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筆記軟件市場火了。為什么? 10月23日這天,語雀服務器崩了,客戶端、網站、移動端都無法打開,整個故障時間持續7-8個小時,直到晚上22點左右才恢復。 如果你不經常寫作,可能不太關注。但是,對于寫作、做表格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想想一下,昨天編寫的文章、重要會議紀要、匯總數據今天要用,結果因為一個外部因素無法訪問,你多么焦急無助。 之前經歷過這種情況,深感其痛苦。 日常之中,除寫作外,我還得忙于各種事務和人際交往,時間非常寶貴,我必須在零碎時刻抓緊每一分鐘,盡可能地完成寫作。 這種背景下,我平均每天在手機上,大概寫50張卡片筆記,其中還包含各種剪藏。 為保證成文效率,和每年180篇作品的目標,最后,每天還得刻意留出3個小時,集中精力迅速成文。所以,選擇一款真正合適的筆記軟件,尤為關鍵。我曾嘗試過許多筆記軟件。 包括Notion、熊掌記、印象筆記、Typora、Zotero、Obsidian和思源筆記等,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不幸的是,幾乎都不能完全滿足我的綜合需求。并沒有吹噓,直到遇到Lattics,這款軟件,算是解決我大部分的問題。對內容創作者來說,什么最重要?你也許會說,內容質量、獨特視角、豐富創意、一線對話帶來的觀點、沒錯,這些非常關鍵。但在實際創作過程中,你會發現,如何完善地將一個觀點表達出來,并提供有力的信息佐證,同樣重要。上班路上,你隨手翻看手機,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主張“深度思考并不重要,關鍵要看執行力”;這個觀點與你心中認知違背,瞬間激起你的反駁欲。你認為,思考太多會讓一個人成為行動的矮子。于是,你立刻把該觀點簡要記錄下來。下班回到家,坐在電腦前,心中充滿寫作的沖動,想表達出來??墒?,如何開始呢?為了確保文章即有深度又有說服力,你就在想,我需要一些佐證,一些實施研究,和權威數據來支撐我的觀點。然后,你就去收集這些數據。結果,坐在電腦前半天發現,文章根本沒有寫成,全做收集的動作了。所以,我說,更關鍵是擁有一個完善的工作流,從捕捉初始觀點、系統地收集信息、整合關鍵資料,到最終形成連貫邏輯論述。只有這樣,文章才不會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這一切,剛好是Lattics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日常,我收集內容方式有兩種。第一種叫做自上而下,簡單來講,你有一個任務,要寫一篇關于“某個話題的文章”然后圍繞任務,去收集所需要的素材。你要做一頓飯。首先你得知道要做什么菜,比如說“魚香肉絲”。有了這個目標,你就會圍繞這道菜,找材料,如豬肉、木耳、紅椒等,然后去菜市場采購。同理,當你知道要寫某個話題的內容,你就會針對這個話題,去搜集相關信息,為邏輯清晰的內容做好充分準備。第二種是自下而上,我也稱它為漫無目的。就像在超市,沒有購物清單,但遇到打折、看上眼的食品,就隨手放入購物車,等回家再想怎么搭配烹飪。在寫作中,正如每天隨手記錄看到的有趣、或覺得將來有用的信息,然后,就存起來,看看以后有沒有用。無論自上而下的策劃式收集,還是,自下而上的隨性手機,每到晚上,我會將手機上積累的信息,整理并同步到Lattics上,并為它們加上標簽。所以,Lattics首要功能,也可以稱之為信息流的第一步,便是強大的卡片庫。 02 然而,問題來了。很多人寫的卡片,都消化不了。 大腦有囤積癖好,看到有用就保存下來,隨著時間推移,卡片積累越來越多,導致卡片庫逐漸淪為一個被遺忘的倉庫。這種現象在使用markdown格式的軟件中,尤為常見;比如:熊掌記、印象筆記、思源筆記、Obsidian。當你在卡片下打上標簽,只需簡單地一點擊,系統便會為你展現與這個標簽相關聯的所有內容。這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向知識寶庫的大門,讓你可以直觀地查看并串聯相似主題的內容,一目了然。前段時間,我寫很多關于“做事”方面的思考,這些內容或長、或短非常零碎,散落在卡片庫里不成體系;昨天,我突然萌生整理這些內容的想法。我并沒有逐一翻找,而是在某一個卡片下面,輕輕一點“做事”這個標簽。瞬間,之前散落的、關于“做事”所有筆記都被串聯起來,讓我輕松地進行整合和編寫。傳統寫作中,我們經常依賴導圖來整理思路。但當你面對一堆零散的卡片時,要將它們整合成一個有序的導圖真的很有挑戰性。相比之下,很多現在流行的筆記軟件,在構建這樣的遞進邏輯關系上,顯得力不從心,有的,根本不支持這種功能。如此一來,導圖結合標簽,我便有效的嫁接了卡片輸入、輸入的過程,實現從零散信息,到有序知識的流暢轉化。以上算基礎,我更喜歡項目文件夾。什么是項目文件夾?項目文件夾是一個“大箱子”。我有啥事或者想做的項目,比如“寫一本關于攝影的書”或者“研究GPT知識”,就可以為這件事創建一個項目文件夾。這個大箱子里,我可以放收集的所有和這個事情相關的資料、點子、計劃等。所有東西在一起,方便我查找,也不會亂八七糟。簡單說,它是幫我把雜亂的事,整理井井有條的好工具。歸類是一種將信息系統化的方法,使知識變得條理清晰、更具價值。每次完成文章后,我都會習慣性地進行分類。文章會被分為如“思維類、目標類、工具類”以及“營銷洞察類”等,目前已經有20多個這樣的類目。這種分類方式讓我形成了一個明確的知識結構。這種結構,不僅使得查找和回顧更為便捷,而且當我想要深入某個領域創作時,我清楚地知道該從何處入手以及如何逐步展開。此前,我在某內容平臺看到一則信息,一個人把知識按照圖書館標準及編碼分類。有心理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哲學等等。然后,基于大類做細分,把學到的東西往里面放,這樣的好處是知識整理非常有序,系統化、深入研究,真的一輩子可以用。劣勢是復雜、更新困難。特別在遇到一些跨領域知識時,你可能會糾結于應該歸屬到哪個類別中。無論你的知識管理需求有多復雜,Lattics都能完美實現,而且,它的離線功能,讓我在iPad、電腦上都可以輕松訪問,不必擔心網絡問題帶來數據丟失。 03 我也在思考,這款軟件,與其他軟件到底有什么不同? 與Obsidian和思源筆記相比。它們都是本地化的軟件,當然,如果需要在線同步,可以選擇iCloud,但對于Windows用戶來說,這并不是最佳選擇。再者,Obsidian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盡管,其社區提供了大量的主題和插件,但對于我來說,大部分并不實用。很多時候,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調整和定制軟件上,而真正用于寫作的時間卻大大縮減。與Notion和釘釘個人版相比較,它們的AI功能的確令我眼前一亮,但其“塊”結構的多層次設計有時真的讓人感到頭疼,可能更適合文章,不太適合卡片。與Flomo相比。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具,更像是兩個互補的工具,可以同時使用。與Seeds(思記)相比,在卡片整理上,它的確有很好的表現。但是,其雙鏈的反向鏈接功能,隱藏得比較深,導致在實際使用中容易被忽略。這意味著,我依賴雙鏈來建立、理解知識間的聯系時,會錯過一些關鍵的反向鏈接,從而損失整個知識網絡的完整性。同時,當需要在畫布中添加卡片時,它只支持搜索,而不支持篩選,這使得當卡片數量眾多時,我找到所需要的卡片,變得非常困難。
從體驗上: 確實,“不折騰、不迷失”是我對Lattics的恰當描述。它集合了其他多款工具的優點,并解決了它們存在的問題。以前,我很喜歡印象筆記里的素材庫功能,它缺乏無限層級,讓我頗感失望。Lattics不僅提供無限層級,還結合了卡片庫功能。Notion自由度無疑很吸引我,但網絡不好時,真的很抓狂。好在Lattics主打本地應用,既繼承Notion的靈活性,又不受網絡影響。對雙向鏈接的工具,我確實有著特殊的偏好和追求。事實上,雙鏈不僅幫助我組織和連接知識,還促使我發掘和創造全新的內容。我的第二本書,第三本待出版的書,都是依靠雙鏈:現在市面上唯一沒有把雙鏈優化好的地方在于,鏈條多了,內容之間跳來跳去,而且,還經常讓我喪失當下的思路。不僅集成雙向鏈接,還有可編輯圖譜功能,并提供三種細粒度模式,來避免頻繁的跳轉,幫我更好地集中思考。至于一頁式筆記,也就是,在同一頁面下瀏覽某主題的所有內容,Lattics的順序閱讀功能,成了我輸出或整理時的得力助手。如果你對主題、顏值有要求,會員版提供的10幾種外觀足夠用了。因此,我覺得Lattics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成功地將技術的復雜性隱藏在后臺。核心理念,似乎是幫助用戶專注于創作,而非被大量信息所淹沒,或在工具的使用上浪費時間,從而確保我們真正有所產出。 04 所以,該怎么定義Lattics這款筆記產品? 帶著好奇,我在官網找到了答案,這也與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寫作理念不謀而合。他們稱作為類腦式(neuromorphic)。我特意查了一下,類腦的概念,由Carver Mead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是一位在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方面的先驅。深層指,模仿生物神經系統結構原理,來設計算法、芯片和計算系統,這在當今人工智能領域經常被提起。因為,人們認為模仿大腦的工作方式,可能會導致更高效和更自適應的計算方法。不知道你有沒有考慮過,為什么,人與人之間對話通常非常流暢,但當我們嘗試寫作時,思緒卻經常卡殼?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網絡,里面的思考都是互相連接、多方向、并且不按順序來的。而且,大腦分兩種方式存信息:一種是短時的,就像臨時記東西的小本子,適合記錄靈感一線時刻;另一種是長時的,像一個大倉庫存很久以前的東西。恰巧,如果能夠將筆記軟件設計成,支持這種網狀思考,那么,它就能更好地適應自然思維方式,使你在寫作、整理思路時更為流暢和直觀。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更自然地連接不同的觀點和信息,從而更容易產生新的想法和洞察。所以,我覺得類腦筆記軟件有三種核心優勢:只要你有一個想法,無論多么微小或初級,比如一句突然想到的話、一個特定詞匯,一個還沒完全成型的模糊概念,你都可以直接、迅速地在類腦筆記軟件中記錄下來。這種輕松記錄的方式意味著,你不會困擾于“這樣對不對”或“還不夠完善”等初步的憂慮,而錯過了捕捉那個靈感的機會。隨著時間推進,我的所有筆記都可以無限擴展、細化,甚至與其他思考相互連接。比如,我寫的關于心理學的東西,我會用在營銷方面的分析上;反過來,我對營銷的觀點、例子也會用來證明心理學的某些理論。這種把不同學科的東西混在一起的做法,讓我的筆記更有意義、更實用,也讓我了解到更多、更深入的知識。最重要的是,我可以隨時給我的老筆記加點新內容、新想法,讓它們永遠都不過時、這種做法不僅讓筆記更有價值,而且,也鼓勵我不停地學習和思考新的東西。在我整理知識時,如果軟件能夠用簡單的方式展示出來,我就更容易思考、找到想要的東西;當這張知識圖變得越來越大,我也能立馬看出哪些地方還沒學到。它把所有信息都表現成一個大網,讓我一眼就能看到所有的內容和它們之間的聯系。這樣一來,找東西超快,而且還能發現一些之前沒注意到的新聯系和想法。理解這些后,你就會明白我為什么強調Lattics如此符合工作流程:從形成觀點、搜集和整理素材,到邏輯地組織內容、完成文章,并最終進行項目歸檔。這也是我使用的理由。 正如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物理學家Albert Einstein所言,大腦不是用來簡單存儲信息的,而是,用來處理和理解它。所以,如果你不能快速輸入、快速輸出,那么,你就失去了大腦最有價值的功能;畢竟,高效利用工具,是精湛技能,策略性思維的體驗。 ———— 微信調整了推送規則,如果你想第一時間,看到智遠的文章,可以把公眾號進行星標,星標的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