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主義是一個涉及哲學、藝術、文化和社會的復雜而有爭議的概念,它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定義和表現。在社會學中,后現代主義是一種分析后現代社會的理論和方法,它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與現代社會有根本區別的時代。后現代主義者認為,社會是不確定、多元、創新和批判性的,沒有絕對的規律或解釋,只有多樣的敘事和視角。它強調社會的不確定性,認為所有的確定性都受到了挑戰和破壞。進而對傳統的社會理論和方法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后現代主義的起源 后現代主義是一個涉及哲學、藝術、文化和社會的復雜而有爭議的概念,它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定義和表現。后現代主義最初是作為一種對西方哲學在近代時期(大約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基本前提進行挑戰和反思的西方哲學運動而產生的。后現代主義通常被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開始流行的一種思潮,它試圖反對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所倡導的客觀真理、普遍價值和進步理念。后現代主義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在20世紀40年代左右的一些藝術家如博爾赫斯等的作品中找到。根據大多數學者的看法,后現代主義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與現代主義競爭,并在20世紀60年代占據了優勢。 后現代主義在社會學中是一種分析后現代社會(或稱后工業社會、后福利社會、后歷史社會等)的理論和方法,它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與現代社會有根本區別的時代。后現代社會是一個由大眾媒體、新信息技術、人口流動和多元文化等因素所塑造的一個不確定、多變、復雜和混雜的社會,其中沒有絕對的規律或解釋,只有多樣的敘事和視角。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傳統的社會理論如馬克思主義、功能主義和女性主義等都是基于現代主義思想而建立的,它們試圖用一個單一、全面、線性和邏輯的敘事來解釋和控制社會,但這些敘事已經失去了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后現代主義的中心思想 反理性:后現代主義對理性和科學的信仰持懷疑態度,認為它們不能提供絕對和普遍的知識,而是受到歷史、文化和權力的影響。后現代主義認為,理性和科學也是一種話語,一種符號系統,它們并不比其他話語更優越或更真實。 反普遍:后現代主義對普遍性和一元性的觀念持否定態度,認為它們是一種壓迫和排斥其他可能性的方式。后現代主義認為,社會是多元的、復雜的、動態的、不穩定的,不存在一個單一的中心或基礎。 反線性進步觀:后現代主義對進步和發展的觀念持懷疑態度,認為它們是一種幻覺和神話,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和自由,而是導致了暴力、壓迫和危機。后現代主義認為,社會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或目標,也沒有一個終極的意義或價值。 后現代主義在社會知識和秩序的構建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后現代主義提倡解構和去中心化的方法,對傳統的社會概念、范疇、敘事、制度等進行批判性地分析和拆解,揭示它們背后隱藏的權力關系、利益沖突、意識形態偏見等。后現代主義也提倡多元化和差異化的方法,對被邊緣化、被忽視、被壓抑的社會群體、文化形式、生活方式等進行關注和重視,展示它們與主流社會之間的差異和對抗。 知名后現代主義者 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解構主義的創始人,他對西方哲學傳統中的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和存在主義(metaphysics of presence)進行了徹底的質疑和顛覆。他認為語言不是反映真理或現實的透明工具,而是具有不穩定性、多義性和差異性的符號系統。他提出了“跡(trace)”和“差延(différance)”等概念,指出語言意義的形成是依賴于無限的符號鏈和二元對立的關系。他還批判了西方文化中的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如啟蒙運動、人類主義、歷史進步等,認為它們是對真理和意義的錯誤的或壓迫性的建構。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Fran?ois Lyotard):是《后現代條件》(The Postmodern Condition)這本著作的作者,他提出了“大故事”(metanarrative)或“大敘事”(grand narrative)這個概念,指那些試圖用一個統一、全面和普遍的視角來解釋歷史或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或意識形態,如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或基督教等。他認為,在后現代社會,這些大故事已經失去了其說服力和合理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故事(little narrative)或小敘事(petit narrative),指那些基于特定的語境、群體或個體的局部、相對和多樣的敘事,如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或環境主義等。他主張社會學應該關注這些小故事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而不是試圖尋找一個普遍的真理或秩序。 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模擬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這本著作的作者,他提出了“模擬”(simulation)和“超現實”(hyperreality)這兩個概念,指那些通過媒體或技術所創造出來的虛假或虛擬的現實,它們不再是對真實的模仿或反映,而是對真實的替代或消滅。他認為,在后現代社會,人們已經無法區分真實和虛假,只能生活在一個由符號、圖像和信息所構成的超現實世界中。他主張社會學應該關注這些符號、圖像和信息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感知、行為和價值觀的,而不是試圖揭示一個客觀的社會現實。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這本著作的作者,他提出了“液態”(liquid)這個比喻,指那些在后現代社會中所發生的快速、頻繁和不可逆轉的社會變化,它們使得社會結構、制度和關系都變得不穩定、不固定和不持久。他認為,在后現代社會,人們面臨著無法預測或控制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以及無法滿足或持續的欲望和消費。他主張社會學應該關注這些風險和欲望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自由選擇和社會正義的,而不是試圖建立一個有序或有意義的社會。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費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法國后結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們合作撰寫了《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等著作,提出了“流變學”(rhizomatics)和“分子革命”(molecular revolution)等概念。他們反對以樹狀結構為模型的西方思維方式,認為它是一種等級化、中心化、二元化、確定性和恒定性的邏輯。他們倡導以菌根為模型的非線性思維方式,認為它是一種水平化、去中心化、多元化、不確定性和變異性的邏輯。他們認為菌根式思維能夠打破固定的身份和意義,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和連接。 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主要區別 現代主義強調客觀性和通過結構和秩序實現進步,而后現代主義重視主觀性,否認絕對真理,并挑戰既定的規范,擁抱悖論和碎片化。 現代主義傾向于追求純粹性,簡潔性和清晰性,在藝術,文學和設計中使用抽象,符號和形式主義的手法,而后現代主義傾向于使用混合,拼貼和復制的手法,在藝術,文學和設計中引用歷史,流行文化和其他文本。 現代主義常常擁抱宏大敘事和進步,理性和達到普遍真理的可能性,它以啟蒙思想,資本主義,工業化和民族國家為基礎,而后現代主義拒絕宏大敘事和單一的真理觀,它以多元化,相對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為特征。 |
|
來自: heshingshih > 《數字治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