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知行 中醫李知行 2023-09-29 08:38 發表于廣東 收錄于合集#方藥系列130個 明末文學家馮夢龍在其著作《警世恒言》中有這么一句名言,幾乎人盡皆知,“屋漏偏逢連夜雨”,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更倒霉的了。 人體也一樣,如果平時調攝無度,氣血陰陽本就虧虛,再受到外來的邪氣侵襲,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而風為百病之長,最喜歡出風頭的當數風邪。就好像暴雨前夕,總是狂風亂舞。 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簡明扼要地點出了問題的關鍵“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病,薯蕷丸主之?!?/span> 現代人“十人九虛”,這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脫不了干系,過度地耗用身體,導致氣血津液虧虛。 怕冷惡風,怕熱汗出,容易感冒,頭暈乏力,腰膝酸軟,食欲不振,失眠多夢,情緒低落,如此種種,都說明身體處于虛勞狀態,而且是多維度的虧虛。 仲景用藥向來藥味精簡,偏偏針對這種虛勞的問題,為了考慮周全,而少有的面面俱到。 薯蕷丸:薯蕷30克、當歸10克、桂枝10克、神曲10克、干地黃10克、大豆黃卷10克、甘草28克、人參7克、阿膠7克、川芎6克、白芍6克、白術6克、麥門冬6克、杏仁6克、柴胡5克、茯苓5克、桔梗5克、干姜3克、白蘞2克、防風6克、大棗100枚。煉蜜為丸。 方子看上去很復雜,其實可以解構一下,看上去就會有調理性很多。 方子名字叫薯蕷丸,薯蕷也就是現在的山藥,山藥很平和,平時也會在餐桌上見到。山藥質黏,能補肺脾腎三臟。民國名醫張錫純也很喜歡用山藥來補虛。 白術、茯苓、人參、甘草組成了有名的四君子湯,是補氣的。 地黃、當歸、白芍、川芎則組成了另外一個補血養血活血的名方,四物湯。再加上一味血肉有情之品的阿膠,補血力量更強。 從中醫層面來看,作為物質基礎的氣血必須充足,才不會出現“屋漏”的現象,內環境才有有效的屏障保護。 桂枝、白芍、干姜、甘草、大棗就是《傷寒論》中的群方之首,桂枝湯。桂枝湯能溫煦氣血,讓營衛調和。氣血必須是流通的狀態下,才能煥發生機,才有能量,才不會出現代謝物(濁氣)的累積。正如朱熹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然后關注到脾胃,脾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加入神曲助胃消食。大豆黃卷是大豆的種子發芽后曬干而得,有清熱祛濕之功,改善脾濕環境。 杏仁降氣,桔梗宣肺,肺主治節,又為水之上源,肺氣宣發肅降有序,能通調水道,化生津液。再配合麥冬,滋養陰肺胃陰液,津液層面的補充就得到完美的解決。 柴胡都知道它能疏肝理氣,事實上它還能推陳致新,把不好的濕濁給排泄掉,這樣新生的津液就能填充空缺,滋養身體。傷寒論中描述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 最后就是防風和白蘞。防風負責抵御外來侵襲的邪氣,白蘞負責打掃衛生,清熱散結,把體表的熱毒清一清。 這樣五臟六腑的虛都能兼顧到了,補虛的同時還帶有祛邪的作用,俗話說的好,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五臟六腑氣血養起來以后,外面的邪氣才不能趁虛而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