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邙山之巔的翠云峰上,有一通《重建上清宮古跡碑記》是這樣記載的:“翠云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挾太行,跨幽谷……”。據說:老子在洛陽工作60多年,經常來翠云峰上;煉丹,著書、修煉。后來因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偷了周王室的珍貴典籍,南于楚。使老子無奈登上翠云峰,在下清宮里,牽一頭青牛,帶一書童就向西奔幽谷而去。老子雖然離開了洛陽,離開了翠云峰,而因老子在這里悟道成功,這里就成了道家的發祥地,老子也成為了道教的鼻祖。翠云峰上的上清宮就成了道家之源,老子是上清宮奠基的第一人。洛陽人在翠云峰創建了老子祠,來懷念道教的創始人——老子。說洛陽“上清宮”,就不得不提到這樣一個人,張道陵,又名張陵。張陵是江蘇豐縣人,他年輕的時候就在洛陽太學念書,畢業后回家教書。在他25歲那年來到京城洛陽考試,被分配到重慶做地方官。本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后看到社會上,地主階級殘酷豪壓,爾虞我詐,就失去了信心。辭職不當官,專門研究老子的“道德經”。 公元72年,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張道陵來到洛陽翠云峰,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張道陵在老子修道煉丹的翠云峰下,對老子學說進行研究。三年后,被漢和帝劉肇知道,請他到京中作官,連請三次均被他拒絕。為躲避干擾,張道陵決心離開洛陽到偏遠的地方去。他想,在洛陽我已生活了二十年,深深地悟出了道教的精神。我把他帶到社會上去驗證一下,他離開洛陽向東去了桐柏山,江西云錦山,每到一處都進行煉丹,筑壇修煉。結合實際進行道教研究。公元143年,順帝漢安二年。張道陵來到四川青城山,降妖除魔。在他的影響下,入道人很多,他就制定了道規:對內要慈孝,對外要敬讓,嚴禁欺詐民眾,不準興訟好斗。并劃分二十四區,在二十區中,就有我們洛陽邙山治這個道區。完成這些工作后,張道陵于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4年)羽化圓寂,年123歲。他的孩子張衡,孫子張魯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傳道。到了隋朝,隋煬帝來到東都洛陽,登上邙山,往南看到伊闕,看到龍門。認為洛陽是一處帝城,龍地,就開始集中全國財力建設東都洛陽。他修通了大運河,疏通了南北漕運,創建了科舉制。并且撥出專門資金,在邙山翠云峰上建了老子廟。并詔令楊素在老子廟周圍栽上松柏樹,使洛陽道教活動有了活動平臺,有了上清宮的原型。因隋代統治時間較短,只有三四十年,很快歷史就進入了唐代。唐代是李姓稱帝,太祖李世民就將老子抬出,作為本家先祖。來到翠云峰上拜了老子廟,這下道教占據了主要位置。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他和武后就在邙山上興建了上清宮,比隋朝建的老子廟更大更漂亮。為了更好的加強統治,找出統治的合理性,高宗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親自到毫州老君廟祭拜,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爻蟾穆尻柹锨鍖m為太微宮,奉祀太上玄元皇帝。大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后登基,改唐為周。取消老子“玄元皇帝”改稱老君,道教受到冷落。武后下臺后,中宗李顯改周為唐。唐太宗李隆基登基后,使道教又迎來了春天。這年,玄宗下詔在西都興建太清宮,在東都擴建上清宮,全國各地爭相興建道觀上千座。擴建上清宮,在玄宗時期的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完成。玄宗下詔,享玄元皇帝老子于此,并雕了一尊老子石像,一切穿戴,同皇帝一樣。史書記載:在玄宗執政的40年間,把道教推向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境地。在唐玄宗之后,仍然是支配唐王朝宗廟活動重要地方。歷史進入五代時期,因為戰亂,道教進入了低谷,上清宮也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傳說,北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年來到洛陽。天一直下雨,他就想到了上清宮。讓太后去上清宮祈禱天晴,誰知真的天晴了,雨住了。使太祖深信上清宮靈驗,也格外看重道教的圣地——上清宮。北宋真宗趙恒,對道教也很重視。在他登基后就使道教進入了興盛期,他三次到洛陽,均到上清宮,贊揚老子的“至道大德”,并帶大臣到上清宮,與民同樂,賜大宴三天,這是道教歷史上的第一次。明朝嘉靖皇帝對上清宮進行了三年大修繕,使上清宮面貌大變。山門之外建了舞樓,山門之內共五進院落。一進院有四帥殿,兩邊有配殿。二進院有老君殿,大三開歇山單檐老君像居中。三進院為三清殿。四進為翠云洞。五進為玉皇閣。這都是嘉靖二十九年(公元550年)下詔興建的。民國時期,國民黨只顧消滅共產黨,對外對內基本站在戰爭邊沿上。建國后,1957年4月,宗教界迎來了第一件盛事,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開會時,朱德委員長接見了與會代表并合影留念。上清宮派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至今合影照還掛在上清宮大殿內。現在,上清宮復建工程已經開始,按照設計圖紙要求。將建山門、文昌殿、玉皇閣、老君殿、三清殿等建筑,兩邊配以鼓樓、鐘樓,藥王、財神、三官、三法、尹喜、南華等殿宇。 下清宮又名青牛觀,規模不大,占地四十畝。由中院、西道院、東道院三部分組成。東西寬50米,南北長90米。下清宮山門前有廣場,水泥鋪地,廣場很大,是來往車輛停放地。南側有新移來的一座道士塔,約三層樓那么高。這本來是下清宮的,現在移回來正好是一景。山門不大,朱門、紅墻,門洞兩層,門上有對聯一副:上聯“紫氣氤氳混元洞洞天福地地澤萬的”,下聯“祥云飄渺下清宮宮觀傳道道濟來生”,上有“下清宮”三字。 過去的“下清宮”面積比較大,香火地占地面積就有400多畝。在宋朝時期有300多名道士,加上上清宮和玉清宮、呂祖庵,道士就七、八百人。就連現在的建華玻璃廠都屬于下清宮的范疇。現如今,上清宮和下清宮常住道觀的道士有十幾名。他們居住都在下清宮,都是全真道,全真道的創始人是王重陽。他出生于公元1112年,于1167年來到洛陽。在翠云峰上清宮大殿側壁題詩:“丘譚王風抓馬劉,昆侖頂上打玉球,你還般在寰海內,贏得三千八百籌”。后到山東收了七弟子,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馬鈺、劉處玄、郝大通、孫不二。他們師徒用了兩年時間,發展信眾數千,宣告全真道正式在洛陽翠云峰上清宮成立。王重陽在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58歲羽化。全真道七人,稱全真道七派,有三派源于洛陽。他們是:清靜派孫不二、南無派譚處端、隨山派劉處玄。上清宮廟內所存明清重修碑三十八通,碑上記載了上清宮的歷史沿革和明代重修前的位置,以及地震情況等有價值的珍貴資料。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為進香日,九九重陽節這天人會更多。下清宮每月初一、十五為進香日,還要施舍齋飯,供香客就餐。下清宮有藥王殿、文昌殿、圣母殿、財神殿,有竹、有橋、有水、有月亮門。是一處人物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好地方。下清宮也將進行修復,首先對古塔進行了矯正。因為它是全國三座道教塔之一,十分珍貴。洛陽上清宮、下清宮、玉清宮和呂祖庵,經過文物部門修葺后,將作為洛陽名片。以嶄新的容顏屹立在中原洛陽之巔,向世人開放。向來人講述他走過的輝煌和坎坷,以及他的未來。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