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語:痢疾反復發作或長久不愈則為久痢,烏梅丸對于慢性久痢的治療有較好的療效。今天分享一則烏梅丸治久痢驗案,看看如何標本兼治。 病案分享 姚某,女,35歲,因“大便水泄日4~5次連續數周”于2022年6月27日初診。自述每日晨起即暴注下泄2次,大便如水樣,夾雜不消化食物,氣味不重,平均日下4~5次,泄下嚴重則全身酸軟乏力,心悸、汗出,伴腰腹部發涼怕冷,食欲減退,體重下降。 癥狀持續月余,先后口服參苓白術散、理中丸、腸胃康顆粒等多種中成藥均未緩解?;颊咂剿毓ぷ鞣泵?,精神緊張易焦慮,形體消瘦。查其舌質暗紅,舌尖瘦,邊有瘀點,苔中黃微膩,脈弦澀。 ![]() 診斷:久??;寒熱錯雜證。 治則:寒熱并治,溫陽散寒,清熱化濕止痢 方用烏梅丸加味:姜炭12g、當歸9g、砂仁9g、黨參6g、炙甘草3g、麩炒白術3g、烏梅15g、黃連9g、山藥15g、花椒9g、黑順片9g、鹽黃柏6g、炒白扁豆20g、桂枝9g、細辛3g。 服藥5劑后,患者自述大便次數減少為2次,仍為水樣泄,腰腹怕涼有所減輕,舌暗苔薄黃,左關脈弦,上方加五味子6g、麥冬6g,再進5劑。 復診時,患者腰腹已溫,大便軟,已基本成型,舌邊尖暗紅,苔薄黃不膩,此為中焦虛寒已解?;颊哒翟陆浧冢姆礁鸶S芩黃連湯升陽化氣,健運脾胃加減善后:葛根60g、麩炒白術30g、焦檳榔6g、升麻6g。焦神曲6g、青皮9g、炒扁豆20g、白芍9g、黃連6g、砂仁9g后下,炙甘草3g、木香6g、白頭翁3g。服藥一周后患者自訴大便規律,質粘稠,月經己凈,未再復發。 按 語 烏梅丸出自《傷寒論》的厥陰病篇,其原文338條為“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棕收撸淙水斖禄住A畈≌哽o,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擾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因此,后世醫家奉烏梅丸為治蛔之主方。 但清代以后,諸多醫家認為烏梅丸為厥陰病主方,如《醫宗金鑒》中“厥陰者,陰盡陽生之臟,與少陽為表里者也。邪至其經,從陰化寒,從陽化熱,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也”。 ![]() 烏梅丸組方由烏梅、細辛、干姜、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人參、黃柏共10味藥組成。以烏梅為君藥,味酸甘焦苦,具有斂肝、熄風、澀腸等作用;臣以附子、細辛、桂枝、干姜、川椒,辛溫助陽,散寒止痛;黃連,黃柏苦寒堅陰,清瀉內熱;佐人參、當歸健脾益氣,調和氣血。 全方辛甘酸苦合用,調理陰陽寒熱虛實,攻補兼施。對于慢性久痢,正虛邪戀,應用烏梅丸有較好療效,可用于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效果顯著。 本案患者腰腹涼痛,暴注下泄,水瀉無度,納差乏力,此證屬寒熱錯雜,濕熱中阻,脾腎陽虛。正虛為本,邪盛為標。治以烏梅丸清上溫下,調和寒熱,酸甘化陰,益氣生津,溫中散寒,標本兼治而起到良好療效。 本文作者:趙彩紅 首都醫科大學電力教學醫院 ![]() 指導老師:朱妍 中西醫結合專業博士,畢業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后出站?,F為北京電力醫院副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方藥量效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一屆理事,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醫醫院管理分會婦科專家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療養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沈氏女科學術流派第21代傳承弟子,首都醫科大學本科教師,北京醫學會鑒定專家組成員,主持或參與國家級課題3項,部局級課題6項,撰寫發表英文SCI 論文4篇,發表國內中文學術論文20余篇,參編醫學著作2部。 擅長:中醫藥防治婦科疾病、乳腺疾病、多囊卵巢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不孕不育、脾胃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高尿酸血癥、心腦血管病及疑難雜癥的臨床與研究工作。 |
|
來自: 孤山行者 > 《第二大腦腸道健康-菌群-大腦-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