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羅鄴有《春游有懷》詩:“芳草和煙暖更青,閑門要路一時生。年年檢點人間事,惟有春風不世情。”謝君直(即謝枋得,南宋愛國詩人)曰:“杜詩:'花柳更無私’,自通都大邑,以至深山窮谷;自禁苑名園,以至竹籬茅舍,當春和時,何處無花柳,何處無芳草,此造化之至公也。子美(即杜甫)因花柳見春風之無私,此詩(指上引羅鄴之詩)因芳草見春風之不世情,異辭同意”。 羅鄴在詩中表達了人與人的關系變幻無常,只有自然界的四季變化才是永恒不變。 明朝人周珽(文學家)又曰:“嘗見丘瓊臺(即明人丘濬)云:唐人詩,'公道世間惟白發’,又'惟有春風不包情’,又'花開蝶滿枝,花謝蝶還稀。惟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皆憫世悼俗之語。味其詞,可知其時矣。觀今日尤甚于此者。因反其詞曰:'白發年來也不公,春風亦與世情同。于今燕子如蝴蝶,不入尋常矮屋中’。誦之者足以見世態炎涼之變”。 哲學家丘濬認為春風也有溫暖不同,時地之異,只有人的白發生長才是人人皆不可免;又認為無論是花惹蝶,還是蝶戀花也不是深情不變,他贊賞的是深情的燕子不因昔日的主人變窮困了,便不認屋上的舊巢。但周珽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無論白發也好,春風也好,都是因人、因時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偏好;即使燕子也與蝴蝶一樣是不會選擇貧窮,不起眼的地方的。 從唐代的羅鄴到晚明的周珽,對世情的感受,一個比一個深,一個比一個感覺到世事、世人的冷漠無情。牛牛讀此,忽有所感,試吟一絕,聊以續貂。 小鳥 堂前小鳥樂依人,振羽歌吟貌若真。一旦羽毛豐滿后,便隨云氣隱深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