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 id="cqywy"></del>
  •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del id="cqywy"></del>
  • <strike id="cqywy"><rt id="cqywy"></rt></strike>
    <ul id="cqywy"></ul><cite id="cqywy"><input id="cqywy"></input></cite>
    <tfoot id="cqywy"></tfoot>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兩晉南北朝女子的發式與發飾

       Michael430 2023-09-12
      王倩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大發展、大融合的時代,是人的覺醒的時代〔1〕。在這樣的時代下,女性所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相對要少一些,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且有較多的自由。
      此時期女性的發式與發飾同前代相比,不論樣式、形態或材質,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樣貌,并對后代服飾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本文以考古資料所見兩晉南北朝時期女性的發式和發飾為例,對其種類、特點進行歸納分析,并嘗試解讀它們所映射出的審美、文化及社會等方面的訊息。
      發 式
      發式是指頭發梳成的各種樣式。兩晉南北朝時期女性的發式既有對前代的繼承,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型。擷子髻,干寶所撰《搜神記》中記載 :“晉時,婦人結發者,既成,以繒急束其環,名曰 '擷子髻’。始自宮中,天下翕然化之也。〔2〕
      孫機先生曾指出,在漢晉時代,人們常把一件器物上的小部件或小組成部分稱為 “”,如 “七子鏡” 便取名于鏡背飾七枚乳突狀紋樣,頗似大鏡上又飾七面小鏡子〔3〕。循此似可理解 “擷子髻” 的造型很可能是大發髻帶小髻。這種發型主要流行于西晉,從西晉墓所見陶女俑的發式來看,它的基本造型是將頭發集中于頭頂,盤挽成環狀,然后用繒帶緊緊系束在髻根〔圖1〕。
      Image
      〔圖 1〕擷子髻(圖片采自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新發現的兩座西晉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 3 期,第21 頁,圖四)

      梳 “擷子髻” 女俑主要見于河南洛陽及周邊一帶,如洛陽春都路西晉墓、關林路南西晉墓、谷水晉墓 FM5、關林皂角樹西晉墓和華山路西晉墓 CM2348 等出土的陶女俑〔4〕。擷子髻作為當時的新發型,首先出現并風行于都城洛陽地區,稍后亦傳播至其他地區,山東鄒城西晉劉寶墓和江蘇南京板橋石閘湖西晉墓,均出土了梳有 “擷子髻” 的女俑〔5〕。

      十字大髻,此名稱不見于文獻記載,而是當代學者根據此發型的特點進行的命名。這種發型主要見于東晉都城建康地區(今江蘇南京)墓葬出土的陶女俑〔圖2〕,如南京郭家山東晉溫氏家族墓 M10、南京西善橋東晉泰和四年(公元 369 年)墓等〔6〕。

      Image
      〔圖 2〕十字大髻(圖片采自南京市博物館編《六朝風采》,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 282 頁,圖 226)

      其顯著特點是左右對稱梳一對大發環,中間束一個發髻,呈 “十字” 狀,沈從文先生指出 “婦女作十字大髻,余發下垂過耳邊……和近年南京附近出土東晉、南朝墓婦女俑發髻也多相同處〔7〕。東晉都城貴族女性創新出的十字髻影響頗為廣泛,不僅傳播到了北方地區,陜西咸陽十六國墓 (見圖2) 中出土有類似發髻的女俑〔8〕,而且流行至南朝劉宋早期,如南京前新塘南朝墓等墓葬出土的陶女俑〔9〕。

      飛天髻,又稱飛天紒,《宋書 · 五行志》載 :“宋文帝元嘉六年,民間婦人結發者,三分發,抽其鬟直向上,謂之 '飛天紒’。始自東府,流被民庶。”其特點是在頭頂結發,再于發髻中抽出一束或兩束頭發,彎曲成鬟〔圖3〕。

      Image
      〔圖 3〕《洛神賦圖》中的飛天髻

      此種發型由東府女性首創,東府位于都城建康,“六朝時,建業之地有三城,中為臺城,則帝居也,宮殿臺省皆在焉。其西則石頭城……臺城之東則有東府,凡宰相錄尚書事兼揚州刺史者居之,實甲嘗數千人〔10〕。從考古材料來看,這種發型在整個南朝時期都頗為流行,流行地區也不僅僅局限于建康地區。如江蘇常州南郊戚家村南朝墓畫像磚上的捧博山爐飛仙形象,湖北襄陽賈家沖南朝墓 “郭巨埋兒” 畫像磚上的女性形象與河南鄧縣南朝墓 “貴婦出游” 畫像磚上的女性形象等〔11〕,其發式均為飛天紒。

      單髻,即將頭發上集于頭頂梳成一個發髻。單髻的類型頗為多樣,在時代、地域上都顯示出不同。北魏洛陽地區多見有形似螺殼的螺紋單髻〔圖4〕,如河南洛陽吉利區呂達墓、偃師染華墓、偃師南蔡莊北魏墓和洛陽衡山路北魏墓出土的陶女俑〔12〕。
      Image
      〔圖 4〕螺紋單髻(圖片采自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市吉利區兩座北魏墓的發掘》,《考古》2011 年第 9 期,第48 頁,圖五,4)

      螺紋單髻在北魏分裂之后較為少見。北魏時期還見有扇形單髻,如西安南郊北魏韋乾墓出土的陶女俑形象〔13〕,在東魏鄴城及周邊地區、北周關中地區得以延續,如河南安陽固岸墓地 II 51 號東魏墓〔圖5〕、河北贊皇東魏李希宗墓、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陜西西安北周武帝孝陵、咸陽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女仆俑〔14〕。

      Image〔圖 5〕扇形單髻(圖片采自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陽市固岸墓地II 區 51 號東魏墓》,《考古》2008年第 5 期,第 54 頁,圖五,3)

      北齊時期鄴城地區新出現了月牙髻〔圖6〕,并且頗為流行,如河北磁縣北齊元良墓、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出土的陶女俑皆梳月牙髻〔15〕,此種發髻常見于北齊統治的疆域內,如山西祁縣白圭韓裔墓和江蘇徐州市北齊墓所見陶女俑的發型〔16〕

      Image〔圖 6〕月牙形單髻(圖片采自河南省文物局編《安陽北朝墓葬》,科學出版社,2013 年,彩版二九,3)

      南方地區的女性亦流行梳扇形單髻〔圖7〕,但造型與北方稍有不同,其特點是形似扇,較寬,兩側的頭發下垂,如華為南京基地南朝墓 M36、南京白龍山南朝墓、南京富貴山六朝墓 M1、南京仙鶴門南朝墓和梁朝桂陽王蕭象墓出土的陶女俑〔17〕。

      Image〔圖 7〕扇形單髻(圖片采自南京市博物館編《六朝風采》,第 292 頁,圖 236)

      聳立的發髻很可能是使用了繒布類頭巾來固定,尤其是南朝陶女俑的扇形單髻上可以明顯看到有一條斜痕,似為了表現頭巾包裹折疊的痕跡。
      雙髻,將頭發中分,在頭頂或兩側梳兩個對稱的發髻。就考古資料來看,兩晉時期不多見,雙髻的形式比較簡單,如河南偃師杏園村 M34 西晉墓出土的陶女俑形象〔18〕。雙髻主要流行于南北朝時期,雖然統稱為雙髻,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差別較大。北魏洛陽地區多為圓狀雙髻〔圖 8〕,如河南洛陽孟津北魏侯掌墓、偃師染華墓、偃師前杜樓北魏石棺墓和偃師杏園村洛州刺史元睿墓出土的陶女俑〔19〕,均梳雙小圓丘狀髻。

      Image〔圖 8〕圓狀雙髻(圖片采自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5期, 第42頁,圖五,4)

      北齊鄴城、晉陽、青齊等地則多見月牙狀雙髻〔圖 9〕,如河北磁縣北齊元良墓、山西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太原北齊徐顯秀墓出土陶女俑,以及山東濟南市馬家莊北齊壁畫墓北壁上的侍女〔20〕。

      Image〔圖 9〕月牙狀雙髻(圖片采自磁縣文物保管所《河北磁縣北齊元良墓》,《考古》1997年第 3 期,第 36 頁,圖六,3)

      扇狀雙髻多見于南方地區〔圖 10〕如江蘇常州田舍村南朝墓畫像磚上的侍女形象、江蘇南京靈山南朝墓陶女俑等〔21〕,深受南朝影響的山東臨朐北齊崔芬壁畫墓上的侍女形象也梳有扇狀雙髻〔22〕

      Image〔圖 10〕扇狀雙髻(圖片采自南京市博物館編《六朝風采》,第 295 頁,圖 239)

      外還有條狀雙髻〔圖11〕,如《北齊校圖》中的侍女形象,其頭頂梳短條狀雙螺髻,河南鄧縣南朝墓 “貴婦出游” 畫像磚上的女侍形象梳長條狀雙髻〔23〕。陳后主《三婦艷詞十一首》之一云 :“小婦初兩髻,含嬌新臉紅。” 小婦即年輕婦女,兩髻或為雙髻,考古發現同樣顯示出南北朝時期梳雙髻的主要群體是年輕女性。

      Image〔圖 11〕《北齊校書圖》中梳條狀雙髻的侍女

      兩晉南北朝時期女性的發髻樣式實例無疑多于以上所羅列者。從考古所見資料可以推知,此時期女子發型特征是高髻較為全面地取代了漢代女子的垂髻。高髻對于人體美有一定的幫助,使人看上去更加頎長,還能為臉型做些修正,為美貌加持。峨峨高髻使女子的整體造型顯得高貴華麗又不失飄逸清秀,也迎合了當時普遍追求的審美理想,即講求脫俗的風度神貌,以漂亮的外在風貌表達出高超的內在人格〔24〕
      兩晉南北朝時期女性發式的時尚潮流多為貴族女性引領,高髻一經出現,不僅受當時各階層女性的模仿與追捧,亦開啟了唐代女性各式各樣高髻風行的先河。

      發飾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女性常用發飾來增加自己的風情魅力,包括簪、釵、步搖、鈿等不同類型。制作發飾的材質也有金、銀、銅、鐵、玉等之別。簪,主要用于挽發,插針呈細長狀,由簪首和簪挺兩部分組成,以金、銀材質為主,還見有少量的玉簪。除材質的差別外,簪首的樣式也有不同。
      大多數簪的簪首形制簡單,僅為條狀。少數簪首形狀別致,如南京象山七號東晉墓中女墓主陪葬的金簪簪首呈三角旗幟〔圖 12〕〔25〕。南京仙鶴觀東晉 M2 高崧夫人謝氏隨葬的三件金簪,其中一件簪首呈圓球狀,一件簪首呈鉞形〔圖13〕〔26〕。
      Image〔圖 12〕旗形金簪長 12.8 厘米東晉時期南京象山 M7 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圖片采自南京市博物館編《六朝風采》,第 178 頁,圖 141)
      〔圖 13〕鉞形金簪長 15.4 厘米東晉時期 南京仙鶴觀 M2 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圖片采自南京市博物館編《六朝風采》,第 178 頁,圖 139)

      簪首呈兵器鉞狀的還見于南京人臺山東晉王興之妻子宋和之棺內頭部出土的一件金簪〔27〕。這可與《晉書·五行志》中的相關記載相印證 :“惠帝元康中,婦人之飾有五兵佩,又以金銀玳瑁之屬,為斧鉞戈戟,以當笄。〔28〕

      釵,主要用于固發,由頭和股兩部分組成。兩晉南北朝時期最常見的是金銀制成的折股釵,亦有少量玉釵〔圖14〕,基本樣式是細圓的一根金絲或銀絲彎過來,折過來的兩股為釵腳,起拱處為釵梁。

      Image〔圖 14〕玉釵長 8.36 厘米,寬 2.4 厘米北周建德三年(公元 575 年)固原原州區南郊鄉田弘夫婦墓出土寧夏固原博物館藏(圖片采自寧夏固原博物館編《固原歷史文物》,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 131 頁

      釵腳有短有長,長者在 20厘米上下,短者約略 10 厘米,或者更短。長短釵通常配合使用,例如南京象山東晉王丹虎頭部見有 13 根金釵,其中 根扁頭,較長,約長 24 至 26 厘米,其他 根寬頭,長短粗細不一,可能為一套〔29〕。貴州平壩馬場一座未被盜擾的六朝墓中,棺內頭部可見當時釵、簪組合使用的方式〔圖15〕〔30〕。釵梁有寬有窄,考古所見者絕大多數為素面無紋。

      Image〔圖 15〕簪釵組合(圖片采自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貴州平壩馬場東晉南朝墓發掘簡報》,《考古》1973 年第 6 期,第 351 頁,圖一五)

      遼寧朝陽北票喇嘛洞三燕墓地出土一支金釵,長 10 厘米,釵梁上穿兩孔,孔間綴一只展翅的鴻雁〔圖16〕〔31〕,是此時期不多見的一例。折股釵之外,還有一種三子釵〔圖17〕,兩端呈三叉形,中間叉頭端有小圓孔,兩外側叉呈齒形,多為銅質,在西晉貴族婦女墓常見,如河南洛陽徐美人墓、山東鄒城西晉劉寶夫婦墓等〔32〕。東晉早期偶有發現,如南京北郊郭家山溫嶠夫婦墓〔33〕。
      Image〔圖 16〕金雁釵長 10 厘米,寬 2.6 厘米三燕時期(公元 4-5 世紀)北票喇嘛洞 IM10 出土(圖片采自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三燕文物》,遼寧出版社,2002 年,圖版 41,16)
      〔圖 17〕銅三子釵線圖長約 15 厘米,寬約 5 厘米西晉時期山東鄒城西晉劉寶夫婦墓出土(圖片采自山東鄒城市文物局《山東鄒城西晉劉寶墓》,《文物》2005年第 1 期,第 21 頁,圖五四,16)

      步搖,《釋名·釋首飾》曰 :“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關于步搖的具體形制,《后漢書·輿服志》中記載皇后謁廟服時佩戴的首飾 :“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 '副笄六珈’ 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珰,繞以翡翠為華云。〔34〕
      目前尚未發現此種步搖的實物,其具體樣式并不明晰。揚之水先生指出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帛畫所繪墓主人,頭上插一枝花樹般的飾物,似即步搖之屬,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中的步搖〔圖18〕,與之十分相〔35〕。

      Image〔圖 18〕《女史箴圖》中的步搖形象

      遼寧遼西地區的三燕鮮卑人墓地出土了十余件金步搖〔36〕,它們的形制大體相同 :下為山題,上為枝條伸展的花樹,花樹的每根枝條都繞出若干圓環,每個圓環內懸綴搖葉〔圖19〕。孫機先生認為遼寧三燕墓地出土的金步搖與阿富汗席巴爾甘公元 世紀大月氏墓出土一件金步搖極為相似,前者很可能深受后者影響〔37〕。
      如此,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便可見到兩類步搖,即華夏傳統的步搖和胡人傳統的步搖。兩者最大的差異在于 :華夏式步搖帶有釵腳用來插戴,而胡人傳統的步搖卻必須依附于冠,如《晉書》中所稱 “時燕代多冠步搖冠〔38〕
      Image
      〔圖 19〕金步搖通高 27.2 厘米展寬 24 厘米三燕時期朝陽甜草溝 M1 出土(圖片采自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三燕文物》,圖版 29,1)

      此時期,完整的華夏式簪釵步搖雖尚未發現,但作為步搖構件的一端有細孔的心形金搖葉在高等級女性的隨葬品中并不罕見,如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 M2 崧夫婦墓、南京果園謝琰夫婦墓等〔39〕。
      金珰,《后漢書·孫穆傳》“假貂珰之飾,處常伯之任”,李賢注 :“珰以金為之,當冠前,附以金蟬也。〔40〕
      附蟬為紋的金珰在兩晉南北朝時也頗為流行。韋正先生指出,金珰不僅是男冠上的裝飾,女性亦可以使用〔41〕。女官可以佩戴珰,《晉書·禮志上》中有記載,皇后親蠶時 “女尚書著貂蟬佩璽陪乘〔42〕。《鄴中記》曰 :“石虎征討,所得婦女美色萬余,選為女侍中,著貂珰,直皇后。〔43〕
      《北史》中亦有記載,“神龜元年,詔加女侍中貂蟬,同外侍中之飾〔44〕
      在這一時期的數座女性墓葬中見有出土〔圖20〕,如甘肅敦煌新店臺前涼氾心容墓、南京仙鶴觀M6 和南京郭家山溫式之墓等出土的金珰〔45〕,其主人都可以確定為女性。

      Image

      〔圖 20〕金珰高 5.5 厘 米, 上 寬 5.2 厘 米,底寬 4.5 厘米東晉時期南京仙鶴觀 M6 出土(圖片采自南京市博物館編《六朝風采》,第 181 頁,圖 145)

      花鈿,整體造型似花朵。六出梅花狀小金鈿實物多出自東晉南朝墓中〔圖21〕,出土數量與墓主的身份地位成正比,如江蘇鎮江諫壁磚瓦廠東晉劉碩之妻徐氏墓出土 件、南京郭家山東晉溫氏家族墓 M1 出土多達 25 〔46〕

      Image〔圖21〕金鈿直徑約 1.8 厘米東晉時期南京郭家山溫氏家族墓M1出土(圖片采自南京市博物館編《六朝風采》,第 182 頁,圖 146)

      東魏茹茹公主出土的一件金花鈿較大,整體造型如蓮瓣,表面飾花蔓,其間透雕蓮花化生童子及伎樂天人,還鑲嵌珍珠、琥珀和寶石〔47〕〔圖22〕。根據花鈿是否帶腳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腳,類似簪釵一般可直接插于發髻上,如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所言:“縈鬟起照鏡,誰忍插花鈿。” 另一類是無腳,使用時可能是通過其上的小孔,輔以簪釵等固定在發髻上。
      Image〔圖22〕金花飾長 10 厘米東魏時期磁縣茹茹公主墓出土(圖片采自王永晴、王爾陽《隋唐命婦冠飾初探——兼談蕭后冠飾各構件定名問題》,《東南文化》2017 年第 2 期,第 79 頁,圖三)
      博鬢,一般成對使用,稱為兩博鬢,又作二博鬢。據揚之水先生考證,博鬢為冠下兩側夭蟜外卷的飾物,其造型來源是先秦時代 “卷發如蠆” 的發式,即兩鬢發外卷,是由發式演變成的飾物。自隋代開始進入禮制,《隋書·禮儀志》中記載,皇后、皇太后、三妃、美人、才人、皇太子妃,首服皆有二博鬢,之后博鬢的使用便為歷代相沿〔48〕。洛陽龍門石窟北魏文昭皇后禮佛圖中皇后頭戴蓮花冠,冠下兩側各有一外卷飾物,即是博鬢形象〔圖23〕

      Image〔圖 23〕龍門石窟《文昭皇后禮佛圖》中蓮花冠及博鬢

      揚之水先生在文中列舉的目前所見較早的博鬢實物皆為唐代,如揚州隋煬帝墓出土蕭后、西安唐閻識微夫婦墓出土閻妻裴氏所用博鬢〔49〕〔圖24〕。事實上,博鬢的實物可能出現得更早,北齊東安王婁叡夫婦墓出土的一件金花飾品亦是博鬢〔50〕〔圖25〕

      Image〔圖 24〕蕭后冠右博鬢光影像(圖片采自楊軍昌等《江蘇揚州市曹莊 M2 隋煬帝蕭后冠實 驗 室 考 古 簡 報 》,《 考 古 》2017 年 第 11 期, 第 71 頁,圖一二)

      Image〔圖 25〕博鬢殘長 15 厘米北齊時期太原婁叡夫婦墓出土(圖片采自王永晴、王爾陽《隋唐命婦冠飾初探——兼談蕭后冠飾各構件定名問題》,《東南文化》2017 年第 2 期,第 84 頁,圖九)

      此件金花飾長十余厘米,與蕭后、裴氏所用博鬢長度相當,在造型上也頗為相似,且使用者皆是等級頗高的貴族女性。女性的裝扮往往是社會風貌的縮影,博鬢首先在北朝創制,自然離不開此時期獨特的文化氛圍。北朝女性身處胡漢交融的相對開放風氣中,可以走出閨閣直接參與政治經濟活動,她們的地位空前提高。
      在多元社交活動的需求下,除了因各種場合梳妝打扮外,如何在男權社會中具象地表現自己的態度、力量及訴求,物化自己的權力與地位,無不推動著北朝女性勇于創造新樣頭飾。
      風帽,多見于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地區的墓葬,是鮮卑女性常見的頭飾。如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雁北師院M52 和宋紹祖墓等出土的陶女俑〔51〕,頭戴風帽,其形制為上面有高高的圓頂,由四片縫成,帽子后面披一條巾帕,垂至肩頭〔圖26〕

      Image〔圖 26〕頭戴風帽的陶女俑北魏時期大同雁北師院 M2 出土(圖片采自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編《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8 年,彩版二一,4)

      北魏孝文帝改行漢族衣冠以后便不再流行。這種風帽是普通鮮卑女性的頭飾,鮮卑貴族女性頭飾則頗為金貴華麗,如《晉書 · 吐谷渾傳》記鮮卑族婦女 “以金花為首飾,辮發縈后,綴以珠貝〔52〕,其具體樣式有待日后的考古發現。發飾是插于發髻,具有綰發、固定、修飾作用的飾物。而從考古所見的實物與圖像資料中還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聳立的高髻再佩戴上金銀及各色珠寶制成的華麗發飾,是兩晉南北朝時期貴族女性群體頗為流行的視覺景觀,與平民女性的簡約和樸素形成鮮明對比,也就是說不同的等級地位,其所能佩戴的飾品差異顯著,而且飾品本身的材質,像是金銀、珠玉等制成的飾品,同樣也成為滿足奢侈、炫耀的工具從而作為財富、身份的表征。在注重尊卑貴賤的禮制傳統下,發飾所具有社會功能比它的實用和審美意義更重要。

      結語

      在人之身,冠為上飾”,在古人看來,身體的各部分裝飾中,發型和頭飾最能引起關注。各階層女性雖然在等級地位、經濟實力等方面差別顯著,但都會自覺不自覺地依循當時風潮搭配最新的裝扮。

      一般而言,宮廷或京師的女性通常為創新發式和發飾之源,而后普及到全國上下,所謂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號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上流社會、名門望族的女性引導時尚風向,較低階層的女性則追逐模仿最新的潮流。時代形塑了女性的發式與發飾,與此同時它們又用自己的方式言說著時代。

      發型和頭飾是古人生活中具有標識意義的景觀,自然最受重視,其呈現和隱藏的信息都值得關注。法國學者羅蘭·巴特曾指出 :“服飾應該看作是一種風俗習慣,應該在社會層面來加以研究,而不能僅僅是停留在美學或是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歷史學家或社會學家不能僅僅研究品味、潮流和方便性。他們應該厘清、協調并且解釋那些(出現在服裝史)中的整合、運作、限制、禁止以及抵觸的規律。他們要研究的不是圖像,或者風俗的特征,而是關系和價值。〔53〕

      本文所揭示的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深潛的諸如社會關系和價值體系等信息需另文專門探討。

      文章來源:美在成久
      作者:王倩,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現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 1?〕 李澤厚 . 美的歷程 [M]. 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17: 79-87.

      〔 2?〕 [ 晉 ] 干寶撰 , 王利鎖注說 . 搜神記 [M]. 開封 : 河南大學出版社 , 2017: 203.

      〔 3?〕 孫機 . 三子釵與九子鈴 [ J]. 文物天地 , 1987(6).

      〔 4?〕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 . 洛陽春都路西晉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2000(10);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河南洛陽市關林路南西晉墓 [ J]. 考古 , 2015(9);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 . 洛陽谷水晉墓(FM5)發掘簡報 [ J]. 文物 , 1997(9);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 洛陽關林皂角樹西晉墓 [ J]. 文物 , 2007(9);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 . 洛陽華山路西晉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2006(12).

      〔 5?〕 山東鄒城市文物局 . 山東鄒城西晉劉寶墓 [ J]. 文物 , 2005(1);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 . 南京板橋鎮石閘湖晉墓清理簡報 [ J]. 考古 , 1965(6).

      〔 6?〕 南京市博物館 . 南京市郭家山東晉溫氏家族墓 [ J]. 考古 , 2008(6); 葛治功 . 南京西善橋東晉泰和四年墓清理簡報 [ J]. 考古通訊 , 1958(4).

      〔 7?〕 沈從文 .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M]. 上海 : 上海書店出版社 , 2002: 240.

      〔 8?〕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咸陽十六國墓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2006.

      〔 9?〕 南京市博物館 . 南京前新塘南朝墓葬發掘簡報 [ J]. 文物 , 1989(4).

      〔?10?〕 [ 清 ] 趙翼撰 , 曹光甫校點 . 廿二史札記 ( 卷八 “建業有三城” 條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1: 152-153.

      〔 11?〕 常州市博物館 . 常州南郊戚家村畫像磚墓 [ J]. 文物 , 1979(3); 襄樊市文物管理處 . 襄陽賈家沖畫像磚墓[ J]. 江漢考古 , 1986(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 . 鄧縣彩色畫象磚墓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1958.

      〔 12?〕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 河南洛陽市吉利區兩座北魏墓的發掘 [ J]. 考古 , 2011(9); 偃師商城博物館 . 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 [ J]. 考古 , 1993(5); 偃師商城博物館 . 河南偃師南蔡莊北魏墓 [ J]. 考古 , 1991(9);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 . 洛陽衡山路北魏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2009(3).

      〔 13?〕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 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2009(5).

      〔 14?〕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河南安陽市固岸墓地 II 區 51號東魏墓 [ J]. 考古 , 2008(5); 石家莊地區革委會文化局文物發掘組 . 河北贊皇東魏李希宗墓 [ J]. 考古 , 1977(6); 磁縣文化館 . 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1984(4);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 咸陽市考古研究所 . 北周武帝孝陵發掘簡報 [J]. 考古與文物 , 1997(2); 贠安志 . 中國北周珍貴文物——北周墓葬發掘報告 [M]. 西安 :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 1993.

      〔 15?〕 磁縣文物保管所 . 河北磁縣北齊元良墓 [ J]. 考古 , 1997(3); 河南省博物館 . 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1972(1). 

      〔 16?〕 陶正剛 . 山西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 [ J]. 文物 , 1975(4); 徐州博物館 . 江蘇徐州市北齊墓清理簡報 [C]// 考古學集刊 , 第 13 集 , 2000: 222-237.

      〔 17?〕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 華為南京基地南朝墓 M36[ 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 2015(12); 南京市博物館 , 棲霞區文管會 . 江蘇南京市白龍山南朝墓 [ J]. 考古 , 1998(8); 南京市博物館 , 南京市玄武區文化局 . 江蘇南京市富貴山六朝墓地發掘簡報 [ J]. 考古 , 1998(8); 南京市博物館 . 南京郊區兩座南朝墓 [ J]. 考古 , 1983(4); 南京博物院 . 梁朝桂陽王蕭象墓 [ J]. 文物 , 1990(8).

      〔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 . 河南偃師杏園村的兩座魏晉墓 [ J]. 考古 , 1985(8).

      〔?19?〕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 洛陽孟津晉墓、北魏墓發掘簡報 [ J]. 考古 , 1991(8); 偃師商城博物館 . 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 [ J]. 考古 , 1993(5);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 . 偃師前杜樓北魏石棺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2006(1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 . 河南偃師縣杏園村的四座北魏墓 [ J]. 考古 , 1991(9); 洛陽博物館 . 洛陽北魏楊機墓出土文物 [ J]. 文物 , 2007(11).

      〔?20?〕 陶正剛 . 山西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 [ J]. 文物 , 1975(4);磁縣文物保管所 . 河北磁縣北齊元良墓 [ J].考古 , 1997(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2003(10); 濟南市博物館 . 濟南市馬家莊北齊墓 [ J]. 文物 , 1985(10).

      〔?21?〕 常州市博物館 , 武進縣博物館 . 江蘇常州南郊畫像、花紋磚墓 [ J]. 考古 , 1994(12); 南京市博物館 . 南京市靈山南朝墓發掘簡報 [ J]. 考古 , 2012(11).

      〔?22?〕 臨朐縣博物館 ,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山東臨朐北齊崔芬壁畫墓 [ J]. 文物 , 2002(4).

      〔?2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 . 鄧縣彩色畫象磚墓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58.

      〔?24?〕 同注 [1].

      〔?25?〕 南京市博物館 . 南京象山 5 號、6 號、7 號墓清理簡報 [ J]. 文物 , 1972(11).

      〔?26?〕 南京市博物館 . 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墓 [ J]. 文物 , 2001(3).

      〔?27?〕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 . 南京人臺山東晉興之夫婦墓發掘報告 [ J]. 考古 , 1965(6).

      〔?28?〕 [ 唐 ] 房玄齡撰 . 晉書 : 卷二七 : 五行志上 [M]. 北京 : 中華書局 , 1974: 824.

      〔?29?〕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 . 南京象山東晉王丹虎墓和二、四號墓發掘簡報 [ J]. 考古 , 1965(10).

      〔?30?〕 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 , 貴州平壩馬場東晉南朝墓發掘簡報 [ J]. 考古 , 1973(6).

      〔?31?〕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三燕文物精粹 [M]. 沈陽 : 遼寧人民出版社 , 2002: 圖一六 .

      〔?32?〕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 洛陽曹魏正始八年墓發掘報告[ J]. 考古 , 1989(4); 山東鄒城市文物局 . 山東鄒城西晉劉寶墓 [ J]. 文物 , 2005(1).

      〔?33?〕 南京市博物館 . 南京北郊東晉溫嶠墓 [ J]. 文物 , 2002(7).

      〔?34?〕 [ 南朝宋 ] 范曄撰 . 后漢書 : 卷一二〇 : 輿服志下·后夫人服條 [M]. 北京 : 中華書局 , 1965: 3676-3677.

      〔?35?〕 揚之水 . 中國古代金銀首飾 :第一卷 [M]. 北京 : 故宮出版社 ,2014: 34.

      〔?36?〕 陳大為 . 遼寧北票房身村晉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1960(1); 黎瑤渤 . 遼寧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 J]. 文物 , 1973(3).

      〔?37?〕 孫機 . 步搖、步搖冠與搖葉飾片 [ J]. 文物 , 1991(11).

      〔?38?〕 [ 唐 ] 房玄齡撰 . 晉書 : 卷一〇八 : 慕容廆載記 [M].北京 : 中華書局 , 1974: 2803.

      〔?39?〕 南京市博物館 . 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墓 [ J]. 文物 , 2001(3); 南京博物院 . 江蘇溧陽果園東晉墓 [ J]. 考古 , 1973(4).

      〔?40?〕 [ 南朝宋 ] 范曄撰 . 后漢書 : 卷四三 : 朱暉傳附孫穆傳 [M]. 北京 : 中華書局 ,1965: 1472.

      〔?41?〕 韋正 . 金珰與步搖——漢晉命婦冠飾試探 [ J]. 文物 , 2013(5).

      〔?42?〕 [ 唐 ] 房玄齡撰 . 晉書 : 卷一九 : 禮志上 [M]. 北京 : 中華書局 , 1974: 590.

      〔?43?〕 [ 北宋 ] 李昉等編 . 任明 , 朱瑞平 , 聶鴻音校點 . 太平御覽 : 第 6 卷 : 卷六八八《服章部五》“貂蟬 “條 [M].石家莊 :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393.

      〔?44?〕 [ 唐 ] 李延壽撰 . 北史 : 卷一八 : 任城王云傳附子澄傳 [M]. 北京 : 中華書局 ,1974; 661.

      〔?45?〕 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組 . 敦煌晉墓 [ J]. 考古 ,1974(3); 南京市博物館 . 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墓 [ J]. 文物 , 2001(3); 南京市博物館 . 南京市郭家山東晉溫氏家族墓 [ J]. 考古 , 2008(6).

      〔?46?〕 鎮江博物館 . 江蘇鎮江諫壁磚瓦廠東晉墓 [ J]. 考古 , 1988(7); 南京市博物館 . 南京北郊郭家山東晉墓葬發掘簡報 [ J]. 文物 , 1981(12).

      〔?47?〕 磁縣文化館 . 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 1984(4).

      〔?48?〕 揚之水 . “博鬢” 造型溯源 [N]. 文匯報 , 2019-03-29-W10.

      〔?49?〕 楊軍昌等 . 江蘇揚州市曹莊 M2 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簡報 [ J]. 考古 ,2017(11); 蕭后卒于唐貞觀二十一年 ( 公元 647 年 ),詔以皇后禮合葬于煬帝陵,此博鬢當為唐物 ;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 西安馬家溝唐太州司馬閻識微夫婦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2014(10).

      〔?50?〕 王永晴 , 王爾陽 . 隋唐命婦冠飾初探——兼談蕭后冠飾各構件定名問題 [ J]. 東南文化 ,2017(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 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 太原市北齊婁叡墓發掘簡報 [ J]. 文物 ,1983(10). 

      〔?51?〕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 ,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 .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 [ J]. 文物 , 1972(3);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 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

      〔?52?〕 [ 唐 ] 房玄齡撰 . 晉書 : 卷九七 : 四夷傳·西戎傳附吐谷渾傳 [M]. 北京 : 中華書局 , 1974: 2538.

      〔?53?〕 轉引自湯曉燕 . 革命與霓裳 :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中的文化與政治 [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 2016:9.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熟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AV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 校园 欧美 国产 另类|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喷潮|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色屁屁WWW免费看欧美激情|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 亚洲精品色无码AV试看| 成人精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再热青青青|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777米奇| 久女女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6080| 内射女校花一区二区三区| 老王亚洲AV综合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 第一精品福利导福航|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 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碰碰碰视频播放| 国产日韩入口一区二区|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