前行,穿閉膜管至大腿內側,發肌支支配閉孔內肌,長、短、大收肌和股薄肌,皮支分布大腿內側皮膚。 · 生殖股神經(L1,2. 皮支:陰囊(大陰唇)及附近皮膚; 肌支:支配提睪肌。 (六)骶叢 骶叢的組成:由第4腰神經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的腰骶干及全部骶神經和尾神經前支組成。 骶叢的分支: 臀上神經 臀下神經 股后皮神經 陰部神經 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 1.臀上神經(L4~S1. 出梨狀肌上孔,行于臀中、小肌之間,分上、下兩支支配臀中、小肌和闊筋膜張肌。 2.臀下神經(L5~S2. 出梨狀肌下孔,分布于臀大肌。 3.陰部神經(S2~4. 出梨狀肌下孔,繞過坐骨棘經坐骨小孔進入坐骨直腸窩,主要分支有:肛神經、會陰神經、陰莖(陰蒂)背神經,分布于會陰部、外生殖器和肛門的肌肉和皮膚。 4.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L4~S3. 是全身最粗、最長的神經,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腔后,在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下行至股后區,在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和肺總神經兩大終支。 在股后區發出肌支分布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分支: · 脛神經 · 肺總神經 脛神經 脛神經發出的分支: 肌支分布于小腿后群諸肌; 皮支主要有肺腸內側皮神經伴小隱靜脈下行,在小腿下部與肺總神經發出的肺腸外側皮神經吻合成肺腸神經,經外踝后方沿足外側前行,分布于足背及小趾外側皮膚。 肺總神經:分為肺淺神經和肺深神經。 肺淺神經:分布于小腿外側、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膚; 肺深神經:分布于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1、2趾相對緣的皮膚。 (七)脊神經前支 多數脊神經前支交織成叢 附:神經反射檢查的意義 肱二頭肌反射:反射中樞為C5,6; 肱三頭肌反射:反射中樞為C7,8; 橈骨膜反射: 反射中樞為C5,6; 膝跳反射:反射中樞為L2~4(股四頭肌); 踝反射(跟腱反射):反射中樞為S1,2; Babinski及Chaddock征:椎體束病變; Hoffmann征:頸髓病變; 踝陣攣及髕陣攣:意義同腱反射亢進,主要是痙攣癱時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