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畫像 孔子有位學(xué)生名叫有子,他非常重視“禮”,曾這樣闡述禮與和的關(guān)系: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就是說,如果將“禮”與“和”二者結(jié)合好了,則天下大小事都可以做得很好、很妥善。 “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話很有名。但世人常用的是“和為貴”三字,而且很多人都認為這里的“和”就是“和氣”的意思。其實不然。 朱熹注釋“和為貴”中的“和”時,沒有用“和氣”“和解”這樣的詞,而是解釋為“從容不迫之意”。很值得重視。 朱熹畫像 朱熹認為: 禮,就是天理的節(jié)文、人事的儀則。 和,就是從容不迫之意。 作為本體的禮雖然嚴格,但都是出于自然之理,與自然規(guī)律是吻合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在運用禮、實踐禮的時候,就會進退自如、從容不迫,這正是其可貴的地方。 反過來,如果只知道“和”,而不用“禮”來節(jié)制,那么就不能符合自然之理、人事之理的本然,就會流蕩忘反、不知所歸,也是不可行的。這就是朱熹進一步解釋有子所說的“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嚴而泰,和而節(jié),此理之自然,禮之全體”,如有絲毫差錯,就會失去中正,就會偏,不能均衡。這也是朱熹的話,所以他以中正為美。 范祖禹雕像 范氏評價有子“達禮樂之本”,也值得重視。《論語集注》中,范氏的點評為:“凡禮之體主于敬,而其用則以和為貴。敬者,禮之所以立也;和者,樂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謂達禮樂之本矣。” 這里的范氏,指的是《論語說》作者范祖禹。范祖禹,字淳甫,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人。著有《唐鑒》、《帝學(xué)》《宋史本傳》、《宋史藝文志》。 筆者認為,“禮”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但其根源——自然之理、天地之理乃至人之本性——是不變的。 所以,時代再怎么變化,我們都得在通曉自然規(guī)律、歷史規(guī)律、人之本性的基礎(chǔ)上,進而找到符合現(xiàn)代人的“禮”。 “禮”是有傳承的,所以我們要重視古代傳承下來的基本禮儀;但太多的繁文禮節(jié)不僅是現(xiàn)代人普遍接受不了的,也曾使得“禮”變成束縛人性毒害人性的工具和枷鎖,失去了“禮”的真正意義,所以必須簡化與求真。 那么,如何簡化與求真呢? 當然首先要通曉“天理人情”,然后方能根據(jù)時代的不同使禮儀有合理的變通。 而“禮”的最終目的,是使個體在做人做事時都能有據(jù)可循,能夠有意識地自覺遵循,從而使自己進退有道、從容不迫;這樣,也就自然形成自己與他人的更多的共識,做起事來合情順意,提高效率;也會促進社會秩序的和諧,對集體對個人都有莫大的益處。 與此同時,人們也可以從“禮”中探究到“理”,逐步邁向“天人合一”“內(nèi)圣外王”的大道。這樣也就可以成就人的終身幸福。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禮”與“民主”“個性”并不矛盾。再民主的社會,不能沒有“禮”;再有“個性”的人,也脫離不了普遍的“人性”,也終究要以“理”與“禮”來完善自己。否則,如何來活? |
|
來自: 經(jīng)史博物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