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的政治生涯里,最大的失敗之作應當是引進了有虞部落的領袖——姚重華。 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他的另外一個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舜。 自從舜進入中央政壇以后,堯帝的權力慢慢被架空,對全國的影響力及號召力逐漸減弱。舜更是利用他獨一無二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然資源,先后除去各方政敵,培養出自己的班底,致使堯帝晚年竟然不敢將帝王位置傳給自己兒子,而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禪讓”方式,奉送給了權傾天下的舜。 從我們所知道的黃帝王朝的傳位情況來看,大多是父傳子、弟接兄、侄子替叔父的傳遞情況,舜的這種接班方式,明顯帶有突破傳統、挑戰傳統的意味,其間所深含的政治意義耐人尋味。 但這卻不能保證堯帝本身性命的無憂,關于堯帝的死,史書上雖然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但他所指向的結局卻是一樣一樣的。 《史記》里《帝王世紀》的說法:“堯與方回游陽城而崩。” 那是公元前2258年的事,當時年紀已經是一百一十九歲的堯帝,突然間心血來潮,想要巡查全國各地,在這個交通設施極其匱乏的年代,一位行將就木的老人,竟然有這等的奇思妙想,實在是令人費解。 當走到陽城(河南登封)時,年邁的堯帝終于走不動了,對陰間派遣而來的牛頭馬面繳械投降,乖乖地趕赴陰曹地府。 當時的陽城,還是一個蠻荒地區,離首都平陽(山西臨汾),據統計,即使是直線航空距離也要有二百六十公里。是什么使得一個老人千里迢迢,不辭辛苦,趕往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在支持著他呢? 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回答,最有發言權的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舜帝,也從來沒有向世人公開過其中的謎團。 另一本《竹書紀年》上的說法:“昔堯德衰,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也。” 按照這本書的邏輯,堯帝晚年時被舜大帝囚禁在了堯城(山東鄄城西北七公里故偃朱城),連自己兒子都見不到一面。如此推測,他最終也只能死在這個孤寂的“監獄”里。 權力斗爭從來就是一種泯滅人性的運動,只要卷入其中的人物,都難以幸免。即使后人怎樣去美化,總也不能將其洗涮干凈。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從來沒有中間路線可以選擇。一旦你進入權力中心,戰斗便開始打響,不能退避,沒有彷徨,真正的一條路走到死。 接了堯帝班的舜,最終也沒能笑傲到最后,嘗到了“報應循環”的滋味。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中國歷代帝王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