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腸胃者脾土,脾土居中主和,其德為濡。土德上顯于容面,見神色豐潤,而土色潛在不顯。 肝木之青,腎水之黑,兩皆不顯于面,何故?肝木之德為暄,心火之德為顯,木從火以令容面煊赫。而肺金之德為清,金克木,克制木德過暄,令容色華而不浮。是故,肝木受肺金克制,其色不露于面。腎水靜順于下,至里主骨,其德為寒,潛斂肺金之清,滋生肝木之暄,交濟心火之顯,其色潛于下,而骨質顯于上。是故,容面有色、有神、有骨質,所謂五色修明。 心肺位于上焦,無以勞心勞肺,藏氣充足,可謂“上氣充盈,榮華在面”。 中焦脾胃不損,飲食有常,氣血沛源,灌注心肺,可謂“中氣充盈,榮華在面”。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無奪損,則五臟氣和,氣脈常通,容色不衰,可謂“下元充盈,榮華在面”。 上氣,中氣,下元,任何一處虛損,皆累及容色。然女子色衰,首發陽明。《內經·上古天真論》:“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陽明虛損,脾精為耗,土色敗露于面,是謂本病。而黎黑之色上顯,何故?土虛,土不制水,水反侮土,上沖于面,故腎之本色(黑)現于面。 土虛則克水不逮,腎水封藏無能。土虛則木旺,肝木撅耗腎水,水木之色并而敗露于面,容色黑中夾青或青灰。木旺則心火盛,水欲濟火,反被蒸騰而上,面得冷則黑。 治療總則,謹守中焦氣機,兼顧上氣下元。調和肝脾,氣血沛源,則陽明脈氣不衰。制約木火,減少氣耗,則上氣不虧,而下元不為奪損。至于氣機阻滯之夾痰、夾瘀、客寒,此支末細節,兼顧治之。 癸卯春月,潘若軍。授業恩師醫心匠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