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認為,“虎”式重型坦克是納粹德國裝甲部隊的精銳武器。
 這種坦克擁有厚重的裝甲、當時最出色的火炮之一,以及絕大多數同類坦克無法安裝的許多先進設備。然而,作為一款重型坦克而言,復雜設計在某些情況下顯得不切實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懸掛系統。
 “虎”式重型坦克的重疊負重輪設計非常巧妙,但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四排重疊負重輪可以將坦克的重量完美分布在履帶上,提高了越野能力。
 另一方面,維護這樣復雜的重疊負重輪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這在戰爭條件下是不可接受的。比如要更換內側的負重輪(紅色),需要拆掉大量的負重輪(黃色)。
 盡管在理論上,“虎”式重型坦克的重疊負重輪具有越野優勢,但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由于它的戰斗全重達到56噸,仍然會陷入泥濘中。為了解決“虎”式重型坦克的技術問題,先后兩次簡化了懸掛系統。
 第一次是在1944年,“虎E”重型坦克采用了“虎王”的負重輪,并簡化了負重輪的排列方式,負重輪改為三排,這樣更換內側負重輪時,操作可以簡單一些。
 第二次簡化就是“虎王”重型坦克,盡管同樣采用重疊負重輪設計,但負重輪為雙排。這樣在更換內側負重輪時,只需要拆下兩個相鄰的外側負重輪。經過簡化后的懸掛系統,在保持機動性的前提下,讓后勤維護工作變得更加輕松。但是,前提是“虎王”能夠與“虎”式重型坦克保持相同的重量……
 根據規定,在鐵路運輸時,“虎”式重型坦克需要更換較窄的運輸履帶,為此,還需要拆卸兩排負重輪。抵達目的地后,坦克駛下平板列車,再裝上負重輪,換上寬的標準履帶。
 由于這個過程費時費力,前線德軍部隊并沒有嚴格遵守。通常會以“短途運輸”為由,不更換運輸履帶就直接將“虎”式重型坦克開上列車。這張照片就反映了這種情況,可以看到坦克安裝的是標準履帶,而運輸履帶就在平板列車上放著。
 在正常情況下,“虎”式重型坦克的負重輪很少被拆除,因為這會影響到機動性。但是,有作戰經驗的保障人員會拆掉“虎”式坦克第一排最外側的負重輪,因為這個負重輪與主動輪有重疊,并且間距比較小。如果有污垢的話,在低溫環境會凍結,可能會讓這輛坦克無法行動。  在“虎E”重型坦克上,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第一排負重輪距離主動輪的距離盡可能遠。
 “虎王”重型坦克也沒有出現第一排負重輪與主動輪凍在一起的問題,負重輪的數量和排數的減少,確實讓整個坦克的可靠性有所提升。
 盡管重疊負重輪存在不少弊端,但納粹德國的工程師勇敢地將這種設計堅持到第三帝國的末日。即便是被稱為“末日戰車”的E系列中,從E-10、E-25坦克殲擊車,到E-50中型坦克(如圖),再到E-75重型坦克、E-100超重型坦克,都堅持了重疊負重輪設計。
 E系列所有的設計都將采用一對重疊負重輪的平衡懸掛,負重輪通過一對短扭桿控制。整個平衡懸掛組件安裝在車體外部,可以讓車體制造更加簡單。
 可以說,E系列的平衡式懸掛是重疊負重輪設計的最終形態,由于并沒有大規模生產裝備,所以無法暴露出存在的技術問題。只能說理論上很完美,但無法得到驗證。
 總之,“虎”式重型坦克確實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裝甲技術,但它的懸掛系統確實是一個短板。此后,德國工程師多次嘗試進行改進,但是由于無法徹底拋棄重疊負重輪的設計,始終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教育我們,如果技術難題難以解決,那么最好另起爐灶。
德國老兵為何更喜歡“虎”式重型坦克?卻認為“黑豹”不靠譜? 法國索繆爾坦克博物館開始修復“虎”式重型坦克 主炮已拆卸完畢 T-34與“虎”式坦克:蘇聯老兵講述被88mm炮彈擊中之后的遭遇
友情提示:由于微信公眾號改變推送規則,建議設置星標或進行互動,避免無法接收更新內容。 為了保證主號封禁期間可以接收內容,請大家同時關注以下的避難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