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城南,一駕馬車往樂游原去了。樂游原是長安城內陸勢最高地,登之可望長安城,屬唐代游覽勝地。 傳說有一年重陽佳節,李白登上了樂游原,遙望咸陽古道、灞陵柳色,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寫下了一闕詞《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轉眼百年,樂游原上人非而物是。風起長林,殘陽如血,仍舊照拂著那漢家帝王的陵闕,也依然籠罩著如今李唐的都城長安。李商隱極目遠眺,看萬丈霞光籠罩城中樓宇,心底悒郁稍減??墒翘焐珴u暗,好景也終將不常。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樂游原·向晚意不適》 同一夕陽,盛世之詩人多贊賞其壯美,同時激發“更上一層樓”的展望;衰世之作者雖亦贊賞其美好,卻更易生出悵惘,惋惜“好物不堅勞,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簡簡吟》)。李商隱身處唐之末世,國運衰頹,加之半生沉淪,早已發不出陳子昂式的慨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成為了時代的過去式。李商隱的一生歷經憲、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說的中晚唐時期。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半個世紀,大唐與往昔相比,早不可同日而語。唐憲宗元和七年(812),李商隱出生在獲嘉縣(今河南獲嘉),他的父親李嗣時任獲嘉的縣令。(關于李商隱的生年,學界有三種考證結論,本文對李商隱的定年參照劉學鍇考訂的年表。)李商隱上頭有三位姐姐,大姐早夭,二姐在他出生時已經十九歲,李商隱的出生讓老來得子的李嗣格外欣喜。李嗣對第一個兒子寄予厚望,起名商隱,字義山。商隱之名取義于秦末漢初隱于商山的四位高士,即“商山四皓”。李嗣給孩子取名商隱,自然不是希望孩子隱居不仕,而是企盼他能像四皓一樣,待時而出。商山四皓后來在張良的推薦下,出來輔佐漢高祖的太子,安定儲位。對于這種寄望,李商隱有著深刻的領會。李商隱從小就對自己的出身比較自豪,他有詩云“我系本王孫”,自述為涼武昭王李暠之曾孫李承的后裔,也就是李暠的十五代孫(唐高祖李淵為李暠七代孫),與唐皇室同宗。李商隱引以為傲的宗親關系,并沒有給他帶去任何政治、經濟上的實際利益,李家的近世宗親也沒有身居名宦高官的。相反,李家有些倒霉。李家從商隱曾祖父起,父系中一連幾代都過早病故。李商隱十歲那年,李嗣在浙西幕府病逝。李嗣一死,李家頓時失去了生活來源,年方十歲的商隱從此肩負起了作為家中長男的責任,和母親、三姐、弟弟羲叟一起護送父親的靈柩,千里迢迢回了鄭州。此時李商隱的心中充滿了茫然,后來回想起這段日子他稱:“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既祔故邱,便同逋骸?!保ɡ钌屉[《祭裴氏姊文》)。李商隱的祖籍原本在懷州河內,從他的祖父起才遷居鄭州。由于在鄭州定居的時間不長,李家在當地沒有其他可依靠的親族,顯得勢孤而力單。加之運送靈柩、喪葬花費,所耗不小,幾乎花光了李家的所有積蓄,使得商隱一家的生計變得更加艱難。雖回到了故鄉,卻實同外來的逃荒者。守喪結束后,李商隱主動接過了維持家庭生計的擔子。他和弟弟羲叟一起去給官府抄寫文書,去買進谷物舂米后出售,靠著微薄的收入應付一大家子的溫飽。至于中斷的學業,有賴一位從淮?;氐洁嵵莸奶檬褰淌?。這位堂叔學問淵深,曾在太學讀書,父死,結廬守墓,終身不仕。他給商隱兄弟“親授經典,教為文章”,讓他們既完成了儒家經典的傳統教育,又給予了古體詩文的系統訓練。后來李商隱十六歲就能寫《才論》、《圣論》,憑借著一手優秀古文聲名鵲起于名士大公間,甚至超過了文壇上一些年長的作者,堂叔的指導功不可沒。更為重要的是,這位堂叔個性耿直狷介,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貴,使得日后李商隱亦發出了“千百年下,生人之權,不在富貴,而在直筆者”的吶喊。在跟從堂叔求學的這段時間,李商隱還曾到濟源西北的玉陽山學道。有唐一代尋仙問道的風氣很濃,玉陽山以及主脈王屋山都是唐代著名的求仙學道之所。唐睿宗的第九女昌隆公主就曾在玉陽修道,后封為玉真公主,唐玄宗還為玉真公主的道觀親自題署為靈都觀。在東、西玉陽山之間,有溪水蜿蜒流經,名為玉谿,李商隱就此自號玉谿生,又自稱玉谿李商隱。顯然,這段學道生活給李商隱影響很深,日后也在詩中頻繁回憶“十年長夢采華芝”。唐文宗大和元年(827),這一年李商隱十六歲了,他結束了學道生活,離家踏上了求仕的道路。他的一生將與幕府生活結下不解之緣,整整二十年。知遇之人,半夜傳衣大和三年(829),李商隱去了東都洛陽,向東都留守令狐楚呈獻自己的文章。令狐楚從小聰穎異常,五歲就能作辭章,才思俊麗,后來因為善寫章奏而獲得了唐德宗的賞識,官至宰相。令狐楚的駢文,與韓愈的古文、杜甫的詩歌在當時被公認為三絕。這樣一位駢文大家卻對李商隱的文章另眼相待,對他的文才大加青睞,甚至有心栽培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文士。令狐楚不僅讓李商隱和他的兒子們(令狐緒、令狐绹、令狐綸)一起同學同游,增進感情,還讓商隱參與文會。文會上文士顯宦聚集,其中就包括了時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的白居易。令狐楚為李商隱引薦了白居易,成就了日后二人交游的佳話。李商隱剛得到令狐楚的賞識,對商隱有教導之恩的堂叔就因病去世了,從此商隱的少年求學階段結束,而令狐楚即將接過“恩師”的接力棒。大和三年的年底,令狐楚調任天平軍節度、鄆曹濮觀察等使(在今山東鄆城),李商隱被破格聘入了幕府為巡官。一般來說,唐代的節度使、觀察使招幕僚,很重出身。而李商隱以未登第的白衣文士身份入幕,原則上是不符合朝廷規定的。因此李商隱自知這是令狐楚對他的特殊恩遇,對這種提攜之恩深表感激,曾言:“天平之年,大刀長戟,將軍樽旁,一人衣白”。此外,令狐楚親自指點,教李商隱寫今體文。今體文是相對于不講駢儷的散體古文而言的,也就是四六駢文,是唐代官方文書通用的文風,能寫得一手好駢文也是勝任幕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再者,善于寫駢文是順利仕進的條件之一,令狐楚本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而令狐楚傳授李商隱駢文章奏的寫作技巧,就不單是文章之學的傳授,同時更是政治上的一種提攜了。李商隱過去只工古文,不善駢體,如今令狐楚的親自教導,如同及時雨一般潤物細無聲。李商隱逐漸完成了由散向駢的寫作轉變,此后他很少再寫散文。李商隱對令狐楚的知遇深懷感恩,他寫過《謝書》一詩表達他心中的感恩之情、自得之意: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后,不羨王祥得佩刀。 令狐楚還曾兩次資助李商隱進京參加進士考試。但是這兩次應試,連同次年的第三次應試都被彼時的宰相賈餗所斥,李商隱落第。大和七年(833)六月末,令狐楚調任回京為檢校右仆射兼吏部尚書,因為吏部尚書門下沒有薦辟僚屬的可能,所以李商隱只好改投華州刺史崔戎的門下。崔戎是李商隱的重表叔,他也對李商隱分外照顧。在崔戎的幕府,李商隱仍然負責文書類的工作,代其草擬奏表。期間崔戎曾送李商隱短暫習業南山,期間也曾載酒往訪,二人把酒論道,暢談古今。崔戎是繼令狐楚后又一對李商隱有知遇之恩的人,使得他禁不住再三寫詩抒懷:“古人常嘆知己少,況我淪賤艱虞多”。一年后,崔戎轉任兗海觀察使,剛上任月余就感染霍亂,猝然去世。李商隱只好返回鄭州,并準備大和九年(835)春的禮部進士試??上?,李商隱第四次落第,他離開了長安,回到了鄭州故鄉。然而,此時京城里正在醞釀著一場巨大的風暴,“山雨欲來風滿樓”。大唐自安史之亂以后由盛轉衰,藩鎮割據、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賦稅苛重等弊病沉積日久。雖然由于唐憲宗的奮發有為,出現過短暫的“元和中興”,但是此后他日益驕奢,寵信宦官,一味尋仙問道,執意迎佛指骨,直到被宦官殺死,開了唐后期宦官廢立甚至殺害皇帝的先例。憲宗死后,穆宗繼位,一場科場取士的不公,讓官僚集團內部斗爭愈發激烈。而敬宗少年登位,更是大興土木,耽于游宴,寵信宦官,又為宦官所殺。文宗繼位之初,就立志挽回穆、敬二朝江河日下的局勢。可惜,文宗雖有求治之心,卻無施政之才,既暗于知人,又缺乏決斷。他所任宰相,多小人而少君子。文宗在位期間,宦官專權和牛李黨爭的矛盾最為突出。他因宦官迎立而繼位,察覺到宦官勢力正在失控后,便一直暗中準備,企圖徹底清除宦官勢力。大和九年十一月冬至,文宗與宰相李訓、鄭注等合謀,使人在早朝時詐稱左金吾衛大廳的石榴樹上夜降甘露,誘使宦官頭子仇士良率眾宦官去驗看。結果仇士良等人發覺了伏兵,反而逃回殿上,劫持了文宗,使得最后參與預謀的李訓、鄭注等朝官先后被殺,未參與合謀的宰相賈餗、王涯等也被族滅,造成了“流血千門、僵尸萬計”的大慘劇,史稱“甘露之變”。甘露之變后,朝廷大權進一步落入了宦官的控制中,文宗自己也差一點被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了傀儡皇帝,自嘆連東周和東漢最后一位君主周赧王、漢獻帝都不如。這場震驚朝野的大變亂給李商隱以巨大震撼,他接連寫下了一系列反映甘露之變的政治詩,語言激烈,擲地有聲,迥然不同于老一輩眾多文人“國事不可為”的頹廢心態。以白居易、劉禹錫為中心的前輩詩人群體,曾引領了中唐后期詩壇的主流。兩人早年都是熱心政治的人物,白居易以直道奮,寫下大量諷喻詩,歌生民病,補察時政,劉禹錫更是永貞革新的重要成員,然而到了文宗朝,他們都已失去了往日的從政熱情和戰斗精神。他們“酣宴終日,高歌放言,以詩酒琴書自樂”,端的是一個知足保和、獨善其身的人生姿態,再不“先向詩歌求諷刺”。胡可先在《中唐政治與文學》一書中將甘露之變作為中晚唐政治與文學的交會點,提出:“甘露之變后的晚唐文人,對于變幻莫測的政治風云深感憂慮,中唐時期那種積極用世、改革社會的革新精神,被全身遠禍、冷眼旁觀的漠然心態所代替”。“劉白”由詩壇巨擘的角色變為詩壇“遺老”,正是時代變化的縮影。而作為新生代的李商隱接過了為生民歌呼的旗幟。李商隱寫甘露之變后滿目荒涼的曲江:“望斷平時翠輦過,空聞子夜鬼悲歌”(《曲江》);寫京西郊區的殘破景象,進而借村民的口控訴社會癥結:“農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保ā缎写挝鹘甲饕话夙崱罚?/span>對于唐代后期,許多皇帝不重求賢重求仙,李商隱也一再借詠史來冷嘲熱諷。例如,他寫人民在受凍挨苦,皇帝卻在妄求長生,迷信神仙之道,企圖永遠享受:“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瑤池》);借漢文帝諷刺唐文宗暗于知人,使得人才沉淪,不能真正發揮所長:“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保ā顿Z生》)開成二年(837)的正月,李商隱第五次參加了在長安舉行的禮部進士考試,此時甘露之變的影響在時人的記憶中已經消淡。令狐一家在這場巨變中沒有受到什么影響,令狐楚進封彭陽郡開國公,愈加榮貴,其子令狐绹自大和四年中進士后,仕途通達,這一年任左補闕。李商隱在洛陽時一直與令狐家保持著友好往來。這一年主持進士試的是禮部侍郎高鍇,而高鍇剛好與令狐绹交往最密切。有一日兩人在朝中相遇,高鍇問令狐绹:“八郎之友,誰最善?”令狐绹說是“李商隱”,并且強調了三次。令狐绹報上李商隱之名后并沒有接著說推薦的話,而是一說完就離開了。后來,正月二十四日放榜,進士登第者共四十人,李商隱榜上有名。一得知這個好消息,李商隱立馬就給在陜西興元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的令狐楚寫了一封信報喜并道謝。他感激令狐楚待他如同家人子弟,關懷無微不至,連冬天御寒的衣料都千里迢迢地從陜西捎給商隱,又感激令狐楚的操心,怕他沒有合適的工作,曾寫信薦托時任同州刺史的劉禹錫招他入幕,更感激這一次能夠順利中榜,令狐楚父子所作的巨大努力。得知李商隱登第后,令狐楚回信要他到自己的使幕中供職,并多次催促。進士及第后,李商隱參加了長安的系列活動,如拜謁座主及宰相、曲江宴、杏園探花宴、雁塔題名等。這一切活動結束后,李商隱還要去濟源探望隨弟弟羲叟居住的母親,因此盡管李商隱在信中表示最遲中秋會到興元赴幕,但實際上中秋并未成行。直到入冬后,一封急召傳來,令狐楚病危,李商隱才急忙趕赴興元。令狐楚自知時日無多后,叮囑李商隱為他寫遺表以及墓志銘。李商隱陪令狐楚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在祭文中悲嘆“送公而歸,一世蒿蓬”。他協助令狐緒、令狐绹兄弟料理了喪事,一道護送靈柩返回了長安。福兮禍兮,得失難明失去了好乘涼的大樹后,李商隱只好去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的考試,以期考過了好安排官職。博學宏辭科的考試非常變態,主打一個“博”字,啥都考,連李商隱考完試后都忍不住拼命吐苦水:夫所謂博學宏辭者,豈容易哉!天地之災變盡解矣,人事之興廢盡究矣,皇王之文盡識矣,圣賢之文盡知矣。而又下及蟲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開會。此其可以當博學宏辭者邪?恐猶未也。 本來李商隱已經順利通過了這場極難的考試,主考官李回錄取了他,掌選拔的官吏周墀也為他注擬官職了,結果上報中書審批時,卻被一個中書長者以“此人不堪”為理由劃去了李商隱的姓名。這件事對李商隱的打擊特別大,以致他感到前程渺茫,未來一片黑暗。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李商隱《安定城樓》 圖|圖源網絡 就在這時,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來涇原幕府擔任從事。待業青年李商隱毫不猶豫地接過了邀請,前往長安五百里外的涇州(今甘肅涇川)。像令狐楚一樣,在李商隱入幕后,王茂元也發現了他的才華并大為贊賞,甚至把最小的女兒王晏媄嫁給了他。在娶王氏之前,李商隱就曾娶妻,可惜第一個妻子過門沒多久就去世了。傳聞在初娶之前,李商隱在玉陽山學道時,曾愛慕上了玉真公主的侍女宋華陽(宋氏也隨公主入道,成為女道士),李商隱為她寫了很多飽含曖昧情愫的詩。李商隱的一生寫過非常多的纏綿悱惻的愛情詩,也寫過很多意旨不明卻耐人尋味的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相傳這首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是李商隱寫給宋氏的相思詩。他們的相戀無望,被迫分離。李商隱被趕下山,逐出道觀,而宋華陽被遣返回宮,大概是做了守陵宮女,或是賣入豪門做侍女。自古人生別易會難,南朝梁江淹曾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后思念既深,夢中相會轉瞬即逝,夢醒時分李商隱始知天涯阻隔,會合良難:“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ā稛o題四首》其一)后來宴會上再度相逢,燈紅酒暖,笑語喧嘩,由于李商隱心中滿懷相思的苦惱,相思相望不相親,宴席的熱烈便愈發襯托出他的寂寥,頗有種“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么也沒有”的凄涼。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李商隱《無題》 在初娶喪偶之后,開成二年中進士之前,李商隱還有兩段求而不得的愛情,他把這兩段感情經歷熔鑄成了哀感頑艷的《燕臺詩四首》和《柳枝五首并序》。后者的主人公柳枝是洛陽城里一位行商的女兒,天真活潑,通音律喜詩詞。她有日在自家門前的柳樹下,無意中聽到李商隱的堂兄讓山在吟誦李商隱的《燕臺詩》,一下子就聽懂了其中的悲劇性的愛情故事,急切地問讓山:“誰人有此?誰人為是?”她迫切地想知道那段悲劇愛情體驗的主人公是誰,更想知道是誰寫了這樣的詩篇。因為這樣的共鳴,她在得知是李商隱所作后,更是大膽主動地托讓山求商隱贈詩,約商隱三天后在她洗裙的水邊相會。遺憾的是,李商隱一位約好了同去長安的朋友,開玩笑偷偷將李商隱的行李先拿走了,李商隱便沒能留下來等三天后的相會,無奈爽約。不久柳枝就被東邊一位節度使強娶了去。聽聞柳枝出嫁,李商隱才提筆寫下《柳枝五首》,聊以憑吊這段情愫。等到李商隱娶了王茂元的女兒后,便進入了新的悸動之中。有個和李商隱同榜的進士叫韓瞻,他娶了王茂元的第六女,生子韓偓,后成為艷情閨怨詩代表詩人,受李商隱詩歌影響很大。在娶王晏媄之前,李商隱從韓瞻那就已經注意到這個姑娘了。李商隱進入涇原幕府是在開成三年(838)暮春,娶王氏則在此之后?;楹髢扇说母星楹兔?,清貧自守,卻別多聚少。當他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時,收到了妻子從家中寄來的書信,詢問歸期。可是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歸期難定,李商隱心中愁苦,便只好暢想來日團聚的情景:歸家后二人秉燭夜話,細言今時巴山夜雨之孤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李商隱和王氏的婚姻大多數人看著都很滿意,除了令狐绹。當時朝堂之上,牛李黨爭激烈,非牛即李。令狐父子為牛黨要員,王茂元則被視為親近李黨的武人。李商隱兩頭都沾親帶故,結果反是兩頭都不討好,終其一生都處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很不得志。這種尷尬處境,像極了當時的另一個著名詩人——杜牧。李商隱在令狐楚死后,麻溜入職王茂元的幕府并且娶了他的女兒,這一行為自然讓令狐绹很生氣,指責李商隱這是“背家恩”,忘恩負義之舉!后人甚至強行將當初李商隱被“中書長者”黜落一事,都歸結為令狐绹對李商隱實施的打擊報復,但是時間先后順序不太對。李商隱對此極力解釋,剖白自己沒有一刻忘記令狐一家的恩義,也沒有要奔著依附李黨的心思,只是為了求職,又剛好遇上愛情罷了。之后盡管令狐绹仍然對李商隱有所疑忌不滿,但還是暫時性諒解了他。后來李商隱向令狐绹求助時,令狐绹也幫李商隱伸出了援助之手。自開成四年(839)到會昌二年(842),這將近四年的時間里,李商隱一直為求仕奔走努力。李商隱先是通過了吏部書判拔萃科的考試,順利入朝為秘書省校書郎,不久調補弘農尉,任上因為減免對受冤囚徒的刑罰,觸怒了陜虢觀察使孫簡,被罷職。離職后李商隱重入王茂元的陳許幕府,后又入周墀的華州幕府,最后又重入秘書省為正字,兜兜轉轉重回原點。期間,朝中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唐文宗自甘露之變后就變得郁郁不樂,開成四年十一月,他召見了當值學士周墀,談話中用東周和東漢的最后一位帝王自比:“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說完掩面痛哭,自此再不上朝。開成五年(840)正月文宗病重去世,武宗立。唐武宗李炎,既有文宗的求治之心,又有文宗所沒有的施政之才。他繼位后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召回了被排斥遠放的李德裕,任用其為宰相。王茂元也是在這個時候被調回長安擔任官職。李德裕為相后,李黨迎來黃金發展時期??上У氖?,李商隱這次重入秘書省持續的時間仍然很短。會昌二年冬,他的母親去世,他因丁憂離任,從而錯過了李黨最佳的發展階段。本文為國館原創。作者:九歌。原標題《萬萬沒想到!原來這些“無題”詩,都是情詩》 遇見是緣, 點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