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給予我們的路是如此的狹窄,窄的連我們兩個并肩而行的人都容不下,這扇窄門也只能獨身穿越。世俗之愛與神圣摯愛激烈碰撞時,擇其一,你會如何抉擇?《窄門》這部作品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安德烈·紀德最為優秀的小說之一,寫于1909年,看似是在講一個愛情悲劇,實則上是一部宗教寓言和人生故事。至今為止,這部小說已被卞之琳、桂裕芳等多位翻譯家重譯,可見其文學魅力之大。薩特在《紀德活著》寫道:“近三十年的法國思想,不管它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它另以馬克思、黑格爾或克爾凱郭爾作為坐標,它也應該參照紀德來定位?!奔涌娨苍凇断嘤霭驳铝摇ぜo德》一文中寫道:“紀德對我來說,倒不如說是一位藝術家的典范,是一位守護者,是王者之子,他守護著一座花園的大門,而我愿意在這座花園里生活?!庇嗳A也曾經盛贊《窄門》:“讀完《窄門》激動得渾身發抖,恨不得自己能寫出這樣的書?!敝軐W家湯一介先生也曾在散文中提及《窄門》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對這部小說的鐘愛,他曾寫到:“我想,從《窄門》的故事中給我的啟示,是一種對人類的愛,是對自我道德完善的追求,是一種對'悲劇’美的欣賞和對宗教虔誠氣氛的感受?!奔o德也在日記中說:“假如我今天死去,我的全部作品將會在《窄門》之后消失;只有《窄門》會受到人們的關注。” ![]() 書名《窄門》則是引用《圣經》之典,“要努力進窄門,因為寬門闊路引入沉淪,進去的人很多;窄門狹道卻通向永生,只有少數人找得到?!鄙袼傅牡缆肥且粭l窄路——窄的容不下兩個人,進窄門即意味著得救。整部作品講述了一場超脫世俗肉欲,追求精神契合、極度圣潔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故事,它是站在美德至高點下靈與肉的分離,同時這部作品涉及到了愛情、家庭、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多個領域,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哲學的啟示錄。雖然這部作品寫于100多年前,但是讀下來,卻沒有任何的過時與蒙塵。書中兩人極端的浪漫主義及宗教信仰,使他們的愛情最終走向了悲劇,文風平淡,舒緩,卻字字透露著紀德的文字魅力,它更多的引發了我們對于人生意義的哲學思考,或許是對于“愛”、“克制”“宗教”等等的深入探討,又或是在追求自由和真理路上對于社會道德與個人信仰的思考與抉擇…… ![]() ![]() 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著名作家。保護同性戀權益代表。主要作品有小說《田園交響曲》、《偽幣制造者》等,散文詩集《人間食糧》等。194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為了他廣包性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并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二十世紀的法國文壇群星璀璨,大多人熟知寫出《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卻不知在當時與其比肩的安德烈·紀德。作為一名小時候被學校除名,長大后被教廷抵制的作家,他的一生,孤獨,矛盾,復雜。他活了很久,游歷無數國家,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事物充滿熱情,對不幸的人充滿悲憫。從法國文學發展史的歷史軌跡來看,紀德就是一座連接古典與現代的橋梁,他既是19世紀巴爾扎克、雨果、福樓拜和波德萊爾、馬拉美的文學傳統的忠實傳承者,又是新一代文風的偉大開創者。紀德的思想影響了西方整整3代人,成為西方在現實的壓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誠和自由的心靈樹立了榜樣。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薩特、加繆等眾多思想家、文學家,他們都曾將紀德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 ![]() 《窄門》這部小說也是紀德的代表作,是紀德的自傳體,也是隱匿紀德最多人生體驗的小說,同時也是紀德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感的流露與表達。故事講述的是杰羅姆和表姐阿麗莎的愛情故事,杰羅姆和阿麗莎自幼青梅竹馬,杰羅姆第一次看到長相優雅恬靜的表姐阿麗莎時就產生了愛慕之情,當他偶然發現阿麗莎目睹了母親對父親的背叛且承受著巨大痛苦時,他便將心底深處的同情與憐憫當作了對阿麗莎的愛情。當然,青梅竹馬的愛情大概是世上最清澈純粹的,但是各自家庭的悲劇讓他們過早的褪去了童年的稚嫩帶上了精神的枷鎖,由于家人是清教徒的影響,他們將愛情擺到了圣潔無比的高度,絲毫沾染不得塵世間的任何褻瀆與玷污,那么這份愛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就很難活下去。特別是阿麗莎發現自己的妹妹同樣愛著杰羅姆卻想要成全自己和杰羅姆而草率的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過著世俗的婚姻時,她的內心無比自責,又越發的醒悟,愛情需要謹慎和克制。于是,她一次次的拒絕了杰羅姆的求婚。她堅持與杰羅姆不見面只通信,始終保持著疏遠又冷漠的距離。最終,杰羅姆和艾莉莎筑起的象牙塔般的愛情越筑越高,以至于一旦回歸現實,就經不起任何塵埃。其間,她也經受著痛苦激烈的思想斗爭。她尋找到上帝,向他述說,她甚至把自己看作杰羅姆要穿越的“窄門”,是他接近上帝中最大的障礙,為了讓自己的愛人能夠自由地到達天國彼岸,擁有比愛情更珍貴的東西,于是她選擇悄悄離去,獨自在這沉迷的信仰里,越陷越深……最終,一個夏末的黃昏,阿莉莎獨自走進菜園的暗門,這扇門也是象征著那道容不下倆人并行的窄門,她永遠沒有回頭。三天后,阿莉莎離家出走,由于長時間的積勞成疾,最終孤獨的病死在療養院里,杰羅姆則在內心深處永遠保持著那份已開花卻未結果的愛情,終生未婚。阿麗莎對杰羅姆的愛早已融入到上帝之中,愛和信仰本身就是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在信仰下阿麗莎對杰羅姆的愛情是崇高的,世俗般的愛情只會玷污了她的信仰,終究,信仰埋葬了愛情。 ![]() 阿麗莎把戀人的理想放的如此之高,她的死同樣拉近了肉體分離的兩個人,正如她所說的“是否有一種沒有結果的愛,每日被生活之風吹拂卻不熄滅?”“現在想來,我從來只是為了他才'追求完美’,而這種完美,又只能在沒有他的情況下才會達到。上帝呀!您的教誨,正是這一條最令我的心靈困惑”。這便是她為杰羅姆留下的最后的窄門。對于杰羅姆來說,愛情的道路是坎坷的,阿麗莎化作他的窄門,只有這扇窄門被拆掉,他才能接近上帝,到達圣潔無比的天國?!?strong>親愛的杰羅姆……因而同你分離,對我來說倒是一種解脫、一種苦澀的滿足”“主啊!謹防我得到極快就能實現的幸福!教會我拖延,推遲我的幸福,直到來到您的身邊”,阿麗莎在后面的日記中也曾寫到:“噢!這樣等待,我多累??!主??!那幸福的大門,請給我打開片刻吧”字里行間,都透露著阿麗莎在愛德面前內心的矛盾與苦惱。她很愛杰羅姆,但她面對基督教的教義和規程,她終究還是不能接受杰羅姆的表白,她面對著愛情和信仰的艱難抉擇,同時經歷著世俗之愛的煎熬,這也讓她對于痛苦抉擇中學會了忍耐并為進窄門做好了準備。也許對阿麗莎來說,也只有杰羅姆化為他的窄門,只有窄門的形成,她才能步入天國。作者在這里還是暗含隱喻的,雖然阿麗莎先逝去,她卻是最后進入天國的人。杰羅姆曾說:“如果天國沒有你,我也不要什么天國了。”這句話便是阿麗莎走向天國最終的根據。她沒有提前進入天國,而是在彼岸等著杰羅姆。窄門是天堂與世俗的分界,世俗和天國的沖突就象征著愛情和信仰的沖突,愛情作為世俗的一部分無法完全天國化,所以阿麗莎痛苦于愛情和信仰的抉擇。是愛在支撐,卻又是愛讓她一次次拒絕和放棄,最終,阿麗莎的終極追求讓她通過放棄杰羅姆來實現愛上帝。她與杰羅姆的愛情之間橫亙著上帝橫亙著信仰,也在與上帝間分隔著彼此…… 阿麗莎與羅杰姆刻骨銘心的愛情不禁讓人想起了拜倫的一句話:“If I should see you,after long year.How should I greet,with tears,with silence.”他們的愛情難免讓人有種形單影只的落寞之感,羅杰姆在阿麗莎身上傾注了全部的熱情與渴望,而阿麗莎卻很難回饋,愛情在期望中誕生,卻在失望中耗盡,終究變成了一場愛情悲?。?/p> ![]() 整部作品實則在講述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愛情,一種是世俗的愛情,以朱麗埃特和愛德華·泰西埃爾為代表,另一種就是超脫世俗追求完美愛德天國般的愛情,也就是主人公阿麗莎和杰羅姆的愛情。杰羅姆和阿麗莎的愛是駕于象牙塔之上的,他盲目追隨阿麗莎的腳步,終究沒能實現愛情的理想,這便訴說了天國般的愛情是可望不可得的,而阿莉莎在這段愛情中則是被靈與肉的矛盾折磨而死的犧牲品,相反的是,朱麗埃特雖然嫁給了自己本不愛的愛德華,可她過著最平凡簡單的婚姻生活,維持溫馨和睦的家庭,生兒育女,在平凡中獲得了幸福,這正是對人間世俗生活溫暖與魅力的一個反襯。小說中折射出來的愛情觀十分清晰,阿莉莎是信仰之上的人,杰羅姆是緊緊跟隨阿麗莎的,而朱麗埃特則是如塵土般的我們。阿麗莎憧憬的精神世界的完美愛情和朱麗埃特擁有的世俗生活中的瑣屑幸福,無論選擇哪一種可能都會留有遺憾……阿麗莎也就代表了一種宗教道德,一種宗教的生活方式,這部作品紀德通過一種客觀清醒的態度,用故事傳達給我們的最深刻的人生思想,顯示了他對于的生命、情感、信仰和靈魂的解讀。 ![]() 《窄門》這部作品中蘊含了大量圣經元素。在《圣經》中,“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 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16;24) 門徒追隨耶穌背起十字架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仍不折回。十字架既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象征,又是《圣經》文化的結構代碼。十字架在拉丁文中稱為 Crux, 譯為“叉子”的意思,其形狀猶如漢字的“十”字而得名。據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為了拯救有罪的世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受盡苦難替世人贖罪,后于第三日復活。十字架代表了耶穌基督對世人的博愛,是愛、隱忍、犧牲與贖罪的象征。在這部作品里,有被多次提及十字架,“脖子上掛著一枚老式的紫晶小十字架,那是我母親的遺物,我送給她留作紀念,但是還從未見她戴過”?!?strong>我下樓吃飯時,在脖子上沒戴你喜歡的紫水晶十字架…… 你就明白了吧?”阿莉莎就像是一個背負十字架孤獨前行的虔誠信徒,在她身上十字架的意義堪稱得到了很好的詮釋?!?strong>他們未得到所應許的東西,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好的事?!?“過來吧,你們要永生。拿著吧,吃下這塊圣餅?!边@時,狂熱的宗教情緒占據了阿麗莎的身心…… 阿麗莎最終也是在世俗之愛和對上帝之愛的激烈沖突下,以生命的結束告別了塵世,奔向了天國與永恒。她對《圣經》的虔誠,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了塵世里的愛情,只為跟上帝更進一步,誓死追求最高的圣潔。雖然結局充滿了悲劇,但《窄門》仍然是二十世紀精神生活最成功的小說之一,阿麗莎為了愛德犧牲了自我。 ![]() 故事很美——一段孤獨、傷感的愛情,帶上了蒼白的圣潔感……窄門之窄,容不下肉欲,容不下對愛情、只有對美德的崇拜,對神虔誠的信仰,才能通過窄門,達到彼岸美,引至永生。這不僅是人類的福祉,也是精神上的依托,更是對人生事態最有力的福祉。從卡佛到加繆再到石黑一雄,每個作家都有自己對愛情獨特的見解和視角,而這個愛情故事卻講得不只是愛情本身。愛情,友誼,自我,人生。這部作品選擇用書信的方式去闡述,每一封看似是與對方的通信,但這又何嘗不是紀德寫給自己的自我審視,自我剖析呢?紀德與基督的對話,指導我們去反思人性與信仰,使人們在自己的歲月中找到人生目標,恪守基督教信條,用高尚的道德觀念約束自己,以此救贖自己的靈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