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樂府題,屬《相和歌》中《平調曲》,與《齊謳行》、《吳趨行》相類,皆為反映各自地區生活,具各自地區音樂特點的曲調。燕地為邊地,故“燕歌行”多與征戍有關。 元戎:大的兵車。《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朱熹 集傳:“元,大也。戎,戎車也。” ——大軍——主帥 御使大夫張公: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曾拜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 煙塵:烽煙馬塵——戰亂 殘賊:1、殘忍賊人2、殘忍的賊害(賊:本義動詞,賊害) 橫行:縱橫而行——任意馳騁 顏色:顏面面色、面子。三國 魏 曹植 《艷歌》:“長者賜顏色, 泰山可動移。” 摐chuāng金:撞擊金屬樂器。南朝 梁 沈約 《為安陸王謝荊州章》:“摐金入 濟 ,識謝戎麾。” 伐鼓:敲擊鼓。《詩·小雅·采芑qǐ 》:征人伐鼓。 榆關:眾說紛紜,諸如“山海關、秦皇島”等等。此處或可作泛指邊關,如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聲振榆關。”逶迤:曲折行進 旌旆:旌為竿頭飾羽之旗。旆為末端狀如燕尾之旗。此泛指旗幟。 碣石:山名。在 河北省 昌黎縣 北。 校尉:軍職名。起于秦末,漢 代始建為常職,其地位略次于將軍,并各隨其職務冠以各種名號。掌管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長官,亦有稱校尉者。隋 唐 以后迄 清 為武散官之號,地位逐漸降低。 羽書:羽毛書。唐 杜甫 《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軍急羽毛書。” 瀚海:地名。其含義隨時代而變。或曰即今 呼倫湖 、 貝爾湖 ,或曰即今 貝加爾湖 ,或曰為 杭愛山 之音譯。唐 代是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 準噶爾盆地 一帶廣大地區的泛稱。亦多用為征戰、武功等典故。 獵火:指古代游牧民族出兵打仗的戰火。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舉行大規模校獵,作為軍事性的演習。 狼山:又稱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西北。一說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縣境內。此處未必是實指。 憑陵:侵犯;欺侮。《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 陳 忘 周 之大德,蔑我大惠,棄我姻親,介恃 楚 眾,以憑陵我敝邑。” 半死生:半生半死 帳下:軍帳中 窮秋:深秋 腓:枯萎 恩遇:天恩待遇 遠戍:邊遠戍守 玉箸:美女淚行,女淚 飄飖:動蕩 三時:早、午、晚。 陣云:戰陣之云 寒聲:凄寒之聲 刁斗:古代行軍用具。斗形有柄,銅質;白天用作炊具,晚上擊以巡更。 豈顧:哪里顧惜。 李將軍:李廣?李牧?詳見下文 ![]() 直譯 《松顏唐詩三百首 之一》鏈接如下(《松顏唐詩三百首》每周四更新): 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知必有闞余之謬而隨議其后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有子云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后進之吾師云。 ——明 張介賓 邀點贊,求在看, 清濁慚向滄浪嘆! 忍把浮生算, 迎風付一扇! ——松顏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