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關于和珅的片段:和珅在西北督軍的時候,有一天在蘭州找了一家酒樓吃飯;但是在點菜的時候跟一位“金大爺”直接杠上了,二人誰也不肯讓誰。了解和珅的人都知道和珅是乾隆身邊的寵臣,朝廷的“和中堂”,位高權重,一般很少有人得罪他。 但二人杠上的結果是:和珅居然給金大爺直接跪下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和珅屬于正紅旗,在跟金大爺爭執的時候,和珅便提出自己出身于正紅旗,想要直接碾壓金大爺。但和珅小瞧了金大爺,金大爺直接說:我是正紅旗的旗主。 和珅即便是再得乾隆的盛寵,也要給正紅旗的旗主叩頭。 和珅跪下以后,金大爺還說了一句話:“對了,就是我在街上要飯,你也要給我磕頭。” 金大爺是正紅旗的旗主,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嫡次子、禮親王代善的后裔。康熙在臨死之前特地囑咐雍正:一定要善待禮親王后代。乾隆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皇祖,一言一行都要效仿,自然也會善待禮親王后代。 那么,和珅是位高權重的朝廷重臣,金大爺不過是一個落魄的旗主,和珅見了金大爺也要下跪嗎? 答案是肯定的。 從滿清初期建立八旗制度以來,就形成了嚴格的主奴等級關系,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清朝中期康熙改革了八旗制度,讓諸位皇子參與到八旗事務的管理中來,但這種奴仆關系是不會改變的。所屬八旗的旗民或者旗奴,不管日后的官職有多高,在見到旗主的時候仍舊是自稱“奴才”。 所以金大爺作為禮親王后裔,即便是落魄了,其主子的地位還是不容忽視的。 當然這僅僅是影視劇中的場景,但是可以很直接的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作為各旗的旗主,大清初期冊封的鐵帽子王的后代,其地位有多尊崇。 確實在大清,鐵帽子王擁有所享有的特權是比較多,最明顯的三條: 第一,爵位世襲罔替。 舉個例子:代善是大清第一位禮親王,代善去世后不管是兒子或者孫子繼承爵位,都是繼承親王爵位,需要降一級襲爵。 第二、鐵帽子王的俸祿比較高,俸銀是一萬兩,祿米是一萬斛; 第三、鐵帽子王都有一個世襲罔替的王府,也叫“鐵帽子王府”。 ![]() 我們不可否認大清的鐵帽子王確實地位尊崇,可以世襲罔替,但實際上這些頭戴鐵帽子的王爺,一點都不鐵! 為何這樣說呢? 因為皇上一不高興,可能隨時就將你的鐵帽子送給了別人。 其實“鐵帽子王”的說法開始與乾隆 其實在大清初期并沒有“鐵帽子王”這個說法,經過漫長曲折的發展后,到了乾隆朝時期,乾隆才將這些世襲罔替的爵位稱之為“鐵帽子王”。 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還是將八旗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都是由努爾哈赤嫡出的兒子或者是孫子分管各旗,擔任各旗的旗主。比如: 嫡次子代善,是和碩貝勒,掌管正紅旗; 嫡孫岳托,是鑲紅旗旗主貝勒; 另外還有皇太極、阿敏、豪格(皇太極長子)等人都是各旗的旗主。其實滿清初期的貝勒跟清中后期的“貝勒”不是一個意思。在滿清初期,“貝勒”就是“王”的意思,而到了清中后期,貝勒是次于親王、郡王的爵位。 而且在努爾哈赤時期,封爵制度還不完善,所以不管是大貝勒、和碩貝勒或者是各旗主貝勒,不管是地位還是待遇都不是很明確、統一。 皇太極登上大汗之位后,還沒有正式建立爵位制度;等到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正式登基稱帝后,才正式將封爵制度頒布,給兄弟子侄正式封爵: 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 濟爾哈朗被封為和碩鄭親王(清太祖的侄兒) 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 豪格被封為和碩肅親王(皇太極長子) 岳托被封為和碩成親王(最終的爵位是克勤郡王,代善嫡長子) 阿濟格被封武英郡王(清太祖第十二子) 杜度被封為安平貝勒(清太祖長子褚英的兒子) 阿巴泰被封為饒余貝勒(清太祖第七子) 這邊是大清八位鐵帽子王的雛形,不過并不是最終的人選。 順治帝登基以后,封爵上發生了一些改變: 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為年幼順治帝的輔政叔王, 多爾袞的同母胞兄弟阿濟格與多鐸被封為親王, 岳托的兒子羅洛宏被封為郡王 皇太極第五子碩塞被封為承澤郡王(后晉封親王) 這兩次封爵是大清建立以來較為正式的兩次封爵,但不管是皇太極還是順治帝都沒有明確地說:爵位可以世襲罔替。 在不斷的傳承、變動的過程中,便到了乾隆稱帝。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做了一件大事:下旨將貶為庶人的多爾袞恢復爵位與宗籍。 了解多爾袞的應該知道,順治朝初期,多爾袞由輔政叔王慢慢轉變成為攝政王,掌握大清的實權,將順治帝當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傀儡皇帝。 順治帝七年年底,多爾袞病逝,順治帝將其追封為“義皇帝”,其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則是被追封為“義皇后”。如此,多爾袞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皇帝夢。 但多爾袞病逝后不久,昔日多爾袞的敵人們,便紛紛開始彈劾多爾袞,順治帝本就對多爾袞恨之入骨,便直接審理多爾袞一案,最終的結果是將多爾袞開棺戮尸,削掉一切加封恩典,貶為庶人,開除宗籍。 就這樣,帶著滿清入關的一代戰將多爾袞,在死后不久便成為千古罪人。 乾隆皇帝不僅給多爾袞恢復了爵位,而且還恢復了諸位王爺一開始的封號,并且正式確立世襲罔替的爵位繼承制度。乾隆將所有“鐵帽子王”的爵位承襲關系全部理清楚,恢復原先的爵位以及名號。就這樣清朝初期“八位鐵帽子王”的稱號,正式確立。 “鐵帽子王”當真鐵嗎? 滿清初期的八位鐵帽子王全部都是功勛卓著的戰將,不僅爵位可以世襲罔替,而且全部配享太廟;另外在大清300年歷史中,又冊封了四位: 雍正皇帝將十三弟、有“常務副皇帝”之稱的怡親王允祥冊封為和碩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慈禧將奕?冊封為和碩恭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慈禧將奕譞冊封為和碩醇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奕?與奕譞都是道光帝的皇子,咸豐帝的弟弟。 最后一位乾隆皇帝最小的兒子永璘的孫子奕劻,光緒年間,被慈禧冊封為和碩親王,世襲罔替,成為大清最后一位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確實擁有比其他親王更多的殊榮與特權,地位十分尊崇,但鐵帽子王的鐵帽子當真“鐵”嗎?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隨時可能被換人,鐵的是爵位,并不是世襲爵位的人。 從滿清建立開始一直到大清結束,對宗室中諸位親王、郡王、貝勒等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即便是承襲鐵帽子王爵位,若是犯了錯也會被懲處,若是很過分的話便會被削爵,比如: 禮親王爵位,代善是大清第一代禮親王,順治五年代善病逝;代善病逝以后,由第七子滿達海承襲禮親王爵位。 在滿達海承襲禮親王爵位之前,就已經立下不少戰功,做到貝子的爵位上; 順治帝六年四月,滿達海正式承襲父爵。 順治七年二月,滿達海同理六部的事情;這年年底多爾袞病逝。 順治八年順治帝提前親政,將滿達海的禮親王封號改為“巽(xun)親王”,并且下旨讓滿達海管理六部中的吏部。 次年,年僅31歲的滿達海病逝。 滿達海病逝后,由其長子常阿岱承襲親巽親王爵位。 若是照此發展下去的話,巽親王爵位便由滿達海的直系后裔一直傳承下去。 但是在滿達海病逝七年后,事情發生了轉折: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向已經去世七年的滿達海追責,不僅將滿達海的墓碑推倒,而且還削掉其親王爵位以及謚號。將承襲巽親王爵位的常阿岱,降成了貝勒爵位。 當然代善的鐵帽子王爵位還是要承襲下去的,順治帝便下旨讓代善的第八子、滿達海同母胞弟、和碩惠順親王祜塞的兒子杰書,來承襲祖父代善鐵帽子王爵位,只不過將爵位的名稱改為了“康親王”。 就這樣代善鐵帽子王便傳給了孫子杰書,杰書病逝后,便由杰書的子孫后代來承襲。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下旨恢復原先的爵位名稱,康親王爵位便又重新改回了禮親王爵位名稱,從愛新覺羅永恩開始便重新稱呼禮親王。 不過到了到了永恩的兒子、禮親王六世孫昭梿,鐵帽子王爵位再次出現換人的現象: 昭梿父親永恩的爵位原本是康親王,從乾隆四十三年開始便改為禮親王。永恩因為乾隆朝時因為受到某件事情的牽連,從此便不再過問朝政,將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做學問上。 昭梿作為永恩的兒子,自然耳濡目染,喜好做學問,尤其是文史。 歷史筆記《嘯亭雜錄》便是昭陵留下的,在昭梿29歲的承襲承襲禮親王爵位,成為第九代禮親王。但昭梿僅在禮親王爵位上10年的時間,便因為愛打小報告的人的添油加醋,再加上昭梿沒有潔身自好而被革除爵位。 嘉慶十八年秋,天理教教徒趁著嘉慶皇帝不在京城、紫禁城松懈之時,攻打紫禁城。昭梿同其他的宗室王公一起抵抗天理教,成功將天理教擊退。天理教的首領林清也被擒拿,按理說昭梿等人也算是立下了大功,嘉慶回宮后理應論功行賞。 但卻事與愿違,嘉慶帝回宮后,并沒有獎賞昭梿等人,而是訓斥昭梿等親貴大臣們玩忽職守,如此才讓天理教有可乘之機。 昭梿心中不滿,便隨口抱怨了幾句。 昭梿抱怨的幾句話,被一些小人,添油加醋地直接告訴了嘉慶帝。 嘉慶帝當時并沒有直接發作,而是將此事記在了心里,等待合適的機會發作。 緊接著: 昭梿居然為了增加王府的收入,額外增加田租。當時清廷有一個規定是:對百姓“永不加賦”,如此昭梿也算是明知故犯。 昭梿派王府的護衛前去程家抄沒家產,這還不夠,昭梿居然拿瓷器的碎片直接在莊頭的背上劃了一百多道,導致莊頭因為失血過多而暈了過去。 此事被人告訴了嘉慶帝,嘉慶帝大怒。 嘉慶二十年,嘉慶帝連下四道旨意,直接革除昭梿王爵,并且圈禁與宗人府,其名下田產960畝地也全部沒收。 雖然嘉慶二十一年昭梿被放回了王府,也重新被啟用,但是經此一劫,昭梿跟自己的父親永恩一樣對朝政不再感興趣,便專心從事文史研究。 雖然昭梿重新被啟用,但是嘉慶帝并未恢復其鐵帽子王爵位。 而是由昭梿親叔叔永諲追封為和碩禮親王,嘉慶二十二年,永諲的兒子麟趾承襲禮親王爵位。就這樣,一直到大清結束,禮親王爵位都是由永諲的子孫后代承襲。 結語 大清三百年歷史中有很多的宗室王公,而鐵帽子王只有12個。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位宗室王公的約束是非常嚴格的,與明朝的藩王相比,這些宗室王公: 沒有封地 沒有屬國 不需要前往封地,居住在京城,皇帝的眼皮子地下,不能隨意離開京城; 不能前往地方上做官 不能掌管軍隊 所有宗室王公的俸祿全部都是由宗人府統一發放,除了鐵帽子王爵位,其他的宗室王公爵位都是隔代降級承襲的,爵位降低,自然待遇也降低,如此對于朝廷來說,自然是一件好事。不僅負擔減輕,而且還不需要擔心宗室王公們形成尾大不掉的勢頭。 鐵帽子王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些滿洲宗室貴族的利益,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隨著大清的結束,鐵帽子王也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
|
來自: 白衣錢子 > 《清朝[161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