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無法保證自己永遠健康,出現疾病能正確的認識,及時的治療,扭轉疾病的進一步發展,避免影響生活工作,這樣的結果無疑是醫生和患者共同期待的結局。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及慢性勞損的增加,慢性筋骨病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疑難疾病。 慢性筋骨病是由人體自然退變,并因各種因素加速退變造成脊柱、骨與關節、骨骼肌等部位筋骨動靜力平衡失調,出現全身和局部的疼痛、腫脹、麻木、肌肉萎縮、活動受限等癥狀體征的綜合征,包括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骨質疏松癥、骨關節病等,屬于中醫“骨痹”“痿證”范疇。 頭下筋膜 什么是筋? “筋”的含義相當廣。它概括了除骨以外的皮、肉、筋(筋膜、筋絡、筋腱)、脈等組織,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肌肉、筋膜、韌帶、肌腱、關節囊、軟骨、神經、血管的統稱,同時包括了《靈樞·經脈》所言的十二經筋。筋具有連屬關節、絡綴形體、主司關節運動的功能。骨性堅剛,為人身的支架。《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什么是筋骨病? 筋骨是撐起我們整個身體的框架。有了筋骨的支撐,我們的身體才能保持目前的形態。有了筋骨的力量,我們才能完成各種動作。 在有些情況下,我們的筋骨會出現問題: 1)如果我們的身體,長時間保持在某一個特定的姿勢,比如久坐兩三個小時打牌,或者歪在沙發上,一個晚上看電視,筋骨要承擔較大的壓力,可能會出現肌筋膜損傷。 2)有些動作,經常需要用到爆發力,我們在搬起箱子那一剎那,要用到腰背的爆發力;打網球的時候,要用到整個手臂,尤其是胳膊肘的爆發力。這種短時間內的爆發力,可造成筋肉損傷。 3)有些不小心動作,把腰閃了,落枕,看上去好像只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但實際上,這些問題的背后,往往都藏著一些更深層的原因。例如腰局部的氣血筋肉比較虛弱,以至于這里穩定性出了問題,然后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把腰閃了。落枕的背后,通常都有長期存在的頸椎問題。只是在一次小事件之后,表現出來了。 筋膜損傷有哪些危害? 骨不僅可支持形體,保衛內臟,是人體之支架,為筋起止之所;還內藏精髓,與腎氣有密切關系。骨居筋內,筋位骨外。筋為機體活動的動力、聯絡之紐帶;骨為全身之支架。筋絡骨,骨連筋。筋病影響肢體活動,骨病則引起負重及支架功能障礙。傷筋可影響到骨,傷骨必伴有不同程度的傷筋。 長期持久的肢體疼痛麻木,導致四肢活動障礙、致殘;且骨質疏松容易并發骨折,嚴重者可導致老人死亡。這些疾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引起或加重其他系統的病變。 怎樣防治? 氣虛血瘀,本虛標實”是筋骨退變的重要病理基礎,“調和氣血,補肝益腎”為其防治關鍵。《傷寒論·平脈法》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指出營衛失和與“痹”之間關系密切。疼痛是慢性筋骨病患者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癥狀,風寒濕邪外侵是導致疼痛的重要外因。 痹證的發生是內因與外因互相作用的結果,外邪侵襲、六淫外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而正氣虛弱、營衛氣血失調和臟腑功能紊亂是痹證形成的內在基礎。飲食不節及情志失和致臟腑功能失調,使痰瘀內生,阻礙氣血正常運行,“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導致筋骨肌肉疼痛。 1)調和營衛:營衛不和區分為營衛不足與營衛不調。 人體內的氣血只有運行暢通、周流不息,才能營養經絡、溫煦四肢及皮肉筋骨。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導致局部氣血功能失調,運行不暢,不能循運行,瘀血凝滯,瘀積日久不散,凝聚于關節,局部骨骼筋肉失于濡養,發生疼痛、變形、功能障礙。 (1)營衛不足:患者臨床上常見周身酸痛、麻木、易汗出、手足不溫等癥狀。用當歸四逆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桂枝五物湯原用于治療血痹病,對病久麻木嚴重、汗出較多者,黃芪用 30~50g,加烏梢蛇、蜈蚣等蟲類藥祛風通絡止痛。 (2)營衛不調:常見頸肩、腰背、上肢竄痛、僵硬、頭部沉重或痛、惡風等癥狀,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狀如太陽病,用桂枝湯加減,出現頸肩痛為主,兼惡風、無汗者,用葛根湯;汗出者用桂枝加葛根湯。許多患者由于病情重、病程長造成情緒焦慮,少陽樞機不利,肝氣郁結,尤其是女性頸肩腰腿痛患者,常伴有胸悶、喜太息、咽喉有異物感等癥,用柴胡桂枝湯出入疏肝解郁、調和太陽少陽以除痹止痛。 2)散寒除濕 《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臨床上寒、濕邪常兼風邪致病。祛風散寒除濕最常用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常用于治療感風寒濕較重、疼痛明顯者。具體應用時,附子與蜜甘草等量同時先煎,重用白術 30g。 出現舌尖赤、有內熱者,加重知母用量至 15~20g。痛劇者,予烏頭湯加減,常佐生薏苡仁、秦艽、防己、木瓜、牛膝、綿萆薢等增強祛風除濕之效。頑痛日久者,酌情予全蝎、蜈蚣、烏梢蛇、酒地龍、土鱉蟲等蟲獸類藥以取其搜剔逐風之功。對于以濕重為主者,用五苓散加減,慢性筋骨病癥見關節浮腫、重滯、小便不利、舌潤、苔白膩者可予之。表證明顯癥見肢體關節疼痛、拘攣、惡寒無汗者,予麻杏苡甘湯加減,使風濕之邪從汗而解。“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若慢性筋骨病患者癥見身體沉重、易出汗、惡風、脈浮等癥,予防己黃芪湯出入,固表利濕,引濕邪從小便而出。 3)化痰通瘀:“風、寒、濕氣侵入肌膚,流注經絡,則津液為之不清,或變痰飲,或成瘀血,閉塞隧道。”痰又可分為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慢性筋骨病患者常為無形之痰致病,即并無咳痰等兼癥。 治療痰瘀以通為用,化痰逐瘀。慢性筋骨病患者見患處疼痛不移,局部腫塊、結節難消,舌黯、苔白膩,脈弦細澀,常予桂枝茯苓丸加減治療,常加二陳湯行氣化痰,加川芎、郁金、青皮、佛手等助行氣活血。若見局部刺痛明顯,舌紫黯甚或舌邊瘀斑,可予三棱、莪術、土鱉蟲、水蛭等破血逐瘀。若兼見局部痛劇、下腹部脹滿、便秘甚或數日不解、潮熱、舌苔黃膩、脈實者,乃痰瘀結于陽明之腑,可予桃核承其氣湯加減,或徑以承氣湯類方先予瀉實通腑,給邪以出路,腑氣通暢,氣血乃行,疼痛緩減。 4)補虛止痛 五臟有化生氣血和貯藏精氣的功能,且與氣血津液、五體都有密切關系。五臟失和,則皮肉筋骨失卻濡養,出現一系列證候,而肝脾腎和慢性筋骨病的關系最為密切。病久加重其虛,“虛”貫穿始終,治療時視其氣血、肝腎之虛而補之。氣虛者行津無力,局部疼痛、喜按喜揉外,常兼見乏力、氣短、小便不利、汗出不暢等癥。服桂枝湯,若氣虛明顯者,加黃芪、黨參。血虛者不能濡養軀體四肢,不榮則痛,肝藏血,故補血當以養肝為主。 肝藏血主筋,肝血充盈,筋得所養;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則出現手足拘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癥。腎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長、發育、修復均依賴腎臟精氣的濡養。肝藏血,主筋束骨而利機關也,肝血足則筋脈勁強。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至中年以后,肝腎虧虛,腎虛不能主骨,骨髓失其充養,則脆弱或異常增生;肝虛無以養筋,筋脈濡養不足,筋縱弛緩,或筋攣拘急,稍有勞累或外傷,便致氣血壅滯,疼痛大作;筋肉不堅,榮養乏源,既無力保護骨骼、充養骨髓,又不能約束諸骨,稍有不慎,便磨損嚴重,導致關節過早過快出現退變。故在治療慢性筋骨病過程中務必注重補腎,常合用左歸丸、右歸丸等補腎中藥;使用養血柔肝、舒筋通絡之品,如白芍、川牛膝、雞血藤、伸筋草、當歸尾等。 傷筋動骨一百天”,指的是人體受到傷害,引起骨折,傷及筋絡,經過一段漫長的治療休養方可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