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有些苦難可以忍受,有些苦難卻讓人無法忍受。 比如,有一種苦難,叫做疼痛。 你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身上某個部位突然劇烈地抽搐起來,或者像有千萬只針在扎你一樣,你就會感覺到無比的難受,甚至想要死去。 這就是疼痛帶給你的感覺。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該怎么擺脫這種折磨呢? 有人說,吃點止痛藥就好了。 但是,止痛藥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它能真正地治愈你的根源嗎? 它能保證你不再復發嗎?它能保證你不會產生依賴性和副作用嗎? 答案是否定的。 止痛藥只能暫時地麻醉你的神經,讓你感覺不到疼了,但是它不能消除你體內導致疼痛的原因。 而且,長期服用止痛藥,還會對你的肝腎造成損傷,甚至引起更多的問題。 那么,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 當然有!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種神奇的方法,這種方法來自于中醫。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它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 它不像西醫那樣只看表面現象,而是要從整體上分析人體的平衡和協調。 它不像西醫那樣只用化學物質來治療人體,而是要用天然的草藥來調理人體。它不像西醫那樣只追求速效和暫時性,而是要追求根本和持久性。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方法,就是中醫里面最厲害的治疼方子之一。 這個方子叫做活絡靈效丹。它可以說是治愈各種各樣的疼痛的萬能良方。無論你是肩膀 無論你是肩膀痛、脖子痛、腿疼、腰痛、胃痛,還是其他什么痛,只要你服用這個方子,就可以讓你的疼痛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個方子的功效之大,可以說是無人能及。 那么,這個方子是怎么來的呢?它是誰發明的呢?它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這個方子的創始人,是一位民國時期的中醫大家,他叫做張錫純。 張錫純先生是一位軍醫,曾經在軍隊里面給士兵看病。當時民國混戰,各路軍閥打得頭破血流,張錫純先生就在軍隊里面用中醫給士兵治傷。 他見過各種各樣的傷口和創傷,也見過各種各樣的疼痛和苦難。他心中有一股救死扶傷的使命感,也有一股探索真理的求知欲。 他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改進方法,不斷地創新方劑。他寫了一本書,叫做《醫學衷中參西錄》,這本書幾乎是每一位中醫必備的案頭書。這本書里面收錄了他的許多精妙絕倫的方子,其中就包括了活絡靈效丹。 活絡靈效丹是張錫純先生根據中醫對疼痛的認識而設計的。 中醫認為,疼痛的根本原因,就是氣血不通。氣血是人體的基本物質,它貫穿于人體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之間,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如果氣血流通暢順,人體就會健康和舒適;如果氣血阻滯不通,人體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疼痛。 所以,中醫有兩句至理名言來概括疼痛的機理: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不通則痛,就是說如果人體內部有什么東西阻礙了氣血的流通,比如風、寒、濕、火、毒等邪氣,或者淤血、結石、腫塊等實物,就會導致氣血不能順暢地運行,從而產生疼痛。 這種情況下,治療的方法就是要通暢氣血,驅除邪氣或者化解實物。 不榮則痛,就是說如果人體內部缺乏了氣血的滋養和濡潤,比如由于勞累、失血、縱欲等原因導致氣血虧虛或者耗損過多,就會導致人體內部干澀無華,從而產生疼痛。這種情況下,治療的方法就是要滋養氣血,增加其量質和活力。 活絡靈效丹正是根據這兩個原則而設計的。 它由四味藥物組成:生乳香15克,生沒藥15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 水煎服,就是把這四味藥物放在水里煮沸,然后把藥汁濾出來喝下去。這四味藥物,都是中醫里面的通瘀猛將,它們各有各的特點和作用,我們來一一分析一下。 首先是乳香和沒藥,這兩味藥物都是從非洲進口的,它們都是從一種樹上流出的樹脂。乳香和沒藥的主要功效,就是行氣活血。行氣,就是讓氣能夠順暢地流動,不受阻礙;活血,就是讓血能夠活躍地運行,不凝滯不淤堵。乳香和沒藥之間還有一個區別,就是乳香偏于行氣,而沒藥偏于活血。為什么要行氣呢?因為氣是血的帶動者,只有氣通了,血才能通;為什么要活血呢?因為血是氣的載體,只有血活了,氣才能充盈。所以,乳香和沒藥配合起來,就能夠打通人體內部的氣血通道,讓氣血暢達無阻。 接下來是當歸和丹參,這兩味藥物都是中醫里面的活血名將,它們都能夠有效地化解人體內部的淤血和瘀滯。當歸和丹參之間也有一個區別,就是當歸偏于補血,而丹參偏于清熱。為什么要補血呢?因為有些人的疼痛是由于氣血不足導致的,比如女性由于月經失調或者妊娠分娩等原因導致的氣血虧損;為什么要清熱呢?因為有些人的疼痛是由于氣血郁結而生火導致的,比如心臟周圍或者胃部等部位由于情志不暢或者飲食不節等原因導致的氣滯火旺。所以,當歸和丹參配合起來,就能夠調節人體內部的氣血平衡,讓氣血充盈而不過剩。 這四味藥物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通瘀止痛的方子。 它們可以針對人體內部各個部位和層次的瘀滯而發揮作用。無論你是上部還是下部、內臟還是外肢、實證還是虛證、寒證還是熱證、急性還是慢性、輕微還是劇烈、單一還是復雜的疼痛,只要你服用這個方子,就可以讓你感覺到舒服和輕松。 End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陰虛:舌紅,少津,少苔濕熱:舌質偏紅,舌苔黃膩氣郁:舌淡紅或偏暗、苔薄白或偏干、白膩平和:舌淡紅,苔薄白特稟:形式多樣,可見深大裂紋、花剝苔等痰濕:舌體胖大,舌苔白膩陽虛:舌色淡,舌體胖大,嫩邊有齒痕,舌苔潤氣虛:舌淡紅,苔薄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