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對于作家們來說,這些影響通常會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在自己筆下的文學(xué)作品里,比如很多小說作家,在其筆下的人物里或多或少地都藏有自己的影子。 如果你了解法國作家,1947年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安德烈·紀德的生平,就會明白他為什么會寫《窄門》,為什么女主人公阿莉莎會對愛情抱著一種矛盾的態(tài)度,極度渴望愛情,卻又對愛情極其絕望。 紀德1869年生于法國巴黎的一個富裕家庭,在他11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極其嚴厲,母親認為“孩子應(yīng)當順從,而不需要明白為什么”。12歲的時候紀德愛上自己的表姐,26歲的時候,紀德的母親去世,之后紀德同表姐結(jié)婚。但紀德和表姐的婚姻并不幸福,他們只是有著夫妻之名而已,因為后來紀德發(fā)現(xiàn)自己是同性戀。紀德一生都掙扎于信仰與道德、禁欲與享樂、靈魂與肉體的焦慮與矛盾之中。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當中有著真實的表現(xiàn),比如《窄門》、《背德者》、《田園交響曲》。 對比《窄門》中的故事會發(fā)現(xiàn),女主阿莉莎和男主杰羅姆身上都有著紀德自己的影子。 杰羅姆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對母親很順從。14歲愛上表姐阿莉莎,還沒有來得及跟阿莉莎訂婚,母親去世。這其實就是紀德自己的經(jīng)歷。 阿莉莎是杰羅姆舅舅的女兒,他的表姐。阿莉莎對愛情的態(tài)度跟紀德自己是吻合的。阿莉莎自始至終都相信自己深愛杰羅姆,但卻一再地拒絕杰羅姆要求訂婚的提議。 阿莉莎認為愛情是神圣的、圣潔的,一旦愛情落實到了婚姻中的柴米油鹽,愛情便被玷污了,愛情便會死亡,這是她無法忍受的。所以阿莉莎很聰明,她總是在信里對杰羅姆說,要成為更好更優(yōu)秀的人,才配得到彼此的愛情。她就是用這種“手段”,讓杰羅姆深陷于他們的“愛情”而無法自拔,聽命于阿莉莎。阿莉莎讓他來,他就來;阿莉莎讓他走,他就走。 阿莉莎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母親對父親不忠,小說當中有個情節(jié),杰羅姆去舅舅家找阿莉莎,意外撞見舅母與年輕的軍官調(diào)情,而阿莉莎在自己的房間里,跪在床上,向神禱告。阿莉莎是很恐懼的,母親的行為不僅令家人蒙羞,也令她害怕。現(xiàn)實對阿莉莎相當?shù)臍埧幔赣H最終拋棄家人,與軍官私奔。 也因此導(dǎo)致阿莉莎對婚姻的不信任,尤其是在她發(fā)現(xiàn)妹妹朱莉葉特喜歡杰羅姆的時候,她做出了成全妹妹和杰羅姆的決定,希望他們倆盡早訂婚,卻沒到朱莉葉特在確認了杰羅姆對阿莉莎的感情之后,嫁給了毫無感情基礎(chǔ)的愛德華。 再說回阿莉莎和杰羅姆。在這段深執(zhí)又無望的愛情里,阿莉莎始終是主導(dǎo),杰羅姆處于被動的地位,杰羅姆對阿莉莎的順從正是少年紀德從母親那里得到的教育。所以當阿莉莎“看破紅塵”,將自己的精神寄托從虛無縹緲的愛情轉(zhuǎn)向宗教的時候,杰羅姆是無能為力的。 阿莉莎想要的是永恒的愛情,她應(yīng)該是做到了,隨著阿莉莎的死亡,愛情得以永恒。 小說里阿莉莎的病死的,得了什么病?書里并沒有明確,但最大的可能應(yīng)該是抑郁癥。阿莉莎的情緒多變,對杰羅姆的態(tài)度,時而熱情似火,時而冷若冰霜,她始終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虛無的東西,一邊說深愛,一邊又不斷拒絕,始終在自我矛盾中掙扎。 最后,說點有趣的,或許有些跑題了(畢竟今天講的是阿莉莎)。我是在先讀了小說之后再去讀的紀德的生平。所以當讀到小說里杰羅姆和阿貝爾的關(guān)系的時候,真是吃了一驚,直覺告訴我,杰羅姆和阿貝爾之間仿佛有著超越友情的關(guān)系,很像是一對同性戀人。嗯,結(jié)果沒想到,紀德老爺子正是一位同性戀者。 end |
|