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719年,尚未弱冠的高適初來長安,他意氣風發,想在這權貴云集的大唐都城謀一番功業,然而,縱使高適的爺爺曾是戰功赫赫的名將,但家道中落的高家早已失去榮光,無人青睞,高適輾轉其中嘗盡冷暖。 長安繁華,才學者眾多,他不過是滄海一粟,殘酷的現實令高適明悟,最終于兩年后失意而歸,自此刻躬耕鄉野,刻苦讀書。他想,只要不斷努力,終有大鵬展翅的一天。 十年后,高適學有所成,開始北上游歷,一路上,他去過邊疆,求過引薦,結交好友,山川漫游。雖仍未聲名遠揚,但已有不凡見地。 于是,公元735年,他決定前往長安參與應試,盡管結果不盡人意,但相比于初來長安時的迷茫無措,此時的高適愈發從容,他來往于知己名流中,赴宴飲酒,詩名漸顯。 皇天不負有心人,公元738年,高適終于迎來他盼望已久的耀眼時刻,因有感于軍中戰事,作詩抒懷,自此一鳴驚人,天下皆知。這首令他一舉成名的佳作,正是《燕歌行》。 《燕歌行》 唐·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公元738年,一位跟從主帥作戰回來的人,寫了一首《燕歌行》,高適讀后大為震驚。當時,契丹多次侵犯大唐邊境,為保家國無數人來到前線,奮勇殺敵。 起初,大唐屢有勝績,然而之后卻節節敗退,原來導致慘敗的原因竟是將領驕奢淫逸醉生夢死,更為可恨的是,其中主帥甚至在戰敗后謊報軍情,貪圖軍功。如此行徑,著實可恨,因而高適于憤慨中,揮毫潑墨,極盡批駁。
![]() 全詩可分為四段,描述了一場戰役的全過程。 第一段從“漢家煙塵在東北”到“單于獵火照狼山”寫出征之景。 伴隨著東北邊境戰事又起,將軍奉命出征,戰士們本就在沙場上所向披靡,皇帝又特意給予他們豐厚賞賜。一路上浩浩蕩蕩,軍鼓揚威,旌旗如云,敵軍已嚴陣以待,大戰一觸即發。 第二段從“山川蕭條極邊土”到“力盡關山未解圍”說戰斗經過。 山河荒蕪無險可憑,如此地勢反而有利于敵軍突襲,因而當胡人騎兵大舉進攻時,我方自會潰不成軍。可笑的是,戰場之上,戰士們仍在前線沖鋒陷陣拼死苦戰,而將領們卻在后方逍遙自在觀賞美人歌舞。驕奢淫逸的主將深受皇恩輕視敵軍,可憐那前方戰士血流成河實難解圍。 第三段從“鐵衣遠戍辛勤久”到“寒聲一夜傳刁斗”寫戰爭背后的萬家之苦。 身披鐵甲的征夫不知道守衛了邊疆多少年,那遠在家中的思婦想必時常淚流滿面。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彼此掛念,不知歸期,不見曙光,不明生死,不言離傷,唯有日夜的巡更生訴說著戰事的蒼涼。 第四段從“相看白刃血紛紛”到“至今猶憶李將軍”說戰敗結局。 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戰士們相互支撐,已然萌發了為國捐軀的就義之心,他們不為個人功勛,唯盼家國安康。可惜,你看不見那戰場拼殺的血淚殘酷,更不明白他們對有勇有謀之將領的渴求。數千年來,戰爭從未停止,然后如李廣一般驍勇善戰、愛護士卒的將領卻寥寥無幾,其中苦澀,難以言表!
![]() 這首《燕歌行》,針砭時弊,慷慨激昂,道出了無數征夫之心,再現了宏大戰爭下的個人悲歡,其中流露的悲憫情懷,令人感慨萬千。 而厚積薄發的高適,終于在不懈努力下,贏得了屬于自己的榮光。此后,雖仍有一段時間的沉寂,但大器晚成,他的路愈發寬廣而明亮。最終不負少年理想,成長為一代名將,守護山河,封侯拜相。 而高適更用一生告訴我們:人生從無平順,或許當下困頓,但只要不忘初心腳踏實地,終能扶搖直上,鯤鵬萬里! ![]() ![]()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