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學習不可謂不努力,有時候我看了都覺得動容,但成績遲遲不見提高。 想到前段時間某知名帶貨主播怒懟粉絲:“有時候找找自己的原因,這么多年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 但是一個人的成功,只憑認真就夠了嗎?如果這樣,那些長年奔波的貨車司機、那些凌晨上班的保潔員,他們應該是最有錢的人。 遺憾的是,很多時候,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未必優秀。 除了天賦差距外,我們不得不承認,成績不好,那么在學習方法或者對申論的認知上,必然存在某種關鍵,沒有被發現和突破。 而這些人,一旦找到這個關鍵,成績就可能突飛猛進。 關于學習方法的文章,網上鋪天蓋地都是,所以我想從認知角度,結合閱卷經驗,談談對申論的一些看法。 今天先說審題,簡單講四點,由于篇幅限制,想到哪里說哪里,不求全也不求精,否則兩萬字也未必夠用。 一要學會靜下心 看似一句廢話,但卻是申論的基礎,也是被許多人忽視的地方。 快餐時代,我們習慣了一目十行,在龐大的信息世界中,攫取有用的信息。 但申論恰恰相反,從申論大綱就可以看出,典型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命題人惜字如金,恨不得用一個字就把所有意思都表達出來。 我曾經寫過一篇萬字長文來分析大綱那兩百多字,依然感覺分析的不夠透徹,具體發在知乎上,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這一特點,依然體現在題目當中,很多時候,一個不注意,就掉進了陷阱。 所以,我們在閱讀題目的時候,一定要字斟句酌,從題干到要求,不漏一字。 二要學會審問題 申論的題目通常由問題和要求兩部分組成,問題是核心。 關于問題,其實有許多細節,乃至于陷阱。我們簡單說幾個比較重要的。 一是弄清楚問的是什么。 比如2019年國考副省級第一題: 根據“給定資料1”,概括s市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的舉措。 這個題目問的是“s市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的舉措”,不是生態宜居,也不是產業興旺,材料中有許多涉及到生態方面的內容,部分考生就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覺得都是答案,導致最后字數不夠用,或者抄錯了材料。 二是弄清楚有幾問。 這個就比較常見了。 有些題目非常明確的告訴你有幾問,比如2020年國考副省級: 根據“給定資料2”,請你談談 G 省在推進糧食產業發展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并逐一說明這些問題都是如何解決的。 顯然要求考生回答問題和對策。 但有些題目是隱藏在其中的,比如2023年國考副省級第四題: “給定資料5”中調研組擬向樂原市政府匯報調研情況,匯報的重點是如何借鑒“給定資料4”中的N市和M市的經驗,促進與新遠眼鏡公司的合作以及樂原市相關產業的發展,請你為調研組草擬匯報的主要內容。 這個題目就屬于比較隱晦的,大家看這句話“促進與新遠眼鏡公司的合作以及樂原市相關產業的發展”,顯然是告訴我們,要回答兩個問題: 一是如何促進與眼鏡公司的合作,二是如何促進樂原市的產業發展。 實際上,這里還有一個隱藏含義,就是提示了答案的邏輯,讓考生分成兩部分去寫這篇小文章。 為什么這樣說? 主要還是由閱卷規則導致的,閱卷對速度是有一定要求的,通常在規定時間內一定要完成閱卷,而這個時間往往很短,導致閱卷速度很快。 所以閱卷的時候,我們要盡可能清晰的把答案展示給閱卷人,讓閱卷人一眼就能找到你的答案重點。而不是把兩個問題混淆在一起,去考考閱卷人的眼力,他們極有可能缺乏這份耐心和時間。 當然關于問題,還有許多要注意的細節,比如題目是要求概括還是分析或者是歸納,由于篇幅限制,就簡單說這些。 三要學會審要求 每個申論題目,在問題下面,都有若干要求。 最常見的比如準確、全面、有條理、邏輯清晰等等。 實際上這些要求也非常重要。 比如題目要求中,但凡有“準確”兩字的,那么不要猶豫,答案基本都是來自于材料的原文原字,盡可能不要做任何加工。 因為在動輒數十萬的考生大軍中,如何評判準確二字,即便是專家教授,可能答案也不一致,無法服眾。在這種情況下,采用材料的原文原字,是最有說服力的選擇,而申論材料,大多都是經過命題人加工的,本身就具備了“準確”的特質。 再比如在許多分析題中,都有觀點明確的要求。 那么什么叫做觀點明確呢?在申論大綱中,對綜合分析能力的描述如下: 要求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內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 前半部分講的都是如何得出觀點,最后一句話是對觀點的要求,做出合理的推斷或者評價。 那么什么事合理的推斷或者評價?根據漢語字典,推斷是根據事實或前提進行推理判斷事實的因果關系;評價是對一件事或人物進行判斷、分析后的結論。 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推斷就是推出因果,評價就是評出對錯。 而在申論中,可以進一步簡化為:推斷就是總括結論,評價就是判斷對策。 這就是所謂的觀點明確,許多題目中,如果少了這一步,起碼扣兩分。 比如上面講的2023年國考第四題,就有觀點明確的要求,具體結合這道題目,顯然是要求我們在答題的時候,就要開門見山的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就要總括應用文的內容,而不能按照常規的應用文寫法。 當然,關于要求,由于字數限制,就簡單說這些比較容易忽略的。 四是學會預判 在申論審題中,我一直比較強調預判。 何為預判? 就是先不看材料,自己猜測下答案大概是什么。 為什么要這么做? 幾乎所有老師都會要求同學帶著問題看題目,但是我們前面講了,申論的問題本身就有“微言大義”的性質,如果不把問題分析透徹,僅僅帶著題目去閱讀材料,其實用處并不大,相信許多同學有過類似體驗。 因此,我們對題目做個預判,然后去讀材料,或印證預判、或補充預判,這才是真正的帶著問題讀材料,閱讀效率和準確率,會大幅提升。 比如2023年國考副省級第一題: “給定資料1”中,青年畫家以玉陵湖大橋作畫并題名為《巧》。請你談談玉陵湖大橋“巧”在哪些地方? 如果不對這么題目進行預判,而是直接去材料中找玉陵湖大橋巧在什么地方,會非常困難。 但是我們在閱讀材料之前,先自行判斷下,一座橋,怎么樣才能算巧?無非是設計方面、景觀方面、作用方面等等,然后帶著這些問題讀材料,就會把原本是尋找答案變成印證答案,從而大大提升閱讀效率,降低題目難度。 所以,申論的審題,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蘊藏著許多細節,今天在這里,不一一點明,大家在平時的閱讀中,可以逐個梳理總結,到最后形成一種本能,這應該是一項基本功。 近期文章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